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佳鑫
摘 要:中國的戲曲文化博大精深,評劇是眾多戲曲劇種藝術中最為奪目的一只劇種。經過百年變遷,隨著經濟的發展,娛樂形式多樣的沖擊,評劇幾經沉浮,但仍舊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和喜愛,這與其自身獨有的唱腔魅力分不開,與其草根性的藝術特點分不開,與評劇演員的敬業愛藝分不開。
關鍵詞:評劇;藝術魅力;唱腔;草根性;演員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戲曲文化更是中國眾多文化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自古以來,中國的戲曲劇種便分為很多種,其中京劇、評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被稱為“五大劇種”。其中評劇作為一種來自民間的說唱藝術,以其獨特的親民特點千百年來屹立不倒,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幾經風雨起伏,但仍舊為廣大民眾所喜愛,這與其自身的藝術魅力密不可分。
一、評劇獨特的唱腔是其征服觀眾的基礎
評劇最獨特的特點是其聲腔,它是板腔體劇種,通常有慢板、散板、二六板、垛板等板式。評劇的唱腔按照地域可分為關內、關外兩大流派。白玉霜、新鳳霞等先生是關內流派的代表,花淑蘭、韓少云等先生為關外流派的代表。關內與關外流派不同,唱腔有異,簡單說來關內評劇唱腔婉轉甜美,關外評劇唱腔高亢清亮,對人物的塑造很有張力。千百年來評劇憑借其優美的唱腔、獨有的魅力和眾多的流派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觀眾。解放前,評劇因為男腔不發達等原因人們通常稱其為“半臺戲”;解放后,評劇音樂工作者通過不斷努力和嘗試,并且通過學習唐山影調、西路評劇的音樂,同時吸收民間的說唱音樂,采取變調記譜的方式,使得評劇在音樂、唱腔和表演等方面都獲得了革新,改變了過去戲中男主角唱腔過于貧乏的弊病,為男聲唱腔進行了新的創造。新的改變和創造也實現了評劇中男腔、女腔同臺演出的目的。評劇的表演藝術雖吸收了梆子、京劇的程式、身段等特點,并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們認為出現了京劇化的傾向,但不能否認的是評劇新唱法充分體現了美的聲音,通過控制將胸腔與鼻腔、頭腔產生共鳴,擴大了唱腔發聲的音量,使得評劇的音色更加圓潤和明亮,也使得評劇仍保持著自身民間、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
二、評劇草根性使其擁有雄厚的群眾基礎
草根性是指更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東西,這種性質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和喜愛,就像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這種最鮮活的、最有社會基礎的黑土地上的東西,藝術化的被搬上了舞臺。這也是順應文化發展的規律,觀眾喜歡看的東西就有市場,就是對的,他們喜歡看明星、看電影、看戲劇,但他們更喜歡看自己”(引自王旭《尋找靈魂的共鳴——淺析東北文藝作品引發的文化心理共鳴現象》,2014年第16期《大眾文藝》267頁)。評劇具有同樣的性質,評劇的唱詞吐字清晰,淺顯易懂,通常以唱工見長,并且唱白如泣如訴,表演更是親民、生活氣息濃厚,通常有親切的民間味道。更因為評劇的表演的形式更自由、活潑,不像京劇等劇種跟人高居廟堂的感覺,因而評劇的表演更善于、更容易表現人們的日常生活,體現百姓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更容易為民眾所接受和喜愛。也可以說善于表現現實生活是評劇的一個傳統和特點。評劇這種表現民眾現實生活的藝術特點由來有之。如,辛亥革命之后,著名劇作家成兆才先生根據當時的時事、故事創作和改編的《楊三姐告狀》、《槍斃駱龍》、《槍斃駱虎》等劇目,為廣大民眾所歡迎,這些劇目也基本上奠定了評劇是以表演現代劇目為主的特點。新中國建立后,評劇的創作和演出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繁榮發展時期,演出了一批受群眾歡迎的現代戲,如,《小女婿》、《劉巧兒》、《祥林嫂》、《小二黑結婚》、《金沙江畔》、《奪印》、《野火春風斗古城》等;改革開放后又創作出了《山里人家》、《黑頭與四大名旦》、《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優秀現代的評劇劇目。這樣貼近民眾現實生活的劇目,使得評劇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都有著大量的群眾基礎。評劇的這種現實性也源于評劇是一種新興的劇種,發展不過百年的時間,這也使得評劇比之其他劇種具有更加濃烈的現實性。現實性能夠使評劇反映社會和人民的時代要求,實現社會和人生的審美藝術。評劇主要表現的是百姓的現實生活,是廣大百姓的家長里短、愛恨情仇,而不是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的劇種。評劇與二人轉都是源于北方的農耕文明,評劇是1900年在河北唐山形成,在上海演出時才以“評劇”正式命名。其中的主角一般都是貧困平民中的悲劇女性,因而又可以說是貧苦農牧民創造的藝術,因此具有草根性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評劇藝術誕生于北方文化搖籃里的藝術,因而評劇是植根于北方地域文化和中原黃河文化的土壤中,并能彰顯出東北黑土性質的民俗文化。黃河文化與黑土文化其剛柔并濟、雄渾博大的質樸特征,使得評劇的表演給人以壯美、高遠、豪邁的感受。
三、評劇演員的敬業性使其越走越好
評劇作為戲曲藝術,寫意性是其美學原則,也是其靈魂所在。這種寫意性指的是劇作家或者舞臺藝術家,會將自身強烈的創作情感賦予在客觀事物上,通過簡約虛擬的手段,創造出詩情畫意的景象,從而使觀者產生賞心悅目的愉悅感受。這種寫意性除了依靠劇作者的創作,還需要通過表演者傳達給觀眾,所以評劇演員在評劇的創作演出中同樣重要。評劇的行當是在評劇這個劇種不斷豐富完善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評劇的行當一般分為生、旦、凈、丑。評劇中的生行主要分為老生和小生,而小生又包括扇子生、官衣生以及窮生等;評劇中的旦行主要是一些新形象的塑造,主要包括花旦、青衣、老旦以及彩旦、閨門旦等;評劇凈行不僅具有自己特殊的扮相和表演,而且具有自己的音樂,通過將京劇花臉的鼻喉音與評劇的發音相結合,形成了評劇凈行的特色;丑包括文丑和武丑兩種。評劇同其他戲曲藝術一樣,作為演員是一份很辛苦的行當,“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絕不只是說說而已,當觀眾在劇場中看到評劇演員恢宏大氣的表演叫好不已時,需明白其背后的艱辛與汗水。所以說能夠支持一名評劇演員在藝術道路上走下去的,除了舞臺表演的實力外,還要有良好的職業操守,要明白“戲比天大,德藝雙馨”的藝德。在演員的日常生活中無論發生了什么事情,一旦面對舞臺,都是小事,沒有什么比舞臺更重要。
參考文獻:
[1]王旭.尋找靈魂的共鳴——淺析東北文藝作品引發的文化心理共鳴現象[J]. 大眾文藝,2014(16):2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