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李薇
摘 要 在醫療衛生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醫學院校管理類本科生職業生涯規劃需求具有階段性與連續性相統一、共同性與差異性并存、自主性與被動性相矛盾的特點。因此,在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應積極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專業性和差異性并存,并進一步拓展教育的渠道和內容。
關鍵詞 本科生 職業生涯規劃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進行環境分析的基礎上,確定職業發展目標,并采取行動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職業生涯規劃貫穿人的一生,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不僅僅是在高校擴招的大環境中能夠成功就業,更重要的是幫助大學生個體進行自我認知,合理規劃,擬訂其一生的事業發展方向并努力去實施。在醫療衛生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以云南某醫學院校管理類本科生為例,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求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并進行探討,以期對職業生涯教育進行改進和完善。
1醫學院校管理類本科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求的現狀分析
1.1研究方法及對象
調查以訪談法和問卷法為主,選取云南某醫學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2013級至2016級全體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55份,回收150份,其中有效問卷146份。采用Excel2010軟件錄入數據、檢查與整理,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
1.2問卷主要結果
1.2.1醫學院校管理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情況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89%的學生通過課堂教學,8%的學生通過社會實踐了解到職業生涯規劃。同樣,89%的學生在課堂教學外沒有參加過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指導活動,沒有參加的原因為不知道有此類相關活動(53%)、指導不專業,沒有明顯效果(26%)、沒有時間參與(14%)和不感興趣(7%)。
1.2.2醫學院校管理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滿意度
90%的學生對高校提供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就業指導服務基本滿意,即滿意程度一般,很少達到非常滿意。45%的學生認為學校開設的相關課程和講座基本能夠滿足需要, 55%的同學認為不能滿足。
1.2.3醫學院校管理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求情況
按需求程度排序,被調查學生希望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內容依次為對自我性格、興趣、能力等的認知與探索;對自我職業生涯的有效規劃;對于成功就業相關的求職渠道、求職技巧、職場禮儀的指導;就業市場和就業需求的相關介紹;對大學生活的有效管理;相關職業生涯案例分析;職業生涯相關基礎理論指導介紹。
學生認為在職業生涯發展中,需求的能力因素依次為應變處理能力、專業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生涯發展與適應能力等。
被調查學生選擇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形式依次為必修課、指導手冊或專刊、一對一輔導、專業網絡平臺、選修課、系列專題報告和講座。65%的學生希望由經驗豐富的職場人士來為大學生做職業生涯規劃和咨詢工作。
2醫學院校管理類本科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求的特點
2.1階段性與連續性相統一
職業生涯規劃以個人的發展為基礎,兼顧了職業、個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在中學階段,被調查學生絕大多數沒有或很少接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職業、行業、工作缺乏了解。90%的學生選擇醫學院校的管理專業不是出于興趣愛好或者就業前景,而是由于分數低或調劑原因。當學生通過大學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等渠道了解職業生涯教育后,92%的被調查學生認為職業生涯規劃非常重要或一般重要。
大學時期處于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不同階段的大學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著不同的需求特點。總體上,大一年級的同學迫切需要了解自己的特長與職業興趣,了解自已所學專業及專業對口的職業,了解自己未來想從事的職業。大二和大三階段65%的學生對自已的職業生涯進行過系統規劃,但目標設定總在不斷的變化,有些同學因此產生了心理沖突與困惑,需要有針對性的指導活動。大四階段的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需求主要集中在工作申請、職業選擇以及成功就業上。
2.2共同性與差異性并存
中國經濟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醫學高等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為我國衛生事業輸送了大量管理人才。醫學院校管理類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既具備醫學教育的專業特色、辦學定位,也要符合管理學的一般教育規律及社會需求。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為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險、社區服務等政府部門和非政府公共機構。醫學院校管理類本科生在具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共性需求的基礎上,需要對本專業的優劣勢積極了解,對衛生事業管理、衛生組織體系和中國醫療衛生改革有著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2.3自主性和被動性相矛盾
職業生涯規劃的主體是個人,一方面,在校大學生缺乏工作經驗和社會實踐,難以選擇和準確地進行職業定位。同時,大多數被調查學生在通過大學課堂教學接觸和了解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認識到職業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后,仍寄希望于學校和老師更加深入和細致的輔導,沒有主動尋找和參加課堂之外的相關指導活動,缺乏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建議與措施
3.1積極引導和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關鍵在于積極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個體在青少年時代開始產生職業心理的萌芽,隨著年齡、閱歷、教育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點應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激發其職業生涯規劃的愿望。在新生入學階段,引導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問題進行認真思考并付諸行動,積極參加職業生涯輔導。大學二年級,在初步了解自己特長、專業、與職業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嘗試兼職、社會實踐活動,參加學生會或社團,提高自身基本素質,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大三階段,在發掘大學生自身潛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合理的職業發展觀念,主動尋求各種現實路徑來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大四階段屬于分化期,要為升學、就業、出國等不同的選擇做出相應的準備,引導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進行總結和調整,養成良好的求職心理素質,規劃個人的職業生涯。
3.2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注重專業性和差異性
大學生是社會中人力資本存量較高的群體,是未來社會最重要的建設者,科學、合理、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大學生個體和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以云南某醫學院校為例,高校已經意識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就業教育時,更進一步的是要注重專業特點和學生個體差異的不同,增強其自主性和獨立性,做到有的放矢,并提供個性化輔導和支持。為社會培養和輸出合格衛生管理人才,同時實現大學生的理想就業。
3.3拓展教育的渠道和內容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在堅持現有課堂教育的同時,積極拓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渠道和內容。將職業生涯規劃深入到大學生培養體系中,進行持續、深入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建設,改革教學方法,根據各階段、各學期的特點,合理安排實施。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注重專業知識的積累和職業能力的培養。邀請衛生系統的管理人員與學生交流,舉辦相關講座、提供職業測評與咨詢、加強實踐教學,拓寬實習基地,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網絡平臺,使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社會相協調,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作者簡介:張恒(1972-),女,天津人,副教授,碩士,從事衛生事業管理教學與研究;李薇(1978-),女,云南曲靖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
參考文獻
[1] 姜鶴等.論大學生就業與職業生涯教育[J].繼續教育研究,2011(02):92-93.
[2] 張翠.試析職業生涯教育的核心觀及相關概念[J].繼續教育研究,2012(10):106-108.
[3] 曹榮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問題及舉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3(02):110-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