【摘 要】芬蘭教育安靜、平和、適度、自在。課程具有選擇性、應用性的特點;教師培訓依賴于教師教育學院,在職教師平時的研修主要靠同伴學習的方式進行,這些教育舉措具有深遠的意義。考察與思考芬蘭教育,為中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積極的參考。
【關鍵詞】芬蘭教育;問題;感想;建議
【中圖分類號】G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50-0073-02
【作者簡介】丁加旗,南京市玄武區教師發展中心(南京,210000)主任,高級教師,江蘇省物理特級教師。
藍莓花,多為白色,還帶有淡淡的綠色調。給人純潔而又安然之感,象征體貼寬厚的性格。芬蘭教育也像他們國度春天里盛開的藍莓花一樣,安靜、平和、適度、自在。
2017年4月24日至28日,南京市玄武區教育局組織6位特級教師組成考察團隊,赴芬蘭進行為期五天(含來回行程)學習交流。我們考察了赫爾辛基魯道爾夫·斯泰納中學(小學和初中)、圖爾庫圖倫·格拉西利內高中、圖爾庫市教育局國際合作辦公室等單位,在與當地教育同仁短暫學習交流中收獲頗豐。由于考察時間較短,我們出發前就擬定了一些問題,現場交流時進行提問。
問題1:芬蘭教育的課程究竟有什么特點?
芬蘭的基礎教育之前分為兒童早期教育計劃(0~6歲)和學前教育課程(6歲),學前教育這一年屬于義務教育,有的學前班就和小學在一起。而基礎教育(1~9年級)和高中教育的各學段的安排上與我國差別不大,但在內容和操作層面有如下特點:
一是選擇性。芬蘭的基礎教育階段(1~9年級)基本還是班級編制上課,其實這個階段選擇性并不大。高中階段就沒有我們意義上的班級了,幾乎一人一個課表。
二是應用性。他們重視課程與現代社會和日常生活的聯系與應用。比如,1~3年級就開設環境學課程,1~5年級每周2節手工課,5~6年級就開設物理與化學、生物與地理課程,還有社會學、家政課、健康教育課程都是列入基礎教育課程表。這些課程有助于提升學生科學與人文素養,樹立環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健康心理和動手能力,也為學生日后選擇感興趣學科奠定了基礎。
問題2:芬蘭教師是如何選拔和培訓的?
芬蘭的教師是由教師教育學院培訓的。本科生一般是在大學學習結束后申請教師教育學院,一般是10∶1的申報成功率。其中,申請學前專業的學生,須在大學本科的第四年,到教師教育學院學習一年和到幼兒園實習;申請小學專業的學生,須就讀本科四年后申請碩士研究生。期間,至少到教師教育學院所屬實踐學校實習4次,拜師求藝;申請中學教師的學生,須在大學學習四年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之后,到教師教育學院學習一年,完成碩士學業,才能成為正式的中學老師。芬蘭教師沒有資格證書。教師的待遇與醫生差不多,只是社會中等水平,但教師社會地位很高。
在職教師平時的研修主要靠同伴學習,沒有集體備課制度。同一年級教師可以自己選不同教材,有自己的基于課程標準的不同的課程內容設計,這就需要教師具備很強的課程領導能力。芬蘭的校長不要為學生成績擔心,但要為學生流失擔憂。因為政府給學校的經費是按學生數下撥的。我們考察了一所800名左右學生的學校(1~9年級),共有60個教師,教育局給這所學校每年600萬歐元的撥款,校方支付一切費用。
問題3:芬蘭教育真的那么“妖魔”嗎?
談起芬蘭教育,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他們多次在PISA測試中表現非凡:芬蘭青少年連續兩屆在閱讀與科學兩項評比中稱霸,解決問題和數學能力則位居第二。于是,芬蘭教育有了世界第一的名號。但芬蘭教育真的那么“妖魔”嗎?
芬蘭教師很平實。芬蘭的教師素養很高,但從接觸到的校長和看到的教師,不像曾經是這個社會中的精英人才。校長介紹時沒有高談闊論,大多談的是做法,沒有引用一句教育家名言。
芬蘭家長會選擇學校。一是選擇公辦學校或民辦學校(自愿繳費),二是由于移民和難民影響,有的學校學生群體以外來人口居多,有的家長也會在可能的情況下給孩子選擇學區以外的學校就讀。
芬蘭小學實行彈性離校。芬蘭學校下午放學早,政府會提供服務,學校也會安排學生活動。另外,學校有社工團隊接待指導有問題的學生。
芬蘭教育很平均。芬蘭教育者認為,原來的芬蘭教育過度強調均衡,教師傳統授課較多,全體學生受到最基本的關注,弱勢學生還會受到更多的關注,特殊教師會為困難學生提供額外教育,所以芬蘭整體的PISA測試成績也很好。
中國教育與芬蘭教育進行比較,種種現象給我們帶來以下思考:
1.教師隊伍建設更多關注“良師”的培育。
這里的“良師”是指“道德品行善良、專業水平佳良、教學效果優良”的老師。“名師”首先應是“良師”,“良師”不一定要有多少“頭銜”,不一定要有多少論文發表。他(她)們心平氣和、不追求功利,一心教書,為學生著想,是家長、學生、同行公認的“好老師”。我們應更多地關注“良師”的生存狀態,培植“良師”生長的土壤。
2.學校課程建設更多關注教師“課程意識”的喚醒。
教師的“課程意識”是指教師對所教學科課程的全面認識,對課程標準的深刻理解,教師能夠依據課程標準和學情制訂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和實施方案,同時自主開發有利于提升學生能力的校本課程。教師站在課程的立場關注教學的價值問題,關注人本身,關注教學究竟是為了什么等問題。未來的課程,需要積極探索學科融合、技術融合和跨年度整合等。
3.課堂教學改革更多關注學生“自主意識”的激發。
未來社會需要更多的具備自主創新與學習新知識能力的人才。而自主學習能力無論是應付當下學業水平考查或者適應未來社會都是有益的。課堂教學改革應在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方面下功夫,應該多關注如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4.學生評估過程更多關注“人本思想”的貫徹。
身心健康是人的最基本的要求,相信每個學生都是有上進心的。我們倡導“愛的教育”就是對“人本思想”最好的回應。教育的本質就是讓社會中的每個人生活得比原來更好。如我們可以不把排名告訴學生,或者及時關注心靈受到傷害的特殊學生等。
芬蘭考察歸來,我嘗試概括了芬蘭教育的一系列邏輯關系:學生發展靠優質教育來實現;優質教育靠優秀教師來實現;優秀教師靠高考競爭來實現;高考競爭靠正常秩序來實現;正常秩序靠社會責任來實現;社會責任靠誠實守信來實現。
中國基礎教育優良生態的構建需要每個教育工作者、政府官員、社會大眾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把學生的終身發展放在第一位,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擔當放在第一位。做到這一點,建立整個社會誠信體系顯得尤為重要。中華民族有著優良的傳統美德,立德樹人的良好風尚必將進一步發揚光大,我們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