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祎然
摘 要:東西方子女撫育文化千差萬別,由于特定的文化心理、經濟心理和社會心理因素的差異,中國呈現出“集中的宗族”現象下的強管束撫育模式,而西方則呈現出“分散的城邦”現象下的弱管束的特點。
關鍵詞:撫育文化 文化心理 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
中圖分類號:G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1-0-01
中國的王婆婆又得一寶貝孫女,由于女兒休完產假要趕回去上班,帶孩子的重任就交給了王婆婆,每天早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帶著孫女一起去買菜,下午帶著孫女去公園轉轉,晚上才有休息的時間。美國的格林夫婦也迎來了他們的第二個女兒,格林女士特地辭去了工作在家當上了全職太太,這樣她就有充足的時間來陪伴她的女兒,而且她也絲毫不擔心經濟上的負擔,因為她丈夫的工資可以承擔家里的開支。一中一西,兩種子女撫育模式千差萬別。
本文主要探討東西方國家在子女撫育文化上的差異,以及由這些差異的成因背景。本文中提及的“東方”,是以中國為代表的儒家傳統文化背景下的亞洲國家,同樣受該文化影響的還有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而本文中的西方則泛指以英、美國等代表的契約文化背景下的國家。
一、東西方子女撫育文化差異
1.撫育生活習性:中國的“四世同堂”與西方的“自成一統”
東西方在撫育生活習性上迥然不同。在中國,子女成長以后,與原生家庭依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不僅指地理上如同一屋檐或是臨近街區居住的聯系,更重要的則在于不管共同居住與否,父母多少都在小家庭的運作上有所參與控制。并且,會出于對子女下一代即(外)孫子女的照顧需求,敦促子女盡早育兒,從而順理成章的肩負起帶孩子的“重任”。由此可見,盡管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父母在對子女及其下一代的撫育生活習性上,仍然堅守著四世同堂、天倫之樂的理想信念。而在西方,子女在成年之后,往往迫不及待的離開原生家庭而享受單獨生活的自由和愜意,其父母也因為追求個人自由生活空間的需求而更加尊重兒女的獨立生活的愿望。他們可以地理上相隔很遠,各自過著各自不甚相干的自由生活,不會對彼此有過多的約束和干涉,更不會過多關注其子女是否有意愿養育下一代的問題。由此可見,在重視自由和個人選擇的西方社會,子女長大、各自成家、自成一統,自然宣告了撫育生活的終結以及各自家庭新生的開始,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2.撫育角色分工:中國的代際依賴與西方的代際獨立
東西方在撫育角色分工上大相徑庭。在中國,中國夫妻有了孩子,在半年左右產假結束后,母親開始重新工作,導致絕大多數夫婦是優先選擇自己的父母作為撫育角色人來看管自己的孩子,表現為對上一代的依賴;同時,隔代的撫育關系往往呈現出長輩的過多溺愛進而造成孩童的更大程度上的依賴,如在陪睡方式上,中國的嬰兒依賴父母或撫育者的時間往往比較長,獨立比較晚,跟著撫育者睡覺一般會到3歲左右。由此可見,中國在撫育角色分工上表現為濃厚的代際依賴特點。而在西方,西方家庭在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孩子的撫育者角色往往由孩子母親扮演,母親往往會成為全職媽媽,專心在家撫育孩子,等孩子可以上幼兒園以后,再考慮是否回歸職場。這時候,孩子的祖輩和孩子的父輩往往保持相互獨立,祖輩沒有照顧孩子的義務或意愿;而在孩子的具體撫育工作上,西方家庭沒有“陪睡”概念,孩子從小就會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嬰兒房,從小就跟父母分床睡,從小就很獨立。由此可見,西方在撫育角色分工上表現為明顯的代際獨立特征。
3.撫育早期成長:中國“尚啟蒙”與西方“重天性”
東西方在撫育下一代早期成長上的文化理念也各不相同。在中國,孩童的早期培養崇尚啟蒙,追求“學而優則仕”的理念,考試的選拔模式讓撫育者--無論是無暇陪伴孩子的父母還是實際承擔撫育工作的孩子的(外)祖父母心有惶惶,于是動用一切精力和物力報名各類課外班、輔導班,以防自己家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績牽動著每一個家人的神經,同時對于孩子的學術成績也會隨時過問。于是乎,撫育下一代早期成長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做好早期學術啟蒙。而在西方,孩童的早期培養則更注重天性,即孩子動手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溝通能力的培養,讓孩子釋放自然生命力,他們認為只有生命力成長起來,才是應對世界和社會的能力,同時孩子才能具備獨立發展的能力。于是乎,撫育下一代早期成長的重要工作在于天性啟發和綜合能力和理解世界能力的塑造。
二、東西方子女撫育文化成因探究
東西方子女撫育文化的差異歸根結底,是由其特定的文化心理、經濟心理和社會心理因素決定的,在上述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下,中國的子女撫育呈現出“集中的宗族”而西方則呈現出“分散的城邦”的特點。
1.中國撫育文化溯源:集中的宗族
中國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辯正統一,思維方式以辯正的整體思維為主要特征,呈現出濃厚的集體主義色彩,而較長歷史時期延續的中央集權制度使得中國形成了強管束的管理體制,無論是體現在君主對國家的掌控還是長輩對家庭的掌控,于是,“集中的宗族”也成為中國撫育文化特色的根源。在文化心理上,儒家思想強調的“尊老愛幼”成為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信條,在同一集中的宗族家庭中,長幼有序、代代相傳的觀念不容置疑。在經濟心理上,中國是傳統的農耕經濟文化,因而也醞釀了復雜的等級社會機制,尤為強調人與人之間相互協作,集體協作能夠最大限度的保障集體利益。在社會心理上,中國是一個家庭紐帶緊密相連的宗族社會,而在同堂的大宗族中,老人或者長者作為家族核心,要關注并掌控大家族每一代的子孫大事,諸如《紅樓夢》里賈府中家族長者老太太的核心地位以及受到上上下下的恭順和服從即是一例;而到了現代社會,即使時代變遷,但是依靠家里老人照顧孩子依然能夠為維護家族關系和諧秩序以及確保孩童安全等問題獲得保障。從古至今,中國“集中的宗族”現象下家庭為重的撫育文化心理是一脈相承的。
2.西方撫育文化溯源:分散的城邦
西方社會則是建立在古希臘的民主城邦的文化傳統上,在思維方式上以邏輯和分析思維為主要特征,呈現出強烈的個人主義特點,而近代文藝復興運動的風起云涌也極大地強化了西方國家要求獨立、自由、平等的心理訴求,無論是國家還是家庭,無論是長者還是年輕一代,都充分尊重個人的權利和自由,每個人都是分散獨立的個體。于是,“分散的城邦”也成為西方撫育文化特色的根源。在文化心理上,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奠定了西方文化對平等與民主無限崇尚的基礎,人們更關注追求個人價值與自我實現,家族親情的約束力較弱,這使得長者與年輕人、年輕人與下一代之間的情感聯系較為松散。在經濟心理上,西方人們很早很早就已進入工業社會,崇尚重商主義理念,該理念強調“個體利益高于一切”,此外經濟發達的西方社會也具備一套完善的社會福利機制以保障年輕家庭的幼兒撫育以及老年人的養老生活。在社會心理上,西方社會極為重視個人的自由和權利,獨立意識成為每個人的自然選擇,依賴被視為一件恥感的事。年輕人關注自己的家庭,依靠自己能力撫養下一代;老年人充分享受晚年的自由時光,在家庭之外他們有一攬子個人計劃,幫助子女撫育孩子從來不是他們的選擇。自古至今,西方“分散的城邦”現象下個人獨立的撫育文化心理從未改變。
綜上所述,東西方子女撫育文化千差萬別,由于特定的文化心理、經濟心理和社會心理因素的差異,在上述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下,中國呈現出“集中的宗族”現象下的強管束撫育模式,而西方則呈現出“分散的城邦”現象下的弱管束的特點。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中國需要進一步了解東西方撫育文化差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期為愈演愈烈的老齡化趨勢提供新的解決思路。
參考文獻
[1]許倬云. 萬古江河: 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M]. 2006.
[2]江華圣. 中西文化差異與成因探究. 中南論壇:綜合版. 2008 (3):82-83.
[3]方漢文. 比較文化學[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4]侯玉波. 從思維方式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N]. 光明日報. 2003-10-14 .
[5]劉玉秋,劉玉芬,趙學軍. 淺析西方生育觀念. 中學生導報. 教學研究. 2013.
[6]洪彩華,李桂梅. 反哺與接力:中西方家庭養老式之異同. 中州學刊.2007(2):129-131.
[7]王海燕.中西方養老文化差異及其啟示.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4(2).
[8]胡元江,陳海濤.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