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艷紅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意大利著名作家薄伽丘《十日談》中反叛精神產生的背景及其反叛精神在《十日談》中的具體表現,深入探討了《十日談》中對人性的宣揚的意義,同時指出了作家思想的局限性。
關鍵詞 《十日談》 反叛精神 人性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縱觀曲折前進的歷史,每逢生產力得到解放的時期,往往也是在文學藝術有著新突破和取得重大成就的時期。從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正式這樣一個令人矚目的時期。意大利著名人文作家,歐洲短篇小說之父喬萬尼·薄伽丘就出生在這一時期。他的代表作《十日談》充分體現了作者強烈的對現實的反叛精神,成為了抒發文藝復興初期自由思想的現實主義杰作,人們把它和但丁的《神曲》并列,稱之為《人曲》。
1反叛精神的產生背景
意大利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產生了第一批優秀的人文主義作家——喬萬尼·薄伽丘。他1313年誕生于佛羅倫薩,是一個私生子,父親是一個富裕的商人,母親是一個地位卑賤的女人。薄伽丘從小在商人和市民的圈子中間長大,表現出桀驁不馴的性格。成年后他拒絕父親要他涉足商界的殷切希望,對古典文化研究和文學創作情有獨鐘。當時那不勒斯的宮廷比較開明,在國王周圍,還聚集著一批學者,帶有人文主義的色彩。薄伽丘借父親的影響,有機會參加宮廷的一些社交活動,擴大了他的視野。青年薄伽丘一度放蕩不羈,追求聲色犬馬的享樂生活,直到父親的商行破產,不久又離開人世,薄伽丘才如夢初醒。在激烈的政治斗爭中,薄伽丘堅決反對封建專制制度。
十四世紀中葉,在整個歐洲,以封建教會和世俗封建主為代表的封建勢力,還占據著統治地位。在意大利,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也不過稀疏地出現在幾個城市。在這個資本主義剛剛才露出曙光的時期,1348年,意大利爆發可怕的鼠疫,蔓延到佛羅倫薩,大半居民死于這場災難。鼠疫平息不久,薄伽丘寫下了短篇小說集《十日談》。在這部作品中,薄伽丘通過各種藝術形象,向教會宣揚的禁欲主義展開猛烈的抨擊。使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十日談》產生的時代特點,它所表現出來的嬉笑怒罵的批判精神,實則是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向強大的封建勢力奪取自己的思想文化的陣地而發動的一場進攻戰。可以說,歐洲文藝復興正是以《十日談》為號角揭開序幕的。也只有了解到作者所處的特殊時代,才能理解反叛精神緣何而產生。
2反叛精神在《十日談》中的具體體現
意大利近代著名文藝評論家桑克提斯把《十日談》和但丁的《神曲》并列,稱之為《人曲》。《十日談》就仿佛是一幅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圖”。小說的素材不僅來源于意大利的的城鎮社會,連中世紀的傳說乃至東方文學中的某些故事都成為薄伽丘編織故事的憑據。故事中的人物幾乎包括了當時社會的各行各業:國王、王子、貴婦、神父、修女、學者、詩人、銀行家、守財奴、農夫……這是中世紀以來,歐洲文學第一次用現實主義筆法如此廣闊的反映社會生活。而作家對人物命運的關注更表現出了強烈的人文主義精神。因此,在教學中,將作品的主旨提煉出來,將便于學生準確理解這部作品。
2.1抨擊禁欲主義神學
1348年,一場可怕的瘟疫肆虐歐洲,當時人把瘟疫稱為“黑死病”,一時間人心惶惶,大有世界末日來臨之感。教會借機用禁欲主義的說教攻擊人文主義者個性解放的要求,形成文藝復興運動中的一次逆流。《十日談》在這個時候以對現實幸福的大膽追求,給禁欲主義神學以迎頭痛擊。
《十日談》一開頭就描寫到在“黑死病”浩劫中,十個男女從一座觸目驚心的死城,忽然來到陽關燦爛、歌聲歡暢的人間樂園,這是具有象征意義的,象征著從中世紀的禁欲主義的森嚴統治下解放出來!《十日談》開篇幾個故事,一個故事就是一篇挑戰書,顯示出一個時代的批判精神。
第一天故事“楊諾勸教”帶有提綱挈領的意義,巴黎有個絲綢商名叫楊諾,和一個猶太商人十分友好,幾次三番勸他拋棄猶太教,改信正宗的基督教,那個猶太商人決定先到羅馬考察一番。他趕到了羅馬,在教皇的宮廷里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呢、從上到下,寡廉鮮恥,違反人道,妓女孌童當道……觸目驚心的景象使得猶太商人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羅馬乃是藏污納垢之所,教皇、紅衣主教無惡不作,無非要叫基督教早些垮臺。薄伽丘用犀利的筆鋒使得“神圣的”封建教會顯現了原形!
第三天故事講到一個修道院院長為了霸占教民的妻子,把她丈夫監禁在教堂的地窖里,讓他以為自己已經死了,正在地獄里受罪,后來這個妻子懷孕了,修道院院長又把丈夫放了出來,宣稱替他禱告讓他復活了。村人以為是奇跡降臨了,這位院長的聲譽也大大提高了。
第四天故事講到一個為非作歹的壞蛋,搖身一變,披了一件法衣,居然成了亞爾貝托神父。他編造一個神話,把一個頭腦簡單的婦女騙到了手,使她還以為是垂受蒙愛,不勝光榮。后來這個神父的真面目暴露,被綁到廣場示眾,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在這一組故事中,這一篇是最叫人拍手稱快的。
2.2宣揚閃光人性
人性,是人文主義者手中的一面大旗。在《十日談》中,人性突出地表現在愛情上。薄伽丘給予愛情以新的評價,把他看作一種新的道德,新的人倫。純潔的戀愛是至性至情的流露,無可非議,正大光明,應該受到祝福。
第四天故事開頭,作者自己出面講了個“綠鵝”的故事,頗能表達薄伽丘的創作意圖。一位父親將兒子從小帶至深山中隱修,以杜絕塵世生活的誘惑。兒子到了18歲,隨父親下山到佛羅倫薩,迎面碰到一群美麗的少女,兒子問父親這些是什么東西,父親說這些事叫做“綠鵝”的禍水。豈料兒子偏偏就愛上了“綠鵝”,非要父親讓他帶一只回去,父親這才明白,“自然的力量比他的教戒要強得多了”。
第五天的故事,富家子弟西蒙本來愚魯無知,“與其說他像個人,不如說他像個畜生”,嚴父良師的訓導都教不好他。但是愛神卻“執行了他啟蒙點化的職責”,自從他對一個美麗的姑娘一見鐘情之后,他那顆“頑石般的心給愛神的箭射穿了”,人就頓時開了竅,他的天賦被解放出來了,成為才藝出眾的年青紳士。endprint
《十日談》對于婦女顯示了可貴的同情和尊重。作者一開始就在序言中聲明這部作品是為婦女而寫作,是獻給“整天守在閨房的小天地內”的婦女的。《十日談》塑造了許多敢愛敢恨的女性形象。在第二天的第十個故事里,一位精力旺盛的少婦把一個海盜當做自己的情人。當他年老體衰的丈夫斥責她不守婦道時,她為女性的天然權利據理力爭。第六天第七個故事講到一個女人因奸情敗露而被丈夫告上法庭,按法律要處火刑,這婦女面對法官對罪行毫不推諉,但她同時提出,一條法律既應該適用于一切人,就應該在制定時征得普遍的認可。在這女人的質問下,法庭不但無法定她的罪,而且這條法律最后也被修改。在當時的男權社會,偷情是男子的專利,女性只能被禁閉在閨房中,過著無欲無求的生活。為了諷刺這些花花公子式的丈夫們,作家甚至寫了一組機智勇敢的妻子如何愚弄自己的丈夫,與情人幽會的故事。
《十日談》里還有許多故事贊美婦女的善良、深情、機智。“綺思夢達殉情記”女主人公不僅情深似海,堅強勇敢,而且還打破了封建門第觀念,提出了對于人的一種新的評價標準,無疑是作品中最富有社會意義的故事之一。“洗冤記”中的女主人公蒙受不白之冤,死里逃生,被迫剪了頭發,扮成水手模樣,漂流異域,歷盡艱險,終于以非凡的才干為自己報仇雪恨,恢復了自己清白的名譽,同時恢復了她本來的女性身份,受到人們的尊敬。
《十日談》中還有許多正面歌頌青年男女大膽追求自由愛情的故事。第四天“伊莎貝達的故事”,第五天“紀安尼的故事”,都寫到少女反抗父母干涉,勇敢地與戀人結合。第四天第八個故事寫吉羅拉莫為情而死,第五天第九個故事寫費德里哥為了愛情殺死心愛的獵鷹,這類故事寫得情真意切優美動人。
3薄伽丘思想的局限性
像任何一位優秀作家一樣,薄伽丘的思想難免打上了時代烙印,有他的局限性。
《十日談》是作者設想的一個故事會,里面的十個青年都是出身名門、富有教養的紳士淑女,每個人身邊還都有仆人侍候,儼然是一個小型的上層社會。人文主義者和人民群眾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這在作品的藝術構思已經反映出來了。
《十日談》歌頌純潔的愛情無疑具有進步的意義,但薄伽丘把不正當的男女關系也看做了愛情。在許多故事里,妻子和和她的情夫反而成了值得同情的主人公,作者對那種破壞婚姻的戀愛表現得十分滿足。
《十日談》問世以后遭到了天主教會的極度仇視,各種反動保守勢力也聯合起來圍攻作家,薄伽丘甚至遭到人身威脅,作家終于動搖了。《十日談》完成三年后,薄伽丘寫了最后一部小說《大鴉》,令人驚訝地全盤否定了自己的叛逆思想,斥責女人是萬惡之源,愛情是淫蕩的肉欲。1375年,薄伽丘辭世,教會仍沒放過他,砸毀了他的墳墓。
薄伽丘萬年思想的轉變和凄涼的結局是文學史上的一個悲劇,但是他在《十日談》中表現出的反叛精神,永遠放射著奪目的光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