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社佐++李燕梅
摘 要:本文介紹了茭白高產栽培技術,包括品種選擇、大田準備、移栽、田間管理、采收等內容,指導茭白生產。
關鍵詞:茭白;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1232049
茭白是一種無性繁殖的水生宿根禾本科作物,俗稱茭筍、茭瓜。一般水田、低洼地、淺水塘、溝河邊有水的地方皆可種植。大理市常年種植面積200hm2,單產2000~3000kg,產值1~1.5萬元,產品遠銷成都、南寧、深圳等地,成為大理市的支柱產業,帶動勞動力就業,增加當地農民收入。
1 品種選擇
適合大理市栽種的品種有本地的雞腿茭瓜,8970、911、991。選擇種性強,上市集中,無雜株和雄株的茭墩留作種苗,大田準備1200~1300個/667m2茭墩。茭墩堆置時間不宜過長,大田準備好后及時移栽。
2 大田準備
2.1 地塊準備
選擇沒有種過茭白,地勢低,水源豐富,排灌方便,土層深厚肥沃,土壤富含有機質及松粘適中的田塊。對田埂進行加固加高,整地時使田平泥化,并將基肥均勻混入耕層。整地后灌水保持淺水3~5cm,1~2d后移栽。
2.2 施足基肥
茭白需肥量大,充足的基肥是高產的保證。基肥以腐熟的有機肥為主。施腐熟的廄肥2000~4000kg/667m2,尿素3~5kg、普鈣35~40kg、硫酸鉀5~8kg、硫酸鋅1~2kg、硼砂1kg。
3 移栽定植
大理市茭白在5月上中旬定植,株距35~40cm,行距80~100cm,寬窄行種植,每穴定植種苗1~2株(視分蘗數多少而定),栽植1200~1300穴/667m2種苗。栽植茭苗深度以老莖和茭白苗基部插入泥中不浮起為宜,種植過深分蘗不旺,消耗種苗的養分,定植時超過40cm的苗要截去一段葉尖。
4 田間管理
4.1 水份管理
茭白不同生育生長期對水的深度要求不同,一般按深—淺—深—淺的原則。分蘗前期保持3~5cm淺水;后期抑制無效分蘗水層加深到7cm以上,促進孕茭;孕茭期灌深水10~12cm,促進茭白膨大和提高品質;當茭白生長到一定時間,單支茭白逐漸停滯生長,水位應逐漸降低,采收盛期保持淺水3~5cm,以養育根株。
4.2 追肥
根據茭白生長情況看苗分期施用,掌握輕施催苗肥,巧施長粗肥。茭白生長期一般追肥4~5次,第1次在苗高10~20cm時進行,施三元復合肥20~25kg/667m2;隔15d左右進行第2次追肥,施復合肥20~25kg/667m2,氯化鉀10kg;以后視植株長勢的強弱,每隔10~15d再施1~2次,每次用尿素3~5kg。孕茭前一星期停施,否則易造成孕茭延遲或不孕茭。待50%左右植株孕茭后,再施碳銨25~30kg/667m2,過磷酸鈣10kg,可促使茭白粗壯,明顯提高產量。
4.3 除草和耘田
茭苗栽植成活后至封行期間,結合追肥耘耥除草,一般除草2~3次。一般在株高20~30cm時開始耘田除草,每隔7d1次,連續2~3次。耘田可以清除田間雜草、減少病蟲侵染,還能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透氣性,加速肥料分解,并能切斷老根,促使新根萌發,有利于植株的健壯生長。
4.4 疏苗剝去黃葉
苗高20~30cm時開始疏苗定株,分次疏去弱苗、病苗及過密的苗,個別過密的粗壯苗可將茭根壓泥壅根,使分蘗散開,然后每墩留疏密均勻的粗壯苗15~18根定株,在生長發育后期及時將植株外圍的黃葉老葉剝去。
4.5 病蟲害防治
茭瓜的主要病害有紋枯病、胡麻斑病、銹病、白葉枯病,主要蟲害有蚜蟲、薊馬、葉蟬。采用輪作、清除病老葉、中耕除草、合理肥水管理等農業防治措施,結合化學防治控制病蟲害的發生。
4.5.1 蟲害
前期做好蚜蟲防治,可用黃板粘殺,注意黃板要高于苗5cm。每667m2使用5%吡蟲啉1~2g,或4.5%高效氯氰菊酯2~3g;中后期主要防治葉蟬每667m2用70%吡蟲啉1.4~2.5g進行防治。
4.5.2 病害
銹病,每667m2用75%百菌清75~95g,或15%三唑酮15~18g。白葉枯病:每667m2用72%農用硫酸鏈霉素10~20g,或20%噻菌銅20~27g。紋枯病,可用5%井崗霉素水劑800~1000倍液噴治。胡麻斑病可用40%異稻瘟凈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4.6 培土
培土的目的是阻隔陽光對茭莢的直射,提高茭肉的品質和產量。當茭株開始孕茭,即植株莖部發扁,與水面交界處開始膨大時,進行培土。培土要分株分次進行,每墩看到一株培一株,并隨著茭白的不斷膨大伸長,要不斷培土。培土高度不能超過葉枕(茭白眼)。由于植株孕茭有先后,要做到邊采收、邊培土。
4.7 適時收獲
當植株3片外葉長齊,心葉短縮,孕茭部分顯著膨大,葉鞘由抱合而分開,略露茭肉(稱為露白)時即可采收。間隔4~6d采收1次,采收時應注意清潔田園,預防病蟲害的發生。過早采收商品性差,產量低;過遲品質、重量下降。采收后將薹管剝去,剝去外殼(葉鞘)后上市,或留15cm左右長的外殼,保護茭肉,便于貯藏、運輸。
參考文獻
[1]施仕勝.茭白無公害栽培技術.現代業科技[J].2010(9):131,
34.
[2]吳金民.茭白高質優產栽培技術.農技服務[J].2015(10):64.
[3]朱顯結.高山茭白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現代農業科技[J].2016
(18):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