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會
摘 要 從《新課程標準》中不難發現: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是迫在眉睫,在此過程中注重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思維的關聯性。
關鍵詞 數學 創新思維能力 關聯性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1由淺入深,由 “發現”開始到“驗證”,擺脫思維定勢
高年級數學教師在學生學習了《圓的相關知識》以及《百分數意義》之后經常將這兩個知識領域的知識進行有機的整合,來訓練學生的思維水平。
例如下面的例題:“如果在一個邊長為 20厘米的正方形里面畫一個最大的圓,這個圓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圓的面積是正方形面積的百分之幾?”在解決第一個問題的過程中,確定正方形中最大的圓的圓心就是畫出這個圓的關鍵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同桌之間、合作小組之間先行討論怎樣畫,爾后再動筆去畫,通過學生熱烈的討論后一般都能得出:以正方形的中心為圓心,正方形的邊長的一半為半徑,即 r=10(厘米),就能畫出一個符合要求的圓(那么如何找到正方形的這個中心點,教師可以適時點撥學生:正方形的中心就是兩條對角線的交點)。這時,問題已解決,但教師仍可利用現有的學習素材加以引導:如果邊長是10厘米,30厘米,100厘米的正方形呢?在其中畫最大的圓,這些圓的圓心在哪兒呢?這就是知識的關聯,也是思維的關聯的體現。
接下來教師引發學生興趣,學生會相繼提出如下由淺入深的問題:(1)這塊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2)這塊圓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3)圓的面積是正方形面積的百分之幾?隨即還會引導學生提出:那么剩下部分的面積占原正方形面積的百分之幾呢?學生又很快得出1-78.5%=21.5%。
有了上述思維的基礎,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探索出這類題目的一般規律,即從剛才的計算中,我們發現在邊長為20厘米的正方形內畫一個最大的圓,圓的面積是占原正方形面積的78.5%,剩下面積是占原正方形面積的21.5%。那邊長是30cm、50cm呢?從而很自然地得出這條規律具有一般性。更可喜的是有少數學生擺脫了思維的定勢,他們不再用具體的數量去驗證,而是上升到一定的理論:設圓的半徑為r,則圓的面積是 r2,原正方形面積是(2r)2=4r2,所以圓面積占原正方形面積的百分之幾可通過 r2r2=78.5%來求得,剩下鐵皮的面積占原正方形面積的1-78.5%=21.5%來求得。
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由淺入深的問題,從“發現”—“驗證”的過程,擺脫了思維的定勢,不再用常規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來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著實得到了創新,真正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這樣的數學學習活動才是一個生動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創新過程。
2知識整合,由“運用”,到“探索”,經歷“過程”發展推理能力
牛頓認為“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完全是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在探索并發現了上述一般性規律后,教師還可根據規律的運用和訓練來達到創新數學思維的要求,出示以下一道有針對性練習:有一個正方形的面積是10cm2,在它里面畫一個最大的圓,這個圓的面積是多少呢?多數學生的常規思路是:要求圓的面積,必須要求出圓的半徑,而在計算這個圓的半徑時,利用小學里的知識是無法求到的,教師隨即引導學生討論有無其他辦法,有學生很自然地受到前面題目的啟發,運用規律,圓的面積是所在正方形面積的78.5%來計算,即108.5%=7.85(平方厘米)。也有學生不用上面的規律,而是別出心裁地認為不求出r,直接用r2來求更省力,即r2=10=2.5(平方厘米),面積為S= r2= .5=7.85(平方厘米)。
上面的兩個題目都是在一個正方形里面有一個最大的圓,如果繼續引發學生關注知識的關聯性與思維的關聯性,還可以將題目進行再次延伸:在正方形中畫圓有什么規律存在呢?教師可以出示下面的題目:甲、乙、丙三人用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的紙來剪圓,如下圖。
這三人按照這樣的剪法,他們剩下的余料( )。
A.甲多 B.乙多 C.丙多 D.同樣多
此題中沒有了數據,學生會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呢?由學生討論并加以引導,解決問題。這時教師還可以繼續引發學生的大膽猜想:像圖中這樣,如果在正方形中繼續畫圓,下面應該畫多少個呢?對,按此規律往下畫,依次是16個圓、25個圓、36個圓……,那么,正方形內的空隙會怎樣呢?結論顯而易見都是一樣大的。
此過程中發現: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采用畫一畫,算一算,想一想,探一探的方法找尋規律,發現知識的關聯性,再從“特殊”推向“一般”,關注思維的關注性,進而引導學生合理靈活地運用規律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生的探究與創新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心理傾向。作為數學教師,在平時的數學教學實踐中,要注意把握知識的關聯性,關注學生思維的關聯性,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利于探究,真正培養出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數學的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 王粉粉.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探究[D].延安:延安大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