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皓瑩
摘 要 我國城郊農村由于其不同于傳統農村的特點,決定了在城郊農村進行新農村建設的時候,需要遵循不同的建設原則。本文試圖從城郊農村的概念和特征入手,以城郊農村新農村建設的四個理論為理論依據,指出城郊農村城市化是城郊農村新農村建設的方向。結合以往城郊農村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和弊端,探索了城郊農村城市化的新路徑。
關鍵詞 城郊農村 新農村建設 “城中村”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1城郊農村與新農村建設的相關理論研究
1.1城郊農村的概念
城郊農村指的是處于城市和鄉村結合部或者是在城市的近郊的農村區域。在農村城市化的過程過程中,有的農村區域在城市的擴張過程中尚未被完全并入城市,它們的社區管理體制和人員管理辦法尚未完全納入城市管理體系,形成的一種非城非鄉的過渡型社會區域。
1.2城郊農村的特點
相對于傳統的農村,城郊農村在經濟結構、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方面有很大不同。首先,城郊農村的經濟結構更加多樣化,與傳統農村以第一產業為主不同,城郊農村主要以為城市建設提供用地和發展城市新興產業為主,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地位較為重要;再者,在城郊農村區域,由于其接近城市,因而享有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便利條件,在道路、供水供暖和綠化建設等方面遠優于傳統農村區域,房產投資商受利益驅動進行房產建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城郊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另外,農民的生產方式不局限于第一產業,而是快速向租賃經濟和服務經濟等方向發展,生產以外的時間的富裕,加上受城市市民影響比較深,城郊農村地區的農民生活上也傾向于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崇尚休閑娛樂和現代化的消費形式。
另外,從性質上講,城郊農村作為傳統農村城市化的一個過渡階段和演進環節,處在地理外置和特征形態上最接近城市的地位上,它是農村城市化的最前沿地帶。但是,我國現在依然沿用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模式又注定了城郊農村雖然在產業結構、基礎建設和人員生產生活方式等非常接近城市,達到了非農化,但是在社會管理體制方面依然屬于農村區域。在社區管理中,受城市管理體制的管理,而在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等方面必須執行農村社會管理體制。這就造成了城郊農村具有城市與農村兩種形態的現象,在城郊農村建設的城市化特征愈加明顯的大趨勢下,兩種特征的此消彼長呈現出一個不斷變化和演進的動態過程。
1.3城郊農村新農村建設的理論基礎
城郊農村新農村建設的理論基礎主要包含四個理論:城鄉互動理論、城鄉一體化理論、統籌城鄉發展理論和農村城市化理論。簡而言之,城鄉互動理論重在強調城鄉之間在經濟、資源、生態和空間上具有互相促進、互相推動的作用;城鄉一體化理論強調城鄉之間打破界限,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融合;統籌城鄉發展理論則側重改變以往對農村發展不夠重視的局面,將城鄉發展統一規劃、綜合考慮;而最后的一個理論:農村城市化理論則可以看做是前面三個理論的指向目標和實際落腳點,城市和農村在經濟結構、社會管理、人員構成等方面逐漸縮小差別,最后達到沒有差別,達到農村的城市化。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城郊農村遵循城市化的原則進行開發和建設,走城市化的建設道路,是城郊農村進行新農村建設的方向之一,這也是針對我國城郊農村發展和解決城郊農村“三農”問題的發展方向。
2以往城郊農村城市化建設中產生的問題與弊端
由于我國一直實施的城鄉二元結構的行政管理體制,城郊農村進行建設和城市向郊區與農村的擴張往往走的是一條漸進式“蠶食”狀態的發展路徑,諸多城市形成了城鄉二元結構犬牙交錯的格局,在城郊農村建設和城市擴張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城中村”。 所謂“城中村”,概括起來是指:在居住形態上,由于城市急劇擴張,在城市基礎建設和經濟發展項目建設過程中,原農村居住區域和人員就地保留下來;在社會形態上,此區域的人員在原有的農村戶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公共投資制度和教育體制的管理下,仍然以土地和土地附著物為主要生活來源所形成的社會區域。
結合這些年來我國城市改造”城中村”的經驗和形成的模式來看,走的基本上都是軟件和硬件改造相結合的改造道路。從硬件改造上看,在預留村集體產業用地之外,對村民原有用房統一拆除,統一還建;從軟件改造上看,改變原有的農村管理機制,改變原有的農村村民的身份為城市居民,將以往的農村集體經濟改造成股份制公司。在“城中村”改造的過程中,巨大的資金需求還是主要來源于農村土地改變性質后的增加價值。一般來說,需要改造的”城中村”的所在村,按照規劃,將部分的土地資源的優先使用權通過簽訂合同的方式給一個或者幾個房地產開發商,開發商依照合同參與”城中村”改造中的資金運作。
“城中村”的問題貌似是必然出現的問題,而在以往的”城中村”改造中,我國各個城市也摸索出了各自有特色的”城中村”的改造方式。但是,如果我們轉換一下思路,在依托土地開發,政府與市場合作籌集開發資金的思路的啟發下,將城郊農村進行整體化統一開發,是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資源的浪費,減少重復和非增值的勞動,把被動的“城中村”改造變為主動的從源頭上阻止”城中村”的產生。
3我國城郊農村城市化建設的路徑嘗試
在統一開發的原則的指導下,城郊農村城市化建設最早和最普遍的嘗試就是設立開發區。這些開發區的設立,由于在設立之初就明確了建設目的,在建設過程中按照規劃統一、有序地進行開發和建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往的城郊農村城市化建設出現的種種問題。但是同時,這些開發區在設立和建設的時候,往往是以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在開發建設和政策制定方面也都側重于對發展經濟的扶持,忽略了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視。尤其是對實行區域托管的開發區這些問題更為突出。這些開發區的管理職能機構一般都是臨時組建和形成的,對于占地上的城郊農村的各種各類問題還缺乏深入了解,而且行政管理的目標性過強,容易造成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缺位。endprint
建設開發區雖然不失為城郊農村城市化建設的一條可選擇性的路徑,但其存在的先天問題也提醒我們尋找一條更適合城郊農村城市化建設的路徑。在這個過程中,區域新城建設模式開始慢慢出現。分析近幾年來我國依托城市出現的區域性新城可以劃分為以下五類:內城改造和用地功能置換所聯動所形成的新城、城市結構改變生成的組團級新城、城市郊區化蔓延形成的郊區新城、以一大型項目為中心的特定新城以及以傳統小鄉城鎮為基礎發展成的新城。在這中間,最后一類:以傳統小鄉鎮發展成的新城,因其具有獨立完整的政府機構和政權組織,在進行拆遷和還建的過程中便于管理,便于預先合理化建設規劃,進行統一產業布局和村民改造,可以最大程度上從根源上解決“城中村”所產生的問題,所以,這種在傳統小鄉鎮的基礎上建立的區域性新城建設相對于開發區建設來說具有先天上的優越性,可以避免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滯后與缺失。另外,在地理位置和互動關系中,這一類的小鄉鎮處于與城市毗鄰卻又不緊挨的位置和層面,自然環境較好,既可以依托城市進行發展,吸納城市人口在其新興產業中就業,又可以吸引外來投資,消化自身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農村人口就業。
4武漢市城郊農村城市化建設的有益嘗試
作為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投融資平臺的湖北省聯合發展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省聯發投)于2008年成立后,首個確定的“兩型社會”建設示范項目即為武漢花山生態新城?;ㄉ芥傋鳛橐粋€傳統小鄉鎮,原為武漢市洪山區(現托管到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一個鎮(現改為街道),境內自然環境優良。在花山生態新城66平方公里的規劃面積里,包含了原來整個的花山鎮。通過三年多的發展,現在的花山生態新城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了,總結其建設經驗為:
(1)由唯一一個開發主體負責規劃。省聯發投先與洪山區(花山托管后改為東湖開發區)共同出資在2009年成立了花山生態新城投資公司,作為唯一的投資主體負責新城的規劃與建設?;ㄉ叫鲁峭顿Y公司作為投融資、規劃建設的唯一主體,負責開發與建設的所有事務。這就可以保證在實施過程中,先確定總體規劃,統一建設基礎設施,統一對政府和民眾負責。
(2)分階段分梯度實施建設規劃?;ㄉ缴鷳B新城的規劃在世界范圍內招標,并通過專家團評估,確保了規劃的科學性、先進性。在基礎設施如道路建設上,采取了一次性規劃分批實施的做法?,F在已經從南至北和從東至西建設了花山大道和花城大道縱貫橫穿整個花山新城,并在規劃中分期分批建設支路配合,這就很好地解決了以往的“斷頭路”和重復修建道路的資源浪費問題。在商業性開發建設上,注重商業項目之間的相互支撐和配合,避免了無序和盲目。
(3)統一拆遷,統一安置農民。花山新城建設采取全版圖一次性征地的模式,以村為單位簽訂征地協議,保證了區域的平衡,有利于征地工作的推進。與此同時,先行開工還建房建設,做到了先還建再拆遷,一方面減少了被拆遷群眾在外過渡的時間,同時大量節省了過渡費。這種先蓋還建房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很好地解決了以前拆遷難的問題。
(4)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平衡。在新城建設之初,政府就在建設規劃中把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作為建設宗旨,成立了專門的機構,調配了專業人員,吸取國內和國外對于生態城市建設的經驗,對新城建設的各項技術指標進行嚴格設定和控制,將新城打造成名副其實的生態新城。例如污水處理和電能轉換方面,都分別采用了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技術。
5結語
城郊農村的新農村建設,具有與傳統農村新農村建設的不同的特點。依托城市,走城市化的建設道路,可以被視作城郊農村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建設方向,也在理論層面上聯系和打通了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城市化的內涵。結合以往的城郊農村城市化建設產生的”城中村”問題和開發區建設問題,區域性新城建設是城郊農村城市化建設的一個有益嘗試。這項嘗試也會在今后的建設過程中,在理論和操作層面得到不斷的豐富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陳欣.”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8(01).
[2] 魏娟,閻魏.城郊型農村新農村建設探討[J].科技信息,2008(25).
[3] 王艷艷.城鄉互動作用下發達地區城郊農村的城市化與現代化發展[D].濟南:山東大學,2008.
[4] 田偉.大城市城郊農村城市化進程中幾點問題思考[J].鄉鎮經濟,2004(06).
[5] 阮青.探索城郊農村現代化的新思路[J].理論學習與研究,2004(02).
[6] 張越.新城的類型研究[J].科技信息,2008(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