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歷史文選是歷史學專業的基礎課之一,地位重要。自進入21世紀以來,研究者對中國歷史文選教學中的教學目的、教材建設、教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等問題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統一教學目的、強化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優化師資隊伍等主張,為進一步提升中國歷史文選的教學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 教學目的 教材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在20世紀20年代以來,陳垣先生倡導在高校歷史專業設置“史學名著選讀”“歷史名著評論”課程以來,中國歷史文選課就成為我國高校歷史學專業基礎必修課之一。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內外局勢的變化以及我國教育環境的變化,中國歷史文選的重要性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關注,專家學者們也圍繞中國歷史文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展開了多角度的深入研究。綜合有關資料,自21世紀以來,中國歷史文選教學研究領域共出版教材8部,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并分別于2002年5月、2009年4月等分別召開了第四、五、六界全國“中國歷史文選”教學改革研討會。本文從教學目的、建材編纂、教學研究、師資隊伍等方面對21世紀以來中國歷史文選教學研究情況綜述如下:
1教學目的
教學目的的明確與否涉及一門課程或一個課程群的科學設置和良性發展問題。中國歷史文選課程的設置雖然歷史悠久,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但學界對本課程教學目的的認識仍未能統一。統觀之,目前學界對中國歷史文選課程教學目的的認知仍糾纏于“閱讀”與“運用”的關系問題。如張衍田何晉版《新編中國歷史文選》認為本課程的教學目的為“獲得充分的閱讀中國古代各類歷史文獻的實際經驗,提高閱讀中國古籍的能力”,而王育濟、周作明版《中國歷史文選》在“編寫說明”中說本課程“除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外,還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查閱、檢索、研讀(而不是一般閱讀)、使用史料的實際能力”。前者強調中國歷史文選的教學目的是提升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而后者則關注閱讀之后的分析運用史料的問題。其實,關于本課程教學目的到底為何是一個歷史問題,自本課程開設以來,前哲時俊即見仁見智,這在首屆以及第二屆全國中國歷史文選教學改革研討會上既有突出表現。教學目的上的差異,導致教材編纂、教學活動的組織開展等均會出現不同。這對中國歷史文選課程的發展來說是不利的。有鑒于此,眾多學者就此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如:董鐵松《在繼承中完善、強化專業基礎功能——對中國歷史文選課有關問題的思考》一文回顧了兩種教學目的產生的時代背景與具體原因,認為要明確中國歷史文選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處理好‘閱讀理解和‘分析運用的關系”,重點闡述了將“史料運用”列為本課程的教學目的的合理性與重要性。李嶺《妥善處理學科聯系,準確理解《中國歷史文選》課之教學目的——《中國歷史文選》課程改革》一文從學科聯系、課程聯系的角度闡述了中國歷史文選課程的基礎性和專業性,提出了“提高閱讀能力前提是要讀懂史料”的觀點,強化了將“運用”作為教學目的的認知。此外,蘭永海等也所論及。合而觀之,除了仍有部分學者強調“閱讀”外,就目標發表的眾多論著來看,學界有將 “閱讀”+“運用”,即“培養學生閱讀及運用歷史文獻能力”作為中國歷史文選教學目的的認識趨勢。隨著這種趨勢的不斷強化,中國歷史文選的教學目的必將實現統一,從而為后續教學與研究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教材編纂
教材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教與學之間密切融通的重要媒介,是促進教學水平不斷增長的重點之一。因此,教材建設也成為研究者十分關注的問題之一。汝企和《對建國以來中國歷史文選教材的回顧與思考》分析了新中國建國以來至1997年期間《中國歷史文選》教材的編纂與出版情況,并根據出版情況對這一時段進行分期,即奠基期(1949年10月至1962年12月)、停頓期(1963年1月至1982年8月)以及發展期(1982年9月-1997年9月);在此基礎上,作者也對教材編纂中出現的書名、教學目的、選文編次、輔助內容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與建議。其他研究者則立足于目前已出版的教材開展論述。具體而言,主要是以教材的內容與形式為中心。有研究者認為,中國歷史文選的編纂應凸顯民族文獻,此舉可擴展學生的視野,使之全面認識我國古文獻資源的概況,并在以后的教學科研中樹立保護、利用、開發民族文獻的意識。有研究者認為,地方高校應該在《中國歷史文選》的教學內容中增加地方文獻及史志等內容,以達到培養地方史學人才的目的。有研究者認為教材的編纂亟待加強版本和地圖兩方面的內容。其實,研究者們關于歷史文選教材建設的論述還隱含著一層意思,即本課程教材的編纂與選用不應大一統,而是根據自身教學需求選用合適的、有針對性地教材。
3教學研究
經過近百年的發展,中國歷史文選已經形成了許多優秀的教學傳統,但是進入21世紀后,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教學理念的不斷豐富,傳統的中國歷史文選教學也面臨著一系列的緊迫問題需要解決,因此持續、深入的教學改革與教學研究就稱為現代教學所必須具備的因素之一。茲就教學現狀、教學改革等方面加以概述。
3.1教學現狀
陳杰林等通過調查發現,目前中國歷史文選課程教學主要存在教學目標認識分歧、課時逐年減少、教材建設滯后、教學方法陳舊、 師資隊伍不穩定等五大問題。而蔡明輪也根據調查,發現了以下問題:因專業認同感弱而導致的學生學習動機不強,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而導致的學生學習興趣不夠,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合理的學習方法以及學生對任課教師的高要求。以上調查反映出的中國歷史文選現實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值得廣大教師深思的。
3.2教學改革
中國歷史文選教學改革的內容十分豐富,這里重點概述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等教學改革方面的研究。教材的科學編纂當然也是教學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但相關研究已見上文,此不贅述。
3.2.1教學理念endprint
蔡明倫認為以生為本是新時期高校辦學的基本理念, 它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觀念上, 必須堅持學生的利益第一, 學生的發展第一, 學生的成才第一, 把保障和維護學生的利益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以生為本其實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進一步深化和細化,這種理念對傳統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要求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 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創造, 切實為學生的發展成才服務。而田成方以鄭州大學考古專業《中國歷史文選》的教學為中心,著重強調了考古專業對該課程的獨特教學要求,要在教材編纂、教學內容、教學實踐等方面強化田野考古成果、二重證據法等內涵。其實,這也是在啟示我們,在教學理念上既要牢固樹立“以生為本”之類的宏觀指導思想,同時也要梳理具體問題具體對待的理念,要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甚至不同地區的教學持以“有針對性”的教學理念。
3.2.2教學方法
就課程互動而言,《中國歷史文選》課作為歷史學科的一門基礎課、工具課,承擔著為歷史研究提供真實可信史料的艱巨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又涉及到與諸多學科間的聯系問題,只有理清它們之間的關系,明了各個學科的分工,才能有利于培養閱讀和運用文言文史料這一最終教學目的實現。如陳杰林站在歷史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角度,重點探討了中國歷史文選與中國古代史互動教學模式問題。作者探討了兩門課程互動教學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并從指導思想、教學目標、教學組織程序與策略與學習效果測量與評價等四個方面闡述了這種互動教學模式的具體構建形式。而李嶺則強調了中國歷史文選與中國古代史、中國史學史、古代漢語等課程的聯動教學問題。這種互動教學模式,既打破了課程乃至教師之間的壁壘與隔絕,又活化了課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密切三者之間的互動教學,可以更好的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就課程設計而言,汝企和依據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提倡在歷史文選課的周期性教學問題。他認為小到每一節課,大到一個學期,乃至一學年,都應注意周期性地安排各種教學內容,如“設計興奮點”設計的好,安排的時間也得當,那么整節課就會張弛有度、聲情并茂,對學生來講,聽課就稱為一種層次很高的精神享受。在中國歷史文選課時不斷減少的背景下,研究者也強調重視文選課程教學中的課外活動環節,要合理調整課程教學與其他輔助教學形式的教學時間,同時要加強教學實踐活動,充分開辟第二課堂。
就教學手段而言,在科技日益發達的當代,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已經成為共識。在歷史文選課教學中更應該積極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強化教學效果,這既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可拓寬學生的視野。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也會出現教師被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束縛”的情況,這也是值得關注的。在強調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媒介的同時,還需要指出,研究者們對具體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研究還有欠缺。對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課堂組織形式在中國歷史文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問題則關注不多。
4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是推動教學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而根據相關調查可知,對于教師,97.5%的學生希望教師除了講授文選課程內容之外,能夠旁征博引提供更多的知識信息。在學生眼中,在最能體現大學教師風度的諸因素中,學識所占分量最重,達56.55%,氣質、言行舉止、著裝等其他因素共占43.45%。在師生關系方面,93%的學生認為大學的師生關系比較疏遠淡漠,缺乏溝通,81.41%的學生希望教師課后多與學生接觸聯系。此調查為我們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針對中國歷史文選師資隊伍建設問題,研究者們認為應重點從以下方面著手:
首先是強化師德建設。師德建設的關鍵,是教師要有責任心、事業心,要努力鉆研業務,提高教學水平,更要有愛心,真正關心學生的利益。
其次是強化教師培訓交流。張家璠強調了中國歷史文選教師的持續學習問題,認為教師應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學習,應加強對歷史文選課程教學密切相關的中國歷史文獻學、古代漢語的教學與研究,應積極從事科學研究,并將自己在科研實踐中的心得體會運用于教學實踐,應加強對各種新編教材及教改實踐經驗的總結與研究,推動教學改革逐步深入。在強調教師個人不斷學習現代教育理念、掌握并運用現代教育媒介的同時,有研究者還特別指出,學校和相關部門需致力于強化師資培訓力度,同時還需加強院校間的聯系互動,建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交流平臺。
5其他
中國歷史文選除了向學生傳授閱讀古文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查閱、檢索、研讀、使用史料的實際能力外,還因為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和靈活多樣的形式,同時承擔著其他的功能。有關研究者對此亦進行了分析。馬雪芹將本課程的教育功能稱之為“一部博大精深的德育教科書”,認為它承擔著經世致用、為現實服務以及弘揚正氣、激勵人生的教育功能。江貽隆則著重探討了本課程教學中所彰顯的勸善隱惡、實事求是、經世致用的人文精神,強調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重視和加強人文精神教育。
作者簡介:萬雷(1982-),男,漢族,陜西三原人,蘭州大學專門史碩士,講師,主要研究為中國古代史。
參考文獻
[1] 何晉.新編中國歷史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 王育濟,周作明.中國歷史文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3] 汝企和.中國歷史文選教學研究(第四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