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子杰
摘 要:制造業轉型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服務化,可以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制造和服務互相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就是服務制造。制造業服務化,是企業不僅提供產品,而是以產品為中心點、以客戶為導向的服務增值過程,并集成服務提供商。企業客戶包括最終消費者、上中下游企業等,所以企業的服務化轉型有兩種,分別是以產品為基礎的服務化轉型、以流程為基礎的服務化轉型。筆者敘述介紹了制造業服務化的內涵、表現,分析了制造業服務化轉型的模式,探討了服務化轉型的路徑,每個企業都應該根據自身的競爭優勢來實現服務化的轉型。
關鍵詞:制造業;服務化轉型;技術支持體系
一、制造業服務化的內涵、表現
(一)制造業服務化的內涵
制造業服務化是制造產品的企業為了獲得更佳大的競爭優勢,將價值鏈由制造為中心向服務為中心進行轉變。上個20世紀八十80年代末,最早提出制造業服務化概念的學者認為,制造業服務化是指企業由僅僅提供物品的狀態向“產品+服務包”進行轉變升級的過程。最重要的就是服務,服務是增加價值的主要因素。我國學者劉繼國和李江帆將制造業服務化總結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投入服務化,即服務要素在企業的生產制造投入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強調的是生產過程;二是產出服務化,即產品服務在企業生產制造的全部產出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強調的是產品的后續服務。制造產品的企業也由“產品制造商”向“服務提供商”發展。制造業服務化就是制造和服務的互相融合,由產品提供者向“產品+服務包”的轉變升級的體系。
(二)制造業服務化的表現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制造業的服務化是時代發展產生的必然結果。服務在產品的制造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重大,于是產生了產品服務系統、服務化戰略和全球價值鏈。
1.產品服務系統
產品服務系統(PSS)是企業在銷售產品的同時也提供銷售服務來滿足消費者的服務需求。根據制造企業的服務化程度的深淺和自身競爭優勢的不同可以將產品服務系統分為四種類型:。①(1)面向產品的PSS。即企業通過營銷策略將產品的所有權轉讓給客戶,并且提供產品配套的一系列服務。②(2)面向方案的PSS。即企業在提供產品的基礎上,不轉讓產品的所有權,而是增加服務功能。③(3)面向應用的PSS。即企業將產品在一定期間的使用權和配套的一系列服務銷售給客戶,但不完全轉讓產品的所有權,客戶只能在購買產品的這個時期內使用。④(4)面向效用的PSS。企業向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客戶不擁有產品,也沒有直接使用。企業之間競爭的重點也從產品轉向了給客戶帶來提供的服務,制造業服務化越來越重要。
2.服務化戰略
所謂服務化戰略是企業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將服務作為核心,使服務資源和變化的外在環境相匹配,形成長遠發展的體系。企業可以通過知識的積累、技術上的不斷創新,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并將融入加工環節相融入,從而形成新的服務化模式,使得各個企業之間相互依賴,而不是相互競爭,這也是與傳統制造的不同之處。
3.全球價值鏈
價值鏈具有相對獨立性,是制造業向服務化轉變考慮的重要考慮因素。企業的制造業服務化轉型的目的是將企業競爭的重點轉變為服務增值。根據這個要求,制造企業可以分為四類:(1)原始設備制造商(OEM)。指企業的生產活動主要集中在生產制造實物上,而技術研究、產品設計、營銷策略等服務都由合作企業或者品牌公司提供和運作。(2)原始設計制造商(ODM)。是企業根據委托者的要求,生產產品,要達到客戶的這一需求,就要求企業要有較高的設計和生產能力。(3)原始品牌制造商(OBM)。是企業善于打造品牌和制作自己的營銷策略。(4)全流程生產企業(TPM)。包含了產品的研發、生產、設計、銷售、服務各個環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統,企業內部不同部門的互相協作,大大的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潤,但同時也很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使生產和服務效率低下。
二、制造業服務化轉型模式
(一)以價值鏈分布為基礎的轉型模式
上文提到,由于價值鏈具有相對獨立性,這就使得各企業之間相互協作,OEM、ODM、OBM、TPM類型的企業在價值鏈上的著重點不同,就產生了經營戰略和服務專業化程度的不同,所以,企業的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可分為四種方式。:
1.OEM模式。它的基礎在于制造技術,對于在制造生產方面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生產的這類企業,在轉型時應定型為OEM模式。在價值鏈的選擇上,通過充分發揮自身的生產制造優勢,盡量在生產成本、產品的質量上方面與其他企業競爭,把處于劣勢的服務外包給其他企業,以此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2.ODM模式。對于一些不僅在制造生產方面具有優勢,還具有較高的設計能力的企業,可通過企業自身的技術中心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類企業在轉型時應定型為ODM模式。這些企業通常是公司內部就擁有研發、設計、生產等技術,自給自足。
3.OBM模式。它的核心在于產品的研發、設計水平的提高、營銷策略、服務。所以對于在制造能力上處于劣勢,而在打造品牌和制作營銷策略上具有優勢的企業來說,就可以把制造生產這部分外包出去,發揮企業自身的優勢,通過OBM實現服務化轉型,成為專業的服務性公司,提供專業的服務性的服務。
4.TPM模式。對于一些擁有集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大型企業來說,部門之間環環相扣,有著緊密的聯系。
(二)以產品服務系統(PSS)為基礎的轉型模式
根據產品服務系統的含義和四種類型的服務化轉型分為四種模式:
1.服務外包模式(OSM)。是指一些企業在服務上處于劣勢,就把服務外包給其他公司,通過由其他公司提供服務,來完成一整套生產服務。這種模式一般適用于OEM型的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下,企業把不擅長的服務外包出去,充分發揮自己在生產制造方面的優勢,優勢互補,使得在擅長的方面更具優勢,不足的方面得到更好的服務水平彌補。endprint
2.集成服務模式(ISM)。是指企業自己就可以完成生產服務,這種模式一般適用于ODM和TPM企業。這種模式的優點是經營一體化、服務集成化,降低了產品的服務成本和企業與其他企業的交易成本,提高了服務效率。
3.合作服務模式(CSM)。是指制造企業與其他服務企業等的合作,互相優勢互補,形成戰略性聯盟。這種模式通常是用于ODM和TPM企業。合作服務模式的優點就是使得各個企業都分別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優勢,彌補了自身的不足,打到“1+1>>2”的效果。這種模式一定要合作的企業之間可以互補,避免重疊,造成資源浪費。
4.服務提供商模式(PSM)。是指制造企業將制造環節或者工業流程外包出去,自己只占據某一個服務性環節,形成具有專業性的服務提供商,這種模式一般適用于OBM企業。
三、制造業服務類型與服務化轉型的技術支持
(一)制造業服務類型
1.自營性服務(MSS)。是指企業通過自己的內部組織來滿足服務需求的方式,不是通過企業與其他服務企業的合作來完成,這樣不僅大大的節約了交易成本,而且極大提高了服務效率。但對企業自身的要求也比較高,需要企業有較高的自營和、運作以及服務能力。
2.協作性服務(MCS)。是指企業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通過互相協作,、優勢互補,為其他企業提供一套完善的生產服務。它其實仍然是一種服務形態,只是提供的是生產流程。協作性服務也有三種形式:。①產品協作服務。即在產品的生產上具有優勢的企業,向其他企業提供自己的產品。②零部件協作服務。即在零部件制造上具有優勢的企業向其他企業提供零部件。③工藝協作服務。即在工藝上有專業技術的企業向其他企業提供自己的技術。它的好處是在某方面具有優勢的企業都能將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充分發揮,但是這樣也會提高了交易成本。
3.生產性服務(MPS)。是指企業內部的服務部門分離出去,由專業的服務企業來提供服務。
(二)制造業服務化轉型的技術支持體系
1.先進的制造技術。制造業服務轉型要使求企業可以與時俱進的地提供產品,顧客可以根據自身要求定制產品,這就需要企業不僅要擁有先進的制造技術,而且要在此基礎上又要實現生產高效率。
2.現代生產管理技術。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高,為了滿足客戶的個人需求,就需要企業建立一個完善的生產運作系統,形成“產品+服務”的狀態。
3.知識管理技術。為了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需要企業各部門具備良好的知識管理技術、與客戶之間良好的交流的水平能力等。
4.信息技術。為了實現提供更好的服務、大規模定制、產品與服務的融合,就必須要更快速的了解時代的需求、客戶的需求,就要有更好的信息技術系統。
四、總結與討論
制造業服務化轉型是企業轉型的基礎,能夠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為客戶提供更完善、方便的服務。每個企業都應該對自己的服務化轉型有清楚的了解,準確定位自己的模式,根據企業價值鏈的導向,進行改進創新,建立完善的服務系統。使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更好融合,形成制造業和服務業的互相融合發展模式,推動制造業經營戰略的轉型升級和經濟的發展,因此,服務化已經成為了制造業發展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孫文清. 經濟新常態下制造業服務化戰略轉型研究 ——基于企業文化的解釋視角[J]. 華東經濟管理, 2016, 30(11):47-53.
[2]童有好. “互聯網+制造業服務化”融合發展研究[J]. 經濟縱橫, 2015, No.359(10):62-67.
[3]胡查平, 汪濤. 制造業服務化戰略轉型升級:演進路徑的理論模型———基于3家本土制造企業的案例研究[J]. 科研管理, 2016, 37(11):119-126.
[4]劉建國. 商業模式創新、先動市場導向與制造業服務化轉型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6, 33(15):56-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