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輝
摘 要 本文從“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主題出發,就現行教材“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一章中在教學過程中的有些問題予以揭示,闡述了相關的方法論原則,從而提出了筆者有關改進教學的思路。
關鍵詞 國際戰略 外交政策 教學改進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作為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之一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以下簡稱概論),反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凸顯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特征,因而具有權威性、創新性,確實是一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精品教材。
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問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門課程的主題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性和政策性都很強。在教學的過程中,涉及的有關理論與政策較多,如何處理好政策與理論的關系將直接影響到這一章的教學質量和效果?,F行教材“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一章中對理論與政策關系的處理值得商榷。本文將從教學目的和實際效果進行思考,就這一章在教學中如何正確處理理論與政策關系的問題談談自己的一點想法。
1現行教材對理論與政策的處理存在不足之處
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從這一章的內容結構和安排來看,第一節主要講授國際形勢的發展及特點,教材基于中共幾代領導人在這個問題上思想發展的歷程,著重分析了毛澤東、鄧小平對時代主題的判斷,也分析了江澤民、胡錦濤在這個問題上的有關論述,闡述了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的趨勢,突出分析了中國為什么要堅持走和平發展的問題;第二節主要講授我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發展、基本原則和宗旨,特別是加強了對獨立外交政策形成發展脈絡的分析,強調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就本章兩節的邏輯關系而言,第一節“國際形勢的發展及特點”是前提,說明“是什么”的問題,是戰略和政策提出的根據;第二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則是在上述國際環境下中國所采取的對策,著重于對中國奉行的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本身的分析,解決的是“怎么辦”的問題。應該說,“概論”關于本章邏輯結構和主要內容的設計,史論結合,體現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也揭示了國際形勢的發展特點與中國實際外交政策的關系。
但是,就教學實踐的效果來看,“概論”教材“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理論”這一章中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首先,教學內容沒有體現本??茖W歷層次的差別。在我們現行大學生“概論”課的教學過程當中,就如何區分本??茖哟蔚牟煌谡n內容,教材本身和其他的相關資料都沒有給以闡釋和說明,這樣,在教學上,教師面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教授就沒有可以遵循的統一標準。由此,也影響到理論與政策關系的正確把握。就??茖哟蔚膶W生來說,“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這一章,如果在理論和政策關系的處理上沒有明確的教學意見,就有可能出現兩種相反的結果:或者是政策的宣傳缺乏針對性,或者是理論教學這個教學重點不能充分體現,其結果只能是政策宣傳和理論教學都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其次,某些內容的布局可適當調整。就國際形勢的發展及特點這一節來說,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對國際形勢的認識,而現有教材在編排上不利于學生直觀的學習和理解。本節可以首先提出中國在國際發展中的一些原則,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起到一種突出強調的作用,然后再來分析毛澤東、鄧小平對時代主題的判斷,進而分析江澤民、胡錦濤在這個問題上的有關論述,從而揭示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以此作為我國確定這樣的原則的理由。同時,因為這是一門“概論”課,所以對于歷代偉人的思想發展變化可以適當的壓縮,這更有利于學生對章節主旨的把握。
其三,更為重要的問題是對理性理念和實踐理念二者的地位把握不夠恰當。在“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這一章中,理論的闡述較少,而更多的是政策方面的問題,這樣不利于學生理性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只能是依靠單純的記憶。
科學的理論有其自身的體系,作為轉播科學理論的教材只能從屬于、服務于理論自身的體系。在理論與政策的關系上,教材只能遵循自身的邏輯,對政策的宣傳是絕對必要的,但不能淡化理論教學的主旨。雖然“概論”是一部難得的好教材,但與完美教材的標準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充實和完善。
2正確處理理論與政策關系的方法論思考
在“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理論”的教學中,正確處理理論與政策的關系,不僅要立足于這門課程的主題,而且也有必要從方法論的層面思考幾個問題,以此為合理地組織教學奠定基礎。
2.1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和平、發展、合作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中國的發展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中國走什么發展道路即以何種方式發展卻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一個國家如何良好的發展,必須對外部環境相當熟識。只有認清形勢才可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規則和指導方略。如何認清國際形勢,怎樣制定適應中國特色的發展路線,制定怎樣的外交政策就成為了中國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皣H戰略和外交政策理論”這一章主要回答的就是這樣的問題。在這一章中,主要講授國際戰略中的理論內涵,同時也需要講授根據這一理論所形成的基本原則,實際上這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而理論是先導,理論的正確與否是實踐成敗的關鍵。理論也是制定政策的依據。對于大學生來說只有真正的理解了國際形勢與外交理論,才能正確把握以這一理論為依據而形成的外交政策,也才能更加主動的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來。
2.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內在聯系endprint
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結合中,成果是相當豐富的,既有理論方面的,也有實踐方面的。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它來自于實踐又高于實踐。“概論”課實際上是一門以轉播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旨的重要課程,其重點應放在對于理論的闡述上。而政策方面的宣傳應該遵循適度的原則。教授“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理論”這一章,應突出理論教學,并非外交政策的教學可以忽視。問題的關鍵是在教學內容的教授過程中注重有關方法上的運用。在現有章節的體系下,針對社會現實熱點問題講授基本方針、戰略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在了解現實的基礎上增強社會主義實踐的自覺性。
2.3教學重點與課程主旨的關系
教學的重點永遠是教學的主要教授內容,但它也必須與課程設計的主題相匹配,通過教授課程內容的重點來反映課程的主題,從而使教學的目標得以更好的實現。
2.4理論體系與教學體系的關系
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區別兩種體系:一是理論體系的安排,二是教學體系的安排,二者既相聯系又相區別。一般而言,教學的內容體系必須反映理論自身的邏輯,如果教學的內容與理論自身的內容不相一致,則很難闡釋理論的真正內涵,因而教學的目的也很難達到。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時因為教學目的的完成,有可以在理論自身體系與教學內容體系上的邏輯順序上不盡一致,但這也應該以對于二者關系的正確把握為前提。
2.5理論灌輸與素質培養的關系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有二:一是提升學生的理論認知水平,二是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就二者的關系而言,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目的固然重要,然而,如果手段運用得不好就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學生的理論素質沒有得到提高,則思想道德素質較難提升。教學目的和方式的統一,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正確處理好理論與政策的關系,把學生的理論素養納入教學的目標體系。理論的教授對學生的道德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實際生活中,有些學生的生活行為有所偏頗,主要就是在思想上認識不夠到位。
3改進教學的基本思路
通過對政策與理論關系的方法論思考,現就改進“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理論”一章談談筆者的想法,包括內容的安排和本??茖哟谓虒W的區別。
3.1關于國際形勢的發展與特點
(1)首先要對時代主題的內涵和意義予以深入分析,然后簡要敘述毛澤東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形勢的分析,同時從理論上向學生說明,如何判斷世界范圍內的戰爭與和平問題,歷來是觀察和估量國際形勢、制定和執行內外政策必須關注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2)對鄧小平關于時代主題的判斷具體講解,主要有四個基本點:第一,世界大戰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可以避免,我們可能爭取較長時間的和平環境;第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個帶有全球性的戰略問題;第三,和平與發展是相互相成的;第四,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并不意味著這兩個問題已經解決。
(3)關于和平與發展的道路。首先要闡明中國的發展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中國走怎樣的道路卻為國際社普遍關注;進而對中國采取和平與發展道路原則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并對其科學內涵予以揭示。
3.2有關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相比國際形勢的發展特點來說,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教學的重點,應該主要講授一些原則性問題。
3.2.1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
簡要闡述建國初期的“一邊倒”外交政策;六十年代的“兩條線”戰略及其在當時國際環境中為中國發展產生的一定負面影響;七十年代的“一條線”戰略及其在當時取得的明顯成就。通過這樣一種外交政策,大大緩解了中國國家安全所面臨的威脅和壓力,有效的維護了中國的國家安全,并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3.2.2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發展
重點講解鄧小平領導時期的發展狀況。由于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幻,國家的外交政策有了一定的變化,但依然是以獨立自主為原則?;跁r間向前推進,講解江澤民、胡錦濤領導時期的有關外交政策,尤其是一些重大的外交成果。
3.2.3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
簡要的就有關原則的內涵和意義予以揭示,并就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宗旨進行闡釋,主要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3.3關于本??苾蓚€層次教學內容的區分
由于本??圃诮虒W課時上的差別,所以,在“概論”課中對“史”與“論”關系的處理上,就只能壓縮“史”的內容了。也就是說在有關主題理論的闡述上相對精講,而有關毛澤東、鄧小平的國際形勢分析及思想演進過程可以粗略的講解,而不必全面細致的敘述。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教師參考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6-197.
[2] 肖瀟,肖新發.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教學中理論與政策關系的處理問題[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9(01).
[3]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