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靜園+周小勇+曾澤楠
摘 要 武術課程教育都是采用的體育傳統的教育模式,相對于武術這個特殊的項目而言,傳統教育模式存在著一定局限性。本文運用教學實驗法和文獻資料法,建構了新的武術課程教育模式———“武術課程運動教育模式”,旨在為武術教育課程改革開辟一條新路。我們把武術課程中各運動季也劃分為“練習階段”、“季前階段”,“正式階段”、“季后階段”和“武術運動季”階段劃分與各階段任務并分步驟進行實施。
關鍵詞 武術 運動教育模式 中學 實施方案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運動教育”模式是由Siedentop創立和發展起來的。在1982年澳大利亞布里斯班聯邦運動會會議上,Siedentop建立了“運動教育”模式的理論和實踐應用框架。從那以后“運動教育”模式就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體育教育中開始普及。“運動教育”模式是基于“游戲理論“(Play Theory)思想建立起來的。這個模式把運動(sport)定義為游戲性的競賽(playfullcompetition)。本文主要用教學實驗法和文獻資料法,根據運動教育模式在武術教學中,進行研究,最終得出實施方案。
1研究方法
1.1教學實驗法
通過我校體育教師在實施運動教育模式過程中的摸索和總結,不斷的完善我們的實施方案。
1.2文獻資料法
通過在中國知網和肇慶市圖書館,查詢相關的實施武術運動教育模式文獻和書籍資料,為本論文的撰寫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確定武術課程新的教學單元———“武術運動季”
武術課程運動教育模式的建立首先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武術教學單元,把一個年度或學期的體育課程劃分為若干個“運動季”。
運用大單元進行教學是運動教育模式所提倡的教學方法,考慮學生對武術運動項目的了解和掌握情況,我們把一個學期當作一個運動季來進行統籌分配,以一個學期18周的教學時間來安排各階段教學時間和教學任務。
根據運動教育模式中運動季的階段劃分,我們把武術課程中各運動季也劃分為“練習階段”、“季前階段”,“正式階段”、“季后階段”和“武術運動季”階段劃分與各階段任務。
2.1武術運動教育模式練習階段(7周)
教師根據運動季開始后的分組進行教學,運用體育教學原則和方法實施教學。此練習階段,主要以基本功、技術、戰術的學習與提高,提高學生的基本功和動作的規范程度。此后階段有武術的競賽,所以競賽規則、裁判賽事組織知識的學習是一定要先學習,這為以后的訓練和競賽打下了基礎。在學習武術技能的同時,還要學習相關武術文化,在文化的熏陶下,學生更能領略武術的魅力和動作的含義。
2.2武術運動教育模式季前階段(5周)
在武術運動教育模式季前階段,主要進行季前競賽:通過個人賽、小組對抗等多種競賽形式提高技術水平,使學生通過比賽形式,認識自己有哪方面的不足與提高,通過比賽,學生的技術與競賽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為正式比賽做準備。
2.3武術運動教育模式正式階段(4周)
在正式階段,學生的技能水平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技能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正式競賽拉開帷幕,裁判長由教師擔任,而教師基本不參與評分,但要掌控整個比賽場面,對于比賽評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控制。部分同學,可以擔當裁判角色,學生對賽事的編排,評判,頒獎等環節,進行整體的掌控。參加比賽的同學,技能有了很大的提升,提高了自己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擔任裁判角色的學生,對比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對武術賽事有了經驗,可以執導以后的武術賽事的組織,為以后武術技能學習有了更近一步的提高。
2.4武術運動教育模式季后階段(2周)
在季后階段,主要進行決賽,通過決賽,確定各組的比賽成績后,評選出比賽的名次,教師對正式比賽做出點評和總結,每個學生都得到了鍛煉,每個學生都是課堂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賽后進行頒獎儀式和慶祝活動。
3建議
(1)武術運動教育模式應用到中學體育教學中,通過對武術技術的實驗研究,實驗證明了該模式的良好教學效果。
(2)要結合各自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操作,形成本校的獨特的風格特點,達到優化教學的目的;還要求學校領導重視和支持,有條件的學校要不斷完善場地配套設施。
(3)在運用比賽的方法時,應根據學生總體特點,對武術比賽規則、方法等可適當進行調整,即適當降低難度;裁判員客觀,公正;使教學過程中的比賽盡量接近學生的實際能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積極參與的熱情。
參考文獻
[1] 梁恒,王鋒.運動教育模式研究述評[J].內蒙古體育科技,2010(03):24-25.
[2] 邱丕相等.中國武術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3] 譚小燕.“運動教育”課程模式研究———武術課程運動教育模式的建構[J].體育與科學,2009(03):82-86.
[4] 高嶸,張建華等.運動教育模式教學過程結構探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02):116-1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