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檔案
朱麗清,江蘇省無錫市查橋實驗小學教導主任,無錫市語文學科帶頭人,無錫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在語文教學中,她立足學習本質、聚焦學科特質、追尋課堂氣質,探尋語文學習的本義,努力打造真實、簡約、清新的語文課堂,讓語文學習在學生生命中留下真實的生長印記。曾獲江蘇省“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特等獎,在《江蘇教育》《小學教學參考》《小學教學研究》《小學語文教師》等雜志發表論文十余篇。
扎根:生命的藤蔓,在教學初感的品悟中貼地而行
1996年,我師范畢業,跟當時的大多數師范生一樣,回到了自己所在鄉鎮的小學工作,這里,也正是我的母校。安排任教學科前,校領導詢問我們幾位新教師的意向,并婉轉地提醒:“中心小學不缺語文老師,如果想教語文的話,可能會被分去村小。”當時的我近乎執拗地表示要任教語文。也許是我的執著和堅持,我竟如愿任教了語文,并幸運地留在了中心小學。
從踏上講臺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訴自己:除了語言文字上的些許天分,你別無優勢。所以,每講一篇課文,我都憑著自己對語言特有的敏感,悉心研讀文本,精心設計教學,力圖講出些“不一樣的東西”。開學兩周后,學校領導聽了我的隨堂課??赡苁菍π陆處煕]有過高的要求,領導直夸我的課有想法、有靈氣,這給了我莫大的鼓勵與信心。任教第二年,學校竟讓我擔任高年級的語文教研組長。我似乎看到,語文教學之路,已經在自己面前鋪展開了。
對當時的年輕教師來說,最渴望的莫過于參加高層次的賽課了。但連續幾年,在學校的選拔賽中,我似乎中了第二的“魔咒”,每次都以第二名的成績惜敗,屢屢錯過出線機會。每次,評委老師都說:“教學設計不錯,但課堂表現力不夠啊,可惜了?!蹦嵌螘r間,我的內心滿是挫敗后的沮喪與苦澀,我認定自己是成不了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了。當時的業務師傅蔣紅娟校長覺察到我的情緒,特意找我談話?!跋脒^問題出在哪嗎?”“我天生就不是當教師的料,光會備課,到課堂上又不會表演?!笔Y校長笑了,隨后的一番話卻讓我至今難忘:“教師不是演員,課堂上也不需要表演。上課時,只想著演繹自己的教案,就會架空自己,課堂能不生硬嗎?心中要有學生啊,去聽學生說,去想學生想,放低身子到學生中去,課堂表現力自然就有了啊。在課堂上,要‘戀上學生!”我如同迷路的游客突然間尋見了路標,心頭一下子敞亮起來。
“戀上學生”,一幅新鮮而美好的課堂教學圖景,在我的眼前漸漸展現。如何真正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我學習著,摸索著。我讀一本又一本的教育專著,先賢大師的真知灼見,刷新著我的思想理念;我看一節又一節的錄像課,名師專家的課堂風采,修正著我的教學行為;我在家常課上一次又一次實踐,和學生一起徜徉在課堂,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輕松與自如。在工作的第五個年頭,我品味著幸福的教學初感,在語文教學上邁出了第一步:專業覺醒。我終于看到,生命的藤蔓,向著語文教學的土壤,欣欣然扎下根須。
攀緣:生命的藤蔓,在教學歲月的砥礪中綠意漸濃
2002年,在我工作的第六年,機會來了。那年,無錫市錫山區被確定為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的實驗區之一,實驗項目是“基于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區內的首次課堂研討活動在我校舉行,學校決定把研討課的任務交給我。錫山區教育局的分管領導和教研員跟我一起探討、定位、設計,經過反復研究,我們將目光鎖定在讓學生依托網絡環境進行自主建構性學習上,并由此選定了教材內容——人教版五下的科普性說明文《太陽》。這樣的定位,讓“戀上學生”四個字又一次在我的心頭回響。不管教學環境、教學技術如何變化,學生永遠是課堂的主體。接下來幾個月的忙碌近乎瘋狂:尋找資料,制作“太陽宮”虛擬網絡,備課,試上,反芻修改,再試上,力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最終,這節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網絡課,在課件還未普及的當時引起了熱烈的反響,課堂錄像獲得了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錄像課評比一等獎。
一只蝴蝶在亞馬孫雨林扇動翅膀,兩周后可能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而我從教路上的第一次公開課教學,也給我的專業成長帶來了奇妙的“蝴蝶效應”。錫山區小學品德學科會課,錫山區小學語文學科會課,錫山區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我捧回了一個又一個一等獎。手握多張區級會課、技能大賽一等獎的證書,我終于有了參評學術榮譽的資格。這時,有老師善意地提醒:“選報品德學科吧,競爭少,保險系數高。”但是,一路跋涉而來,我對語文教學的情結已歷久彌深,我再次執拗地選擇了語文,并一舉跨越錫山區教學新秀的起評門檻,破格晉升為“無錫市教學新秀”。
成長路上,最難忘的是有幸成為錫山區首批名師工作室“孟曉東名師工作室”的一員。每一次參加工作室活動,都如享用豐美的教學盛宴,導師高屋建瓴的指導,工作室伙伴的優秀課例,學員間暢所欲言的思想交鋒,都帶給我強烈的沖擊,推動著我一次次審視自我,剖析自我,也使我站在更高處探尋語文教學的本質,以更迫切的態度追求專業發展的新突破。
難忘在工作室研討活動中執教蘇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園子》,走上講臺前,我在心中重溫導師的話:“把教案拋掉,在課堂上,你的眼里只有學生。”課堂上,我以“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了作者在園中的自由”為主問題構建教學,引領著學生在園子中率性玩鬧,感受園子中無處不在的自由;交流中,我用心聆聽每個學生的發言,不時給予靈動的點撥。40分鐘的教學,我與學生之間沒有被動的回應,沒有程式化的表達,師生充分享受著心靈的自由,讀得用心,想得開闊,說得暢快。導師評價時說,他從我的課堂上聽到了學生拔節生長的聲音。
伸展:生命的藤蔓,在教學主張的追尋中豐盈蓬勃
在一次工作室活動中,導師突然問我們在座的十多名學員:你們有自己的教學主張嗎?有幾位師兄、師姐侃侃而談,也有幾個學員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我們的教學主張,就是跟隨師父的‘生長課堂?。 睂煹哪樕珖烂C起來:“你們都算得上是錫山區小學語文界的精英,對語文教學應該有自己的思考??!教學主張,是個人教學思想的魂,沒有教學主張,就永遠無法真正站立起來?!蹦谴位顒雍?,“教學主張”這個問題就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開啟了我對語文教學新的探索。
立足學習本質,求“真”。在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科系統的模糊性、弱邏輯性,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規律難以把握也疏于研究,這導致教師的教表現出一定的隨意性,學生的學偏離了原本的軌道。這些問題昭示著我回歸教學的原點,把目光投向對“學習印記”的研尋。2016年,在參加第十一屆江蘇省“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分賽區比賽時,我上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五上《伊索寓言》。在設計教學時,我從知識積累、能力儲備、情感態度三方面對學生的學習印記和生長愿景進行了分析,其中對學習印記的準確把握使課堂教學從真實的學習起點出發,學生經歷了真正需要的學習活動,獲得了真實的生長。我的課堂教學得到了評委的認可,獲得了分賽區一等獎,我也順利晉級決賽。
聚焦學科特質,求“簡”。語文學科在學生生長中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即要以學科本質的力量增加學生知識經驗的積累、促進個性能力的發展、引發生命潛質的變化,使學生獲得帶得走的生長印記。所以,語文教學要剔除“非語文”“偽語文”的雜質,從手頭的“這一篇”教材中研尋教學價值,并做出相應的教學判斷與選擇。因此,在執教蘇教版五上《黃果樹瀑布》一課時,我進行了這樣的分析:學生能從作者的語言文字中讀到瀑布聲響的氣勢非凡,但只是讀懂了文本的字面意思;同是“嘩嘩”的瀑聲,卻因賞瀑地點的變化而成了“獨一種”,在作者不同的比喻中成了“另一種”,在細膩的描寫中有了靈韻和生命,這些文字背后的意蘊是學生暫時還未讀到的。如何在學生最需要學的地方教,讓學生以清淺的方式走進文本——“嘩嘩”這一鮮活的擬聲詞是一個很好的“入口”。所以在教學中,我將“嘩嘩”一詞引入各處描寫聲音的句子中,使之與學生的理解相融相生。就這樣品著、想著、讀著,瀑布聲的豐富多變演繹出來了,作者精巧的構思呈現出來了,文字的滋味和韻致流淌出來了。
審視課堂氣質,求“清”。教師個人的思想、個性、喜好、特長,都會匯集、折射到課堂教學中,形成有別于他人的課堂氣質。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致力于揚自己文字功底和語言素養之“長”,追求精深的文本解讀、輕巧的教學設計、靈動的評價調控,以構建清新自然的語文課堂。在執教蘇教版六上《麋鹿》時,我從課后的一項練習入手,將課堂個性化地展開:讓學生以“我是麋鹿中的男子漢(小公主)……”向游客進行自我介紹,我則化身為“游客”,不時與“小麋鹿”展開對話:你從一出生就有角嗎,你們的媽媽能生雙胞胎嗎……這樣的對話交往加深了學生對麋鹿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的了解,而且也使課堂在整體化的學習活動中顯得簡潔清新。
在對教學主張的思考、探求中,我且思且行。我深知,“真實、簡約、清新”,還只是一種朦朧的教學意識,缺乏系統的思考和理論的支撐,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思辯明晰。但我相信,對教學主張的追尋將成為我的一種專業自覺,將使生命的藤蔓不斷伸展、豐盈、蓬勃、攀緣,向著藍天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