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德華
摘 要 目前,僅將景區環境被動呈現給游客的導游圖,對旅游者主動認知考慮欠缺。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用認知地圖理念并結合地圖設計的基本理論來設計導游圖的思路,并以西安世園會景區導游圖為例,制作了兼顧有效性和實用性認知導游圖。結果表明,該導游圖能準確、簡潔地展現地圖、環境和用戶三者之間空間要素的對應關系,并反映環境中結構上或認知上的顯著的模式信息,豐富旅客體驗。
關鍵詞 地圖設計 認知地圖 旅游者
中圖分類號:P285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導游圖,是為了標示景區內部設施類型、數量、空間分布;告知旅游者當前所在位置,幫助旅游者快速尋路。一般而言,尋路的過程中旅游者經由空間認知后建立空間概念,根據其預定的各參考點的位置,來決定路徑的選擇,以到達其所要前往的目的地。先前研究設計的導游圖較為設計成景區環境與導游圖的對應關系,卻忽視了景區環境與旅游者的空間行為的關系。景區環境認知與空間行為的交互影響分析是人地關系研究至關重要的環節。兩者間關系具體表現為:環境認知深刻影響著旅游者空間行為,而空間行為也不斷更新著人們的環境認知。
1地圖設計的基本理論
地圖是根據一定的數學法則,將地球(或其他星體)上的自然和人文現象,使用地圖語言,地圖是根據一定的數學通過制圖綜合,縮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種現象的空間分布、組合、聯系、數量和質量特征及其在時間中的發展變化。旅游圖作為特殊的地圖,其圖形系統的內涵不變,其中的各種符號、色彩既要按專題地圖創作中的圖形結構規律和視覺感受規律組合,又需要加進特殊的藝術處理。其設計過程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景區信息進行分析處理,以藝術的眼光進行版式規劃。
傳統地圖強調常規地圖強調定量、準確和可量算等特征,但認知科學研究表明,人們的推理決策行為大部分是在定性表達基礎上完成的,包括導航、路線尋址中推理、空間方位的辨認等。地圖制圖過程與認知制圖過程是執行方向相反、相互作用的兩個過程。地圖制圖過程,是將制圖者大腦中的認知地圖,通過符號化形成人們日常使用的地圖,而認知地圖過程,是通過認知方法將地圖表示的空間環境轉換成人的大腦中的認知地圖。因此對空間認知的深入研究,將有助于地圖的設計與制作。
2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導游圖的設計與制作
在整個園區內的主要交叉路口都設有景區導游圖,通過下面局部導游圖來說明本文所提出的設計理念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如圖1)
旅游者讀導游圖的一般程序是:根據導游圖上標注的“當前位置”,速記它附近各旅游景點、設施的絕對、相對位置;借助太陽所在方向、高度或旅游者已觀賞、路過的旅游資源、設施,確定旅游者當前的東西南北方向;將圖上“當前位置”附近的旅游資源、設施(如道路)與地的旅游景點、設施逐一“比對”。
在空間方位判斷主要包括基于自我中心參照系的“前后左右”的相對方位判斷和基于非自我中心參照系的“東南西北”的絕對方向判斷。通常情況下,人們在看地圖時總是習慣于將自己的朝向對應于地圖的上方,在失匹配條件下,即讀圖者朝向并非為地圖上方所示的北方向時,讀圖者在進行相對方位判斷之前首先需要進行額外的心理旋轉,調整“人——地圖——環境”三者的空間位置關系以達到匹配狀態,使自身的朝向與地圖所示相一致。所以避免此類問題,在導游圖的設計上,采取自我中心參考系的相對方位進行判斷。
研究表明,對尋路或導航過程有空間認知價值的地理信息是路線經過的每一路段名字、拐彎點的數據以及沿途的路標,而路段長度、角度和形狀等幾何數據對旅游者導航并不重要。所以在導游圖的設計中應對道路進行簡化。路段長度伸縮:路段之間的相對長短關系在簡化前后不發生改變,而且盡可能保持原路線的大致形狀;路線形狀簡化:在形狀簡化時要過濾多余形狀信息保留有重要認知意義的形狀點和轉向點。
對于景區與其他地區相接壤的邊界,設計時仍然保持共享邊界;對于兩個景區相離的空間關系時,設計時體現出其空間相對位置關系即可;對于景區形狀進行適當的變形,甚至扭曲;對于景區間的距離按照多尺度進行縮放。效果就猶如在“哈哈鏡”里看到的景象,部分部位放大采用大比例尺表達,而其他一些部位則是相對縮小采用小比例尺,空間組織表現出一定的層次性。這樣的設計使得旅游者既能清楚知道自己當前位置的所涵蓋的景點,能快速找個路線進行游玩,又能知道自己處于整個園區的具體方位,方便決定下一個景區游覽路線。
3總結
分析景區導游圖的設計特點,找出其符號設計、色彩搭配、版面配置的規律及存在的不足。結合地圖設計基本原理和認知地圖相關理論,提出景區導游圖設計的方案。在此基礎上通過旅游者地理空間認知的特征確定景區導游圖的可視化技術,從而設計出一幅具有空間認知理論及“以滿足旅游者需求”的景區導游圖。
參考文獻
[1] 柴彥威,手茂軍.日本消費者行為地理學研究進展[J].地理學報,2004(59)
[2] 王家耀.信息化時代的地圖學[J].測繪工程,200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