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 要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ral.Gustav.Jung,1875-1961)的思想體系是以集體無意識為核心建立起來的,榮格把人類的心理活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意識、個人無意識、集體無意識。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的核心是原型(或原始意象),原型,是心理活動的基本模式,其通過腦組織世代相傳。集體無意識的原型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五種原型,即人格面具(the Persona)、阿尼瑪(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陰影(the shadow)和自身(the self)。
關鍵詞 榮格 集體無意識 本能 原型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一個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總有一定的社會、科學、哲學以及其他的背景,否則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集體無意識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在受到當時特定社會宗教科學哲學的影響而建立。
1榮格集體無意識理論產生的背景
1.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把人格結構分為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來描述人格,雖然后期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但不論其對人格結構如何劃分,他始終認為意識不重要,意識只代表整個人格的外顯方面,潛意才最為重要的,人的大量的想法、觀念、愿望等,以及不能被社會道德所接受的被壓抑的性的本能即是人的潛意識。人的心理就像漂浮于海面上的冰山,露在水面上的只是一小部分,即各種意識到的心理活動;而藏在冰山底下無法意識到的絕大部分屬于潛意識。弗洛伊德看來,潛意識是生物性本能的倉庫;是一種被壓抑的強大的內驅力;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動力源泉,其根據對夢的分析、失言、精神官能癥等來研究潛意識的本質,并指出其在行為中的重要作用;潛意識是人格中最初級、最簡單、最低級、最基本的因素;潛意識主要是以性為中心的各種本能,其絕大部分是從未意識到。而榮格關于集體無意識的理解是指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人類祖先世代積累經驗;人類對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應的先天遺傳的傾向。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在影響榮格提出集體無意識理論的眾多因素中,起首要影響。榮格是在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礎上,借鑒了他的潛意識,同時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但榮格集體無意識與弗洛伊德潛意識提出最大區別就在于榮格考慮到社會宗教因素對人類潛意識的影響;打破了弗洛伊德認為的潛意識來源于自然本能的驅力或性欲,也可以說榮格不贊成弗洛伊德的泛性論,“親愛的榮格,請您答應我永遠不放棄性欲理論。這是一切事情中最根本的。您知道,我們得使它成為一種教條,一座不可動搖的堡壘”。其二就是弗洛伊德過分強調了心理的病態方面,而且進行精神分析的過程中過于絕對地依據人的缺陷,現在來看弗洛伊德的學說都不是關于對健康心理的分析。其三,弗洛伊德如父親式的權威也讓榮格受不。雖然弗洛伊德把榮格定為精神分析運動的法定繼承人,稱他為往出“王儲”,榮格和弗洛伊德一起大約有五到六年的“蜜月期”但這種親密關系還是最終掩蓋不了他們之間真實存在的思想分歧,后期榮格與弗洛伊德的分歧越來越大,最終在1912年榮格出版《無意識心理學研究》后兩人徹底決裂,但榮格終其一生都保持著對他的老師弗洛伊德的真誠敬意。
1.2社會背景
榮格生活在19世紀中葉,他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社會的巨大變革和動蕩,同時工業革命興起人類的精神文明、物質文明都得到來了極大的發展,那種大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人們自身,心靈處于漂浮不定狀態,人們對未來感到迷茫不確定,地區戰爭,種族運動各種威脅不斷,迫使人們開始反思自身過去,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了,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學說開始建立。
1.3科學和哲學背景
19世紀以來,人文社科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學說即祖先通過經驗而習得的東西,不需要重新學習就可以遺傳給后代,進而形成習慣后逐漸變為本能;及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當時風靡歐洲,榮格的中學時代以及以后的大學生活都是在這種濃厚的生物遺傳學說和進化論的學說中渡過的。其不僅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的進化思想吸收了,也繼承了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學說理論,兩者不僅為榮格提供了具體的觀點,也為榮格提供研究心理現象和精神病理現象的方法論。此外榮格生活的時代非理性主義也得到重視,因為哲學中新黑格爾主義和新康德主義廣開始盛行。在榮格的研究中巧妙結合生物遺傳學、進化論和新哲學主義,這些為榮格的研究提供科學哲學依據。
1.4個人背景
榮格于1875年出生于瑞士東北部康斯坦斯湖畔一個名叫凱斯維爾的鄉村里,他家中一共有9個牧師(他的父親和8個叔伯),家庭中濃厚的宗教氣氛很大程度上培養了榮格神秘主義的傾向,榮格的童年是孤獨的,他有兩個哥哥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榮格父母婚姻破裂,經常吵架,感情扭曲的陰影,使其母親的性情反復無常,他處于無人過問難于相處的家庭生活中,導致他孤獨、內向、自信、內心情感豐富的性格特征,這使他后來在研究上更加重視主觀的世界和各種內心神秘的體驗。成年后其去北非深處的考察,他第一次接觸到了原始民族的原始心理,對于原始民族的初民心理和集體無意識有了切身的感受,體驗了村社印第安人的對神與自然的敬畏。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觸了原始民族的原始心理,對于原始民族的初民心理和集體無意識有了切身的感受。接著,對肯尼亞、烏干達和印度、拉文納和羅馬的初民心理及宗教文化的細致考察,有利于其后對集體無意識的認識具體化和清晰化,他非常重視內心世界的神秘體驗,并且對它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這使他的集體無意識有堅實的實踐基礎和根據.榮格的職業是一位醫生和精神分析治療者這為他提供了大量的接觸患者的機會和研究集體無意識的條件,方便他對各種人的心理現象的分析。所以榮格所建立的關于精神分析的心理學理論,是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獲得的各種理論和實踐的結果。在精神分析心理學體系中,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已經遠遠超越了心理學的范圍,進入廣闊的社會領域,涉及宗教、哲學、文學等,并對這些學科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榮格一生都在思索無意識和人生的神秘現象,八十三歲時,在其自傳中第一句話寫道:“我的一生是一個潛意識自我充分發揮的故事”。endprint
2榮格的精神分析理論
2.1榮格劃分的人格結構
榮格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完整的人格,人一生中應該做的就是在這種固有的完整人格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發展其多樣性、連貫性、和諧性,警惕不讓它破裂為彼此分散的相互沖突的系統。精神由意識(自我)、個人潛意識(情結),集體潛意識(原型)三個相互作用的系統組成。
2.2意識(conscious)
意識是人心中唯一能被人直接知曉的部分在生命早期出現,是人格結構的最頂層,是人格中能夠被個體覺知的部分如,知覺,記憶,思維,情緒等,意識是人格中很少的一步部分,具有特定的選擇性和淘汰性。
2.3個人潛意識(無意識)
個人潛意識(personal unconscious)是由曾經被意識到但又被壓抑或遺忘的記憶、知覺、經驗等。弗洛伊德的前意識與榮格的個人潛意識的概念相似。個人潛意識對個人來說極易獲得的,它與自我是相互作用的,在個人潛意識中有一種對個人生活至關重要的特性,其稱之為情結(complex),即富有情緒色彩的一連串的觀念或思想,比如戀父情結,戀母情結,性愛情結等。早期榮格贊同弗洛伊德認為情結起源于童年時期的創傷經驗,其后發現情結起源于人性中某種比童年時期的經驗更深邃的東西,即他的集體無意適。
2.4集體潛意識(無意識)
榮格在對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質疑的基礎上,提出他的集體無意識理論。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是其理論的核心概念;所謂集體無意識,就是反映了人類在以往的歷史進化過程中的集體經驗,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世代積累的人類祖先的經驗,是人類必須對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應的先天遺傳傾向,每一世紀只增加極少的變異,可以理解為人類世代生存活動和經驗在人類大腦結構中的遺傳;集體無意識在于于人類心靈深處,它人類所有文化和意識的共同基底;集體無意識的內容是由全部本能和與其相聯系的原型所組成,本能與原型相互依存,本能是原型的基礎,原型是本能的潛意識的意象;集體無意識與個性心理相反,具備了所有地方和所有個人皆有的大體相似的內容和行為方式;集體無意識不是從單個人那里發展而來的,是通過繼承與遺傳而來的,是由原型這種先存的形式所組合而成,原型才是集體無意識的核心。
3集體潛意識中的重要原型
3.1何為原型
榮格,借用了一個古老的概念——原型,認為集體無意識的內容是原型。他說:“個人無意識的內容主要由“帶感情色彩的情結所組成,它們構成心理生活中個人和私人的一面,而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則是所謂的“原型”。
原型(archetype)是那些經歷許多世代都一直保持不變的生存經驗累;一種對世界某些方面進行反應的先天傾向,榮格在他的論文《集體無意識的原型》中,把原型描述為“一種無意識的內容,通過稱為意識以及被知覺到而發生變化,它從在其中顯現的個人意識中獲得色彩”。例如,人類對出生、母親、英雄,死亡,這些原型是千萬年來的經驗鏤刻在人腦中的結果。榮格人為,有一些原型對形成個人的人格和行為特別重要,其歸納出比較重要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尼瑪、阿尼姆斯、陰影、自身。榮格對其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榮格非常重視對原型的研究,試圖通過對原型的考察來揭示隱藏在意識背后的無意識特別是集體無意識的秘密。榮格幾乎傾注了他后半生的全部心血,閱讀大量的考古學、人類學、神話學、宗教等方面的材料,對原型進行研究。
3.1.1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person)是人公開展示的一面或精神的外部形象(outworld face of psyche)便于適應社會生活,但人格面具與其真正人格并不是任何時候都完全一致,是人格最外層掩蓋真我的假象。有時過分關注人格面具,或者說當自我被格面具控制,將自己與面具等同時則將會導致犧牲人格結構的其他組成部分,從而對心理健康造成損害。人格面具是個人生存所必需的,它保證了個人與他人,甚至是與那些他并不喜歡的人和睦相處,它也是社會生活、公共生活的基礎。當個人在與他人打交道時,人格面具代表著他,不過人格面具不一定代表他的“真正的”人格。一個人可以有多個面具,比如上班時一個面具,下班回家時又是一個面具,與朋友在一起時又是面具。這就很像不同的演員在演不同的人物一樣,但榮格認為,人格面具在個人人格中的作用既可以是有利的,也可以是有害的。
3.1.2阿尼瑪或(陰性基質)(anima)
阿尼瑪是男性精神中的女性特征,(陰性基質)是男人在漫長的歲月中與女性交往時所獲得的經驗的沉積。第一個投射對象差不多總是男性的母親。它會極大影響的男人對女人的選擇,影響它對某個人喜歡還是討厭。比如,現在社會流行語中“粉紅系男生、偽娘”也可以用榮格的阿尼瑪這個原型進行一定的理解。
3.1.3阿尼姆斯或(陽性基質)(animus)
阿尼姆斯是女性精神中所帶有的男性特征。(陽性基質)是女人在漫長歲月中與男性交往時所獲得經驗的沉淀。第一個投射差不多總是女性的父親。它會極大地影響女人對男人的選擇。比如現在流行語中“女漢子”,以及有些好的女孩在了戀愛中會選擇什么樣的男孩,還有些很好的女孩在戀愛中卻不斷遇到渣男,這與這種女孩(陽性基質)投射自己父親特征時的外顯可能也或多或少有點關系。
阿尼瑪、阿尼姆斯,是人格的“內部形象”(inworld image)。每個人天性都具有異性的某些性質,千百年來男人和女人共同生活和交往,使男人和女人都獲得了異性的特征。這種異性特征保證了兩性之間的和諧。要想使人格和諧平衡,就必須允許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方面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方面使其在兩性的意識和行為中得到展現。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在生活過程中不斷展現出“雙性化的特點”,這個雙性化,是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具備男性與女性的能力、性格、需要、動機、興趣等,尤其是心理特征方面具有男女兩性的優點和長處。榮格的“阿尼瑪和阿尼姆斯”兩個原型來說明人類先天具有雙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同時說明了榮格理論在現代社會的實際作用。endprint
3.1.4陰影(或陰暗自我)(shadow)
陰影是人格的最內層,最黑暗、最深入的那部分,比其他任何原型都更多地容納人的最基本的動物性。它很可能一切原型中最強大最危險的一個,是個人身上最好最壞的發源地,類似于弗洛伊德的“本我”。像一切原型一樣,陰影也尋去外部的表現形式,它象征著妖魔鬼怪等形象投是一種綜合的人格類型。也可以這么理解在人的人性中,人即有人性的一面又有獸性的一面,獸性的一面即是人的人格中的陰影。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社會上有些人平常很多人評價出來人很好,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做出的違法犯罪的事,所作的這些事超出平時別人對其認知和好的評價。“人格面具與陰影是相互對應的原始意象。我們傾向于掩藏我們的陰影,同時也傾向于修飾與裝扮我們的人格面具”。在心理分析的意義上說,兩者的不協調與沖突,會帶來許多心理上的問題與障礙,也可以說陰影是現在人們心理問題的根源。
3.1.5自身
自身(self),可以理解人先天潛在的整體性和代表人格各部分平衡發展、意識、潛意識的相互滲透,包含潛意識的一切方面,起著把人格統一起來,人格統一、平衡和穩定的作用,它能把所有別的原型都吸引到它的周圍,使它們處于和諧狀態,這個自身是一種復雜的東西,自身的主要功能是使個體能夠適應其周圍的環境。榮格認為,要達到自身充分完善的境界,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榮格在自身中首次提出了自我實現的概念,這點為后來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自我實現提供了理論基礎。榮格認為,自身可以用曼荼羅依次表示,自身就是像曼荼羅一樣,位于構成精神的許多對立部分的中間位置,使精神和諧而均衡;每一個人都有必要創造出一個自己的曼荼羅。例如,在宗教、藝術和夢中,就常常有以花朵、十字、車輪等圖形所象征的意象,榮格把它們稱為“曼陀羅式樣”。
總之,原型它類似本能而又不是本能;類似本能是因為它的確與生物本能相關,帶有預定的屬于先天的性質,具有“集體”的特點;不是本能,因為它是在一種生物本能基礎上產生的心理反應,是一種精神現象。
4榮格集體潛意識理論的意義
從個體擴大到集體的榮格的集體無意識來源遠古人類世代精神的依存,集體無意識是人人都有的,但又不可意識的人格結構。無意識深層可以來揭示人類先天的本能和行為,為人類非理性因素找到了部分解釋。個人與社會都受集體無意識影響,對個人而言,集體無意識是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先天遺傳經驗的累積,它決定著我們的世界觀、把握世界并對世界做出各種反應的方式;對社會而言,集體無意識是形成時代精神的源泉,任何一種時代精神,不論是好是壞,無不對應著集體無意識中的某種原型。當社會中大多數人集體無意識深處的某種原型被激活,人們就會表現出某種高度一致的行為與思想觀念,這就構成了某種時代精神,比如愛國主義,意識形態,價值觀等等。總之,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同樣受著集體無意識的影響。
5榮格集體無意識的不足
神話宗教、藝術、科學、哲學的起源,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整體表現,也可以理解是我們人類共同祖先同民族種族世代生存經驗的累積。由這些,榮格才抽象出“原型”這個重要的概念,進而推出了他的集體無意識理論。但榮格的學術同時也具有很多局限性,一些觀點值得商榷,還有些反科學的,帶神秘主義的傾向,也即榮格的學說是按照自己(下轉第289頁)(上接第269頁)信仰的體系來發展的,在某方面看是有自圓其說的嫌疑。但不可否認榮格集體無意識學說,對集體無意識的發現有重大意義,也使他成為20世紀最卓越的學者之一。
參考文獻
[1] 彭耽齡.基礎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04-205.
[2] 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91.
[3]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尋求靈魂的現代人[M].黃奇銘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126-134.
[4] 石德生.榮格“集體無意識”理論及其形成背景[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4(02).
[5]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榮格自傳·回憶·夢·思考[M].劉國彬,楊德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267-314.
[6] 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12-114+116.
[7] 榮格.集體無意識的概念[A].榮格文集[C].蘇克譯.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83-84.
[8] 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80-481.
[9] 洪艷萍,易振鳳.關于雙性化人格研究的述評[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
[10] 葉浩生.21世紀高校心理學教材心理學理論與流派[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 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M].三聯書店,1991:7-8.
[12] 榮格.潛意識與生存[M].高適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3.
[13] 胡帆.對榮格集體無意識的淺析[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02).
[14] 楊紹剛.精神追求神秘的榮格[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15] 申荷永.榮格與分析心理學[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