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楚炎
摘 要:人才流動的馬太效應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現的必然現象,在各個國家都廣泛存在。人才流動的馬太效應既有其積極的意義,也有不利的一面,本文就人才流動馬太效應的形成原因與對策展開分析。
關鍵詞:人才流動;馬太效應;成因;對策
“馬太效應”這一概念最早是在《圣經》中提出來的,基本的理念就是“強者恒強,弱者恒弱”,不僅表現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同時也表現在人才的流失方面。從世界范圍來看,發展中國家急需大量人才,但是由于各類因素的限制,人才流失問題十分嚴重。人才豐富的發達國家,卻是人才濟濟。國內也是這樣,經濟發達地區是“才源滾滾”,而經濟落后地區卻是留不住人。也就是說,人才的流動出現了馬太效應。
一、人才流動馬太效應的形成原因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一個地區、國家的經濟越發達,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更多,能夠給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機會和空間。同時,人才的成長也具有一定的群體性。目前倡導合作經濟、共享經濟,依靠單個人才的力量,是很難達到發展目的的。同時,人才數量少,也容易導致人才產生惰性,只有在競爭激烈的群體中,才能夠挖掘出人才的潛在能力,促進人才的成長和發展。從這一層面而言,人才的趨群性特點也是形成馬太效應的重要因素。
二、馬太效應的消極影響
人才流動的馬太效應和經濟發展的馬太效應互相促進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兩級分化。在我國,開放性人才流動政策的實施僅有十余年的時間,但是卻導致發達地區、落后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遠遠超過了十余年時間的經濟發展速度,導致大量人才流向發達地區,差距越來越大,形成了惡性循環。如,北京、上海等地區近年來不斷提高最低工資標準,2017年,上海最低工資標準為2300元,北京為1890元,與之相比,部分落后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甚至不足北京、上海的一半,這無疑會影響了人才的流入。
另外,經濟發達地區人才的大量涌入又造成了人才的浪費。很多的高科技人才所學非所用,一些管理部門甚至出現了人才內耗的問題,令人十分痛心。如果人才集中在一個企業里,不進行合理利用,造成兩虎相爭,不僅影響了人才自身的進步,也阻礙了企業的發展。
三、馬太效應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國雖然加大了宏觀的調控,但是卻無法完全解決人才流動的馬太效應問題,國內外的研究都顯示,馬太效應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人才是國家統一分配,哪里需要人才,國家就把人才分配到哪里,那時候人才的分布很均勻,不會產生“馬太效應”,但是,當時的生產力低下,經濟發展緩慢。為了發揮出每一個社會成員的作用,國家頒布了允許人才自由流動的政策,讓每一個人才都可以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價值,使社會充滿激情和活力。禁止人才的流動會限制生產力的發展。馬太效應向我們證實,人才的自主流動是歷史進步的推動力。
一個完善、健全的用人機制,需要滿足自我調節需求,人才的自主流動可以有效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實現社會進步。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集中調配了打破科技人才開展國防建設工作,促進了我國國防實力的飛躍式發展。發達地區人才的聚集有一個過程,影響這個過程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包括地理位置、資源狀況、國家政策等,當人才集中到一定程度時,馬太效應才會發揮其作用。像我國改革開放形成的經濟特區,高科技開發區等就是馬太效應發揮作用的范例。
四、對待人才流動馬太效應的對策
1、政府層面的對策
政府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引導人才流向落后地區,促進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早在多年前,國家就制定了相關的政策,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此外,國家要對城市流向農村、從經濟發達地區流向經濟落后地區的人才,增加福利待遇水平,為其子女提供一系列的優惠政策。
2、地區、企業層面的對策
各個地區、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人才優化措施,科學利用人才,讓人才實現其真正的價值。在經濟發達地區,人才的聚集可以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但是,如果高端人才得不到合理利用,也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這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明顯。以聯想總裁柳傳志為例,他非常善于利用人才,楊元慶和郭為都是非常卓越的人才,柳傳志能夠讓兩個人在同一企業,不同的領域委以重任,充分發揮他們各自的才能,讓他們在競爭和壓力中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創造出了今日的聯想和神州數碼。因此,各個地區、各個企業都應該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合理協調,避免浪費人才,發揮出人才的主觀能動性。
五、結語
總之,對待人才的馬太效應,要根據我國的國情,對人才做到合理利用,讓每一個地區的經濟都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企業、人才三方的共同努力,還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侯國清.全球科學人才流動潛在趨勢分析[J].中國人才.2013(01).
[2]蕭鳴政,馬芝蘭.人才工作如何推進協同創新[J].中國人才.2013(05).
[3]祝家奎.領導干部培養使用人才要走出自身誤區[J].領導科學.2013(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