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贊
摘 要:《記念劉和珍君》是魯迅雜文集中一篇抒情性較濃的文章,筆者在反復閱讀后,對文中的抒情、敘事等有了更深的認識,故而在本文中進行分析。本文首先分析了《記念劉和珍君》中的抒情描寫及其作用,進而分析了敘事的樸實及對感情升華的作用,最后指出《記念劉和珍君》中的哲理以及啟示,從而使讀者在閱讀這篇文章時,能夠了解魯迅文章曲折、深沉的美學特點。
關鍵詞:《記念劉和珍君》;雜文;抒情
一、引言
教師在講解《記念劉和珍君》時多是從考試的角度進行講解,而筆者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通過聯系魯迅的寫作風格以及時代背景,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最深的一點體會便是這篇“雜文”并不像魯迅的其他文章,充滿了犀利的批判與諷刺,且蘊含了豐富的抒情。這篇文章雖然敘事方式極為樸實,但是也有很深的哲理,故而筆者對所思所想進行再分析。
二、《記念劉和珍君》中的抒情描寫及其作用
(一)《記念劉和珍君》中的抒情描寫
魯迅先生的文章多以批判為主,“抒情”性的文章較少,但是《記念劉和珍君》卻是一篇抒情文章,而且在抒情中也蘊含著一定的批判理念,在強烈的感情表達中,讓讀者讀出背后的深意。對于《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魯迅作此文是為了紀念劉和珍,對于劉和珍的死,魯迅先生是極其悲憤的,這種悲憤的感情在文章中用點滴的語言表現出來,而且采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將所有的感情蕩氣回腸地表現出來。
(二)《記念劉和珍君》抒情描寫的作用
在情感的抒發上,魯迅先生在《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中也相當節制,但在節制中也將作者的感情充分抒發出來,同時引起了讀者的共鳴。首先,對于劉和珍君的去世,魯迅先生極為悲憤,但是在剛開始卻說“無話可說”,語言簡單,但這“無話可說”的背后是“情感的壓抑”。其次,魯迅先生強調“痛苦是很復雜”的,包括對反動軍閥政府、反動文人謠言以及對自己的“茍活”“偷生”等的復雜感情,能讓讀者深刻體會。最后,又期待著“忘卻的救主”,內在越悲憤,則表層表現會顯得更加淡然。文章通過運用這些抒情方法,能充分抒發作者的感情。
三、《記念劉和珍君》中敘事的樸實及其作用
(一)《記念劉和珍君》中敘事的樸實
從敘事方式上來說,《記念劉和珍君》的敘事方式極為簡略樸實,敘述極為簡單,類似新聞報道那樣客觀公正,但是敘事也較為細膩,讀者只是通過看文章,便能有身臨其境之感,可以說是一種“實錄”,文章中類似這樣的樸實的記錄描寫還有很多,樸實的描寫卻讓人充分感受到反動派的兇殘。
(二)《記念劉和珍君》中樸實敘事對感情升華的作用
在《記念劉和珍君》中,魯迅先生用樸實的方式敘事,但其中也蘊含了部分“直接抒情”,使感情得到了進一步升華。例如,“始終微笑的、和藹的……沉勇而友愛的……一樣沉勇而友愛……驚心動魄的偉大”等語言,直抒胸臆,自然而深邃,而抒情進一步升華,提煉出象征的形象,以場景來象征普遍的現實和歷史,這些描寫均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具有較強的概括能力,使思想得到了升華。
四、《記念劉和珍君》中的哲理以及啟示
(一)《記念劉和珍君》中的哲理深化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句是文章的點題句,教師在講解這篇文章的時候也對該句進行了深入分析,但多是從感情的角度來講解的,且聯系的是魯迅先生作此文的背景,然而筆者卻認為這句話卻有著深刻的哲理韻味。即“沉默和爆發”兩種態度是矛盾的而且可以相互轉化的,未來是走向積極的一方面,走向“爆發”,或是走向消極的一方面,走向“滅亡”,引人深思。該處的哲理與全文基調相聯,使文章意脈流貫。
(二)《記念劉和珍君》的啟示
魯迅先生在《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中最后指出“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這也是一種抒情,極具鼓動性,但是融于整篇文章中,卻曲折而深邃,充分表達了魯迅的感情。這篇文章無論從寫作技巧上、感情抒發上均對筆者有較大的影響;同時,文中的哲理思想堅定了筆者的信心,能更好地面對未來中遇到的困難。
五、結語
重讀《記念劉和珍君》,筆者思緒翻騰,從其樸實的語言中以及抒情中,加深了對魯迅先生的了解。筆者通過對這篇文章進行詳細分析,希望可以為其他同學深層次了解魯迅先生的文章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孫紹振.雜文式抒情:在曲折的邏輯中深化——讀《記念劉和珍君》[J].語文建設,2016(3).
[2]童偉民.《記念劉和珍君》的感情起伏線索和表現方法[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