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婷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類已步入了大數據時代。在如今的大數據環境下,面對日益嚴峻的城市問題,如何有效利用大數據技術做好社會公共安全治理工作已成為我國各大城市面臨的重要問題。因此,本文基于大數據的概念,重點探討了大數據環境下的社會公共安全治理策略,以期為研究者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大數據;社會;公共安全;治理
一、引言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各項風險層出不窮,其中的城市公共安全問題尤為突出。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如何高效預防和解決城市風險問題并為居民提供良好的公眾安全服務已成為政府部門面對的首要問題,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恰恰為我國社會公共安全治理帶來了全新的思路和機遇。
二、大數據的概念
所謂的大數據,也就是Big Data,指的是因數量過于龐大而無法使用傳統的數據處置方法在一定的時間內對其進行高效分析、比對和整合的海量數據,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大數據并不單單指的是數據規模的龐雜,其也包含了對數據的分析和應用[1]。大數據技術的核心就是預測,即通過數學算法對特定的海量數據實施分析和研究,從而對某一事件的發展規律進行預判。大數據主要具備四大特征,簡稱為“4V”,Volume、Variety、Velocity和Value。
三、大數據環境下的社會公共安全治理模式
鑒于大數據技術具有極為深遠的社會影響力,因而大數據環境下的社會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就是以大數據為核心,讓其積極參與到社會公共安全治理之中。
(一)大數據收集
要想充分發揮大數據的積極作用,首要環節就是收集大數據,即相關人員應有目的性地去積累各種形式的數據信息,并從中找出事實根據,而整個大數據的主要來源。在這一過程中,即使并未對收集數據進行深入探究,只憑初步證據也可有效發揮大數據的效應。
現階段,社會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已轉變為預防式治理模式,即工作重點為提供主動性警務服務,在源頭上預防犯罪。眾所周知,公安工作是建立在大量情報信息基礎上的,而信息收集工作則與數據之間存在密切關系,三者關系為數據轉變為信息,信息再轉變為情報。從狹義角度看,數據無非是以阿拉伯數字形式呈現的數值,其本質并不具備任何實質性涵義,如175,只有將數據放在一定的環境中,此時其才具備某種現實意義,如數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為175cm,而這就是信息,進一步講,民警在調查過程中,從案發小區居委會負責人口中得知,近段時間入住了一名身高為175cm左右的男性,而且其作息時間基本與案件發生時間存在一致之處,此時的信息也就變成了情報,從而為公安機關提供了有力線索,即大數據環境下的社會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的起始環節就是收集數據,再探究信息,最后產生情報。通過將數據有效轉化為情報,以情報對未來的活動進行預測,以此來達到預防犯罪的預期警務治理目標。
(二)大數據發掘
所謂的大數據發掘,就是指通過深入分析和研究海量數據,發現數據背后的隱蔽性關系,并以此為依據發掘事物的發展規律,從而對未來的行為趨勢做出預測。因此,預測行為的核心為情報,而情報則是明確各個影響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例如,反恐預警。現階段,我國反恐斗爭形勢日益嚴峻,一旦發生恐怖事件,就會造成極為嚴重的社會動蕩,由此引發的社會恐慌不可預估,而社會不良影響也會持續蔓延。相較于一般的犯罪活動,恐怖襲擊中的犯罪分子往往懷有必死的決心,再加上反恐斗爭必將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反恐斗爭必須提高對事先預防和事中應急處理的重視程度,特別是事先預防,即在恐怖事件發生前將其終止,但由于恐怖事件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因而事先預防具有較高難度。而通過引入大數據發掘技術,即可從蛛絲馬跡中找到恐怖分子的行為趨向。由于犯罪分子往往有著一定的犯罪目標,而其所有的行為都是為實現這一目標而進行的,無論是資金籌集,還是人員聯絡,各個環節的數據必會在數據空間中留下痕跡,而大數據發掘技術的核心就是找尋蛛絲馬跡,以此來確認犯罪分子。總的來說,通過分析和比較海量數據,再加上監控信息,把握本地區的治安形勢,其后向決策機關上交預測材料,以此來實現反恐預警。
(三)大數據參與
基于大數據的社會公共安全治理模式改變了傳統的以公安機關為主的管理形式,重視主體多元化,也就是說一旦發生安全事件,就會立即形成以公安機關為核心,相關政府機構、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個人相互協作的治理網絡。例如,美國波士頓爆炸案,在這一恐怖襲擊事件爆發后,警方立即對現場數據進行了收集,第一,提取襲擊現場監控攝像頭所錄制的視頻數據,第二,收集附近居民在案發時拍攝的各類照片或影像數據,第三,社交媒體中的照片或影像數據,第四,建立了一個專門網站,以讓廣大民眾上傳案發現場的照片和視頻數據[2]。基于以上海量數據,調查人員依據時間順序對其進行排列,以還原現場情景,并應用了圖像處理技術鎖定了犯罪嫌疑人。由此可見,通過吸引廣大民眾參與到公眾安全治理中,可發掘更多細節,而更優的治理方案也將被啟發。
(四)大數據判斷
大數據決策,也就是大數據判斷,指的是借助數據統計技術,對異常數據進行分析和比較,以產生符合標準的數據,從而有效發揮大數據的判斷作用,而該種功能對于實現公共安全事件的預防極為有效。從表面上看,安全事件均為突發事件,但其仍可利用大數據對其進行預測,基于大數據平臺,對城市區域內的各種數據進行收集,并實施動態監控,以此來有效提升公安機關的快速應答能力,一旦發現某一區域出現異常數據,便立即借助各種現代化通信手段實現提前預警,以此來有效降低安全風險。通過大數據判斷技術,實現了公共安全時間的及時應答和快速處理,從而在根本上維護了社會大眾的安全。
四、結論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的社會安全問題已逐漸從傳統的安全威脅轉變為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共生,因而以往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難以滿足目前的城市發展需求。因此,我國政府部門必須提高對大數據技術的重視程度,轉管理為治理,即實現安全信息的實時共享和治理主體多元化,以來推動我國社會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粵文.大數據:現代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新策略[J].城市發展研究,2017,24(02):79-83.
[2]孫粵文.大數據:風險社會公共安全治理的新思維與新技術[J].求實,2016,(12):69-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