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媛
摘 要:在信息技術課中,教師們往往會發現要講的知識越來越多,要學生注意的事項越來越多。教師在課堂中苦口婆心地講,學生貌似也很配合,可效果卻不盡人如意。造成這樣的原因主要是教師沒有針對性地講解,本文將從“細觀察”、“細分析”、“勤總結”三個方面來闡述如何細致地了解學生,以便有針對性地講解,對癥下藥。
關鍵詞:細觀察 細分析 勤總結 針對性 講解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1-00-01
隨著信息技術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推進,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改革工作備受關注,在傳統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逐漸轉變傳統應試教育模式,以提升學生創造力為主,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善于獨立解決問題,突出創新意識培養,不斷提高中學生創新能力。在信息技術課堂,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你講了多遍,可學生依然不會,你不禁感嘆:學生越來越笨!可事實確實如此嗎?通過成功的路大多相似,但失敗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學生學習也是如此,造成學生不會做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同學錯在同一個點,但造成失敗的原因也不同。這就要我們細微觀察學生,認真分析學情,這樣才能講到點子上。
一、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特點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和其他學科有著較大差異性,通過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有利于培養中學生的創造能力。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有其自身特點:首先,新興性。中學信息技術課程處于不斷動態變化之中,不僅體現在從無到有,即便是已經學習到的知識和內容,也在不斷的進行更新換代。我們可以預見的是,今后該學科在發展過程中,勢必會出現新的內容,學生在不同階段學習過程中,會接觸到更多新的內容;其次,工具性。信息技術課程和數學計算一樣,具有很強的工具性。通過借助計算機發揮學生的計算機運用能力,能夠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和工作任務;再次,技術性。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一般《計算機》課程偏于理論,《信息技術》側重于技術應用。當然技術在應用過程中也需要扎實的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理論作為支撐;最后,應用性。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不斷發展,計算機技術在各個領域成熟應用,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逐漸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產生活、軍事、氣象、經濟建設、教育等方面,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其他學科教學,能夠提高教學的形象性、生動性,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教學質量。
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針對性講解對策
1.細觀察,關注操作細節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經常側重重點難點,在重點難點上用了很多策略突破,但往往忽視了一些操作中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是操作關鍵點,雖然不起眼,但直接影響學生操作的成功率。有些學生在同一個操作步驟上出錯,但他們忽視的細節操作卻完全不一樣。如果老師不區分對待,這就會造成,不管你講了多少遍,依然會有同學不會做。
比如:在講解FLASH《球體運動》一課
有兩位同學操作失敗的同學,他們的時間軸一模一樣,如圖1。
乍一看上去,兩位同學的沒有掌握的知識點一樣,但細問他們,其實完全不一樣。
第一位同學的錯誤:插入關鍵幀時,不小點了插入空白關鍵幀,然后我想把這個空白關鍵幀刪除掉,結果怎么也刪不掉。
第二位同學的錯誤:畫的球,沒有轉化成元件,發現怎么也形成不了動畫,就把球給刪了。
第一位同學沒有掌握的知識點:(1)如何刪除空白關鍵,(2)關鍵幀與空白關鍵幀的含義,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系。
第二位同學沒有掌握的知識:動作補間動畫的形成,必須將圖片轉化成元件。
在信息技術課上,類似這種問題很多,如果老師不細細觀察,你就發現不了學生直正沒有掌握的知識點,我們不僅要看學生的結果,還要細細觀察他的操作過程,只有觀察了他的操作過程,你才能直正了解問題所在,才能有針對性的講解。
2.細分析,關注學生已有知識面
學生以往的知識面,有時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吸收,但有時卻大大阻礙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而且舊知識根深蒂固,很難扭轉,這就是為什么不管你講了多少遍,學生依然不會。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面,認真分析新知識與舊知識的不同,才能解決問題。
例如:在學習photoshop中,我們要選中某個對象進行操作時,要么是選中圖層,要不是用工具選中某塊選區,但學生往往不會,原因是因為在小學階段,他們所學的軟件,在選中某個對象時,基本上都是直接單擊該對象或是拖曳的方式,所以在學生腦海中,選中就等同于單擊某對象或拖曳。
再如:學習photoshop中自由變換中,學生變換完后,沒有按回車鍵或在工具欄上按“√”按鈕就進行其他操作,他們發現其他操作根本進行不下去,因為選項都是灰色的。這是為什么呢?在Photoshop中,自由變換后,必須按回車鍵或按工具欄上的“√”按鈕進行確認后,自由變換操作才算結束,而在學生以往學生的軟件中,對圖片的大小、旋轉等變換時,變換完后,在空白處單擊一下就可以了,學生形成了一種定向思維,很難改變。
像以上兩種情況,就是學生原有知識阻礙了他對現在知識的學習,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如果一味只講解新知識,學生只會短時間的記住,過幾天又忘了。針對這種情況,我必須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面,然后有針對性的,對比性的講解,學生印象才會更深刻。
3.勤總結,注意總結與提煉
有了前面兩點還不夠,學生很容易把那種操作細節給遺忘,這就需要老師幫同學總結與提煉,總結軟件的共性與不同點,這樣才能方便學生記憶。
比如:在Photoshop中,很多同學不小心把“圖層”窗口關掉了,他們經常忘了在哪里調出來。所以平時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要給學生總結:凡與窗口有關的操作都可以在“窗口”中找到。
再比如:在學習圖像處理過程中,學生經常忘記對哪個圖層處理就選中哪個圖層,對哪個區域處理就選中哪個區域。教師要跟學生總結:圖形處理其實就是選區與圖層的處理,處理之前用工具選區域,在圖層窗口中選圖層。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不應該只把操作步驟教給學生,而是要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懂得學習軟件的規律,用計算思維去學習,而不是單純的記憶。
參考文獻
[1]趙大江 《信息技術課程中計算思維的培養》 2009
[2]《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3]朱力達 《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容易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