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以兩部典型元雜劇為研究對象,挖掘其中呼妻為“大嫂”“二嫂”的現象以及“叔嫂相收”微妙特殊的關系,以此揭示有元一代的蒙漢文化交融情況。筆者認為造成以上特殊現象的直接成因主要有兩點:其一,受北方草原文化“收繼婚”習俗長期影響;其二,游牧民族豪放大膽性格特質的影響。
關鍵詞:蒙漢文化交融 元雜劇 收繼婚習俗
中圖分類號:DF5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1-0-02
文化多元交融現象在終元一代極為繁盛,不僅蒙漢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交互影響,而且滋養在中原文化語境中的漢族雜劇作家們更自覺地以一種積極開放的心態試圖與蒙古族文化進行對話和融通,共同構筑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就婚姻風俗而言,有元一代構成婚姻關系的雙方除了存在于兄與嫂、弟與弟媳之間還可能存在于弟與寡嫂之間。這一微妙而獨特的民俗現象在受市場偏好影響極大的元雜劇中被集中充分地反映出來。
一、元雜劇中的兄、嫂、弟關系的體現
1.呼妻為“嫂”的稱謂
元雜劇中呼“嫂”的現象普遍存在,縱觀《元曲選》一百種雜劇中,呼“嫂”的劇目有42種。元雜劇中呼“嫂”的情況大致有三類:其一,稱自己的妻子為“大嫂”“二嫂”。如《都孔目風雨還牢末》中李榮祖云:“嫡親的五口兒家屬:大嫂趙氏,二嫂蕭娥,他原是個中人,我替他禮案上除了名字,棄賤從良,就嫁我做個次妻。”其二,從弟稱,稱為“大嫂”,抑或稱為“嫂嫂”,可以視為對兄之妻的敬稱。其三,不存在家族親緣關系的第三者對一般已婚女性的尊稱也為“大嫂”,或在“大嫂”前冠以夫家的姓氏及排行。元雜劇中涉及到呼妻為“大嫂”“二嫂”的劇目有20多部,筆者僅選用《合汗衫》《任風子》中所涉及到的呼妻為“大嫂”“二嫂”的現象作具體分析:
元雜劇中呼妻為“大嫂”“二嫂”乃是普遍之常態。這一常態化的現象存在于不同層次、不同時期雜劇作家的筆端,亦存在于不同類型的劇目之中。這兩部元雜劇不僅有出自像張國賓區域性的名家之作,還有出自似馬致遠全國一流劇作大家之手。家庭劇《合汗衫》創作于元代前期,神仙道化劇《任風子》創作于元代中期。
2.叔娶寡嫂
翻檢相關史料,蒙元時期兄嫂之間的婚姻關系會隨著兄長不幸罹難而自動解除,其弟便可名正言順地娶兄嫂為妻,即“叔娶寡嫂”。“叔娶寡嫂”的婚姻關系在元雜劇中不僅存在于“義認兄弟”之間,還可體現在擁有血緣關系的兄弟之間。盡管“叔娶寡嫂”的社會風尚明顯違背中原存在幾千年的封建倫理綱常,但在蒙元前中期卻被中原漢族人民廣泛接受,甚至成為一代獨有之風尚。由此可見“叔娶寡嫂”之風在有元一代深化力度之強、持續時間之久。正是由于“叔娶寡嫂”之風在蒙元前中期極為盛行,創作于前中期的元雜劇也集中反映了這一風俗。
《合汗衫》劇寫被店家逐出門外的陳虎,在饑寒交迫時巧遇張員外一家,善良的一家人救活倒在雪地上的陳虎。本打算送陳虎離開張家,但是張員外的兒子張孝友因擔心家中家私被盜,又見陳虎身強體壯,索性認陳虎為弟。張孝友請示父母后,帶陳虎上樓向父母行禮,還將自己的妻子李玉娥引見給陳虎。陳虎見李玉娥貌美初起色心,云:“一個好婦人也。”李玉娥懷胎十八月卻不見分娩,陳虎哄騙張孝友夫婦攜帶家財到陳虎的家鄉求簽,張員外夫婦在勸說無果的情況下,將張孝友的汗衫撕成兩部分以備日后相認。陳虎因看上哥哥的妻子李玉娥,便將張孝友推入河中。隨后,又迫使嫂子李玉娥嫁給他。十八年后,李玉娥腹中的孩兒陳豹金榜題名,機緣巧合與其身生父親、祖父母團聚。由此可見,在元代“叔娶寡嫂”的禮俗具有合法性。
《任風子》中亦可較為清晰地看出“叔娶寡嫂”這一禮俗。該劇寫馬丹陽見一屠戶任風子有半仙之氣,欲點化他。馬丹陽普度百姓,使得該地百姓均食素食,進而斷了該地屠戶的財源。在任屠生日之日,也是其子滿月之時,眾朋友攜禮來到任屠家中,一為任屠慶賀,二也因生意慘淡想與任屠借些本錢。任屠聽后先與妻子李氏商議,李氏堅決反對,任屠支開李氏,從箱子里取出錢財借予朋友。當任屠問及去年借予他們的本錢,眾朋友才道出原委。面對如此境遇,眾人推舉任屠去殺馬丹陽。馬丹陽用神通秘法點化此人,任屠心悅誠服,遂拜馬丹陽為師,皈依道教。任屠妻子李氏得知后與小叔子一同到終南山尋任屠。李氏勸夫棄道回家未果,便向任屠索要休書,小叔子亦向哥哥提出想要收繼嫂嫂的打算,原文摘錄如下:旦云:“你不家去呵,與你個倒斷。你休了我者。”小叔云:“說的是。哥哥,你若休了嫂嫂,我就收了罷。”正末云:“你要休書,等我問師父去。” ……小叔云:“也罷,就著師父與我做個媒人。”……小叔云:“哥哥,你看這花朵兒渾家,怎生割舍的出了家?”后,任屠慨然允諾,寫下休書,他還將自己的親身骨肉摔死以示明志,弟弟便帶著嫂嫂“一同回家去住”。如原文所述:旦云:“小叔叔,任屠不肯回家去,把孩兒又摔殺了,可怎生了也?”小叔云:“真個苦惱。你不還俗便罷,又將孩兒摔死了,這般下的。嫂嫂,你如今真個不好過日子,不如跟著我一同回去住罷。”(同下)該劇中涉及到的“叔接嫂”的婚俗主要表現于為追求得道成仙,具有血緣關系的兄長主動拋棄妻子讓與弟弟。
二、元雜劇中呼妻為“大嫂”“二嫂”以及“叔嫂相收”現象直接成因透視
在入主中原之前的蒙古族在文化習俗上與中原漢族存在著諸多差異,中原漢族的傳統文化盡管擁有較為穩固的結構,但必然會隨著蒙古族入主中原而不斷的撞擊、彌合,與此同時,元代的雜劇作家由于元政府長期不開科舉使文人入世之心力逐漸衰減,多選擇混跡于勾欄瓦舍之中,傾向于從多方面思索現實生活并掙脫儒家倫理思想的藩籬,進而使得元雜劇具有貼近市民生活的氣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催化著蒙漢文化走向更為廣泛深入的融合繁榮。
縱觀元雜劇中呼妻為“嫂”的現象以及“叔嫂相收”微妙特殊的關系,筆者以為主要有如下幾點直接原因:
其一,受北方草原文化“收繼婚”習俗的長期影響。“收繼婚”是指喪夫婦女的家族內婚,用司馬遷對匈奴婚俗的描述就是“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質言之,“收繼婚”包含子收庶母或叔伯母以及弟收兄嫂或兄收弟婦兩種形式。馬可波羅曾談及元代“收繼婚”制時說:“婚姻之法如下……父死可娶其父之妻,唯不能娶生母耳。娶者為長子,他子則否。兄弟死,亦娶兄弟之妻。” 蒙元社會“收繼婚”習俗得到統治者的宣揚推廣,甚至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加以保障、規范。然而,在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的“收繼婚”制因與傳統倫理觀相背離而被廢止,伴隨著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使得這一特殊的婚姻形式被重新激活。至元二年息川縣就有收繼事例,導致漢族人收繼婚俗流行。元政府又于至元八年正式頒布推行收繼婚,承認漢族人“叔嫂相收”的合法性。《元典章》記載:“小娘根底、阿嫂根底,收者……(圣旨)疾忙交行支書者,小娘根底、阿嫂根底,收者”,進而使得“收繼婚”制在中原漢族地區得到更為深入的發展。至元十年,在儒家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推動下,元政府開始禁止漢人收繼婚,然而從元政府對于順天路、曲周縣兩例漢人收繼案件判決來看,此時期元政府對“收繼婚”制執行一條以寬為主的禁令。此后,元政府屢頒法令,未對蒙古族“收繼婚”行為加以約束,但對漢人“收繼婚”行為進行較為嚴格限禁,然而漢族“收繼婚”習俗還是突破了法律限制,屢禁不止,甚至在延祐二年紹興路等地下層民戶中出現小叔爭相收繼寡嫂的現象。
在元前中期因受蒙古族“收繼婚”習俗的影響而被漢人廣泛接受,甚至出現禁而不止的狀況,推演至元后期受理學貞潔觀念以及政府管控的影響,這一特殊的婚姻習俗在中原漢族地區便逐步走向衰微。元雜劇中涉及到收繼婚習俗總共有四本,分別是《相國寺公孫合汗衫》《布袋和尚忍字記》《張孔目智勘魔合羅》《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除《任風子》屬于元中期作品以外其他雜劇均屬于元前期。而這一現象與元雜劇中“叔嫂相收”發展演化的軌跡恰好相符。與此同時,元雜劇中的呼妻為“大嫂”“二嫂”也是受蒙古族“收繼婚”習俗的影響,亦是對“收繼婚”習俗的集中反映。
其二,游牧民族豪放大膽的性格特質對中原漢族人民造成的影響也是重要原因。蒙古族相對自由寬廣的生存環境、逐水草而居、擅射御之術的生存方式,“食唯肉酪”的生活習俗以及直線式的思維模式使他們的性格比長期處于儒家文明習染下的漢人更加開放勇敢。在蒙元時期,隨著蒙漢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漢族人民也深受游牧民族豪放性格特質的影響,基于此,書會才人們塑造了一些大膽聰慧的人物形象,有意突破傳統文學精神,宣揚人性主義的光輝。他們不再如前朝先儒一般反復強調著文學的抒情功用,他們開始用一己之筆以敘事為主的方式講述著個人及時代的故事,使得“高不可攀”的文學下移至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將書寫尋常百姓的喜怒哀樂演變為元代的時代主旋律。與此同時,元人還開始嘗試擺脫封建倫理道德約束,追求人性自由,不再遵循“發乎情,止乎禮義”和“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等扼殺人合理情感的原則,而是高舉人性解放的大旗,秉承著“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珰珰” 的銅豌豆精神,直白地描繪元人的私人生活,大膽地表露內心真實的情緒。《合汗衫》中,陳虎多次隱晦地表達對于兄嫂愛戀欣羨的情誼,“一個好婦人也。”“我陳虎只因看上了李玉娥,將他丈夫攛在黃河里淹死了。那李玉娥要守了三年孝滿,方肯隨順我。我怎么有的這般慢性?我道莫說三年,便三日也等不到。”雜劇作家還借用陳虎之口對叔嫂之間的情欲婉轉地轉述,“難道我耽著這般一個大肚子,你也還想別的勾當哩?”又如,《任風子》任屠的弟弟在任屠面前對于兄嫂李氏直露表白,“哥哥,你若休了嫂嫂,我就收了罷。”“嫂嫂,你如今真個不好過日子,不如跟著我一同回去住罷。”任屠的弟弟敢于對于兄嫂如此直白地表露心意與元代社會“收繼婚”制度的合法性有莫大關系,也與元人以崇尚自由開放的精神密切相關。
參考文獻
[1] 臧懋循.元曲選[M].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
[2] 宋濂等撰.元史·烏古孫良楨傳[M].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6.
[3] 鐘嗣成.錄鬼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 中國書店.元典章[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0.
[5]鐘敬文.中國民俗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云峰.民族文化交融與元雜劇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額燈套格套.游牧社會形態論[M].遼寧:遼寧民族出版社,2013.
[8]云峰.民族文化交融與文學研究論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
[9]馬可波羅.馬可波羅行紀[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6.
[10] 王曉清.元代收繼婚制述評[J].內蒙古社會科學,1989(6).
[11] 康保成.元雜劇呼妻為“大嫂”與兄弟共妻古俗[J].揚州大學學報,1997(6).
[12] 李鈺.元代收繼婚制度評述[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3).
作者簡介:高鑫(1993.2—),女,內蒙古包頭,內蒙古大學,16級碩士研究生,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