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君 代穎 劉斌 蔡深文
摘 要:運用文獻計量統計遵義師范學院2008-2018年發表的學術論文,從發文年限、發文作者、合作機構、文獻來源和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揭示遵義師范學院科研現狀,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 CNKI 遵義師范學院 文獻計量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1-0-01
遵義師范學院提出由單一師范院校向應用型綜合大學轉變、由服務基礎教育為主向全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為主轉變、由注重基礎理論培養向注重應用能力培養轉變、由注重基礎理論研究向注重應用研究轉變,這對我校的科研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科研論文是基礎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其數量和質量是科研產出能力及科研活動活躍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通過對我校近10年學術論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全面了解我校的科研現狀。
一、材料與方法
1.數據源
以中國知網(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數據統計源。限制檢索單位為遵義師范學院。
2.檢索方法
文獻統計分析是利用統計學方法對文獻進行統計分析,以數據來描述和揭示文獻的數量特征和變化規律,在中國知網(CNKI)以遵義師范學院為單位進行檢索,年限是從2008年1月至2018年5月。
3.數據處理
從CNKI數據庫中以遵義師范學院為單位進行檢索,對查找到的期刊進行核對,得到相關文獻6419篇,將其導出保存到Excel進行處理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1.年度發文量分布
2008~2018年間,遵義師范學院學術論文的年度發文量情況見圖1。自2008年至2018年間,發表學術論文共6419篇,其中2012年發表論文最多(867篇),是2008年論文數的2.7倍之多;2018年因為僅統計前5個月,所以發文量最少。2008~2012年間發文量整體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圖1),2013~2017年發文量比較穩定且整體呈小幅下降趨勢,其中2014年最低(649篇),可能是由于2014年教職工花大量時間籌備新校區建設,2015年至2016年學校陸續搬遷至新校區,實驗室建設于2018年逐步完善導致。
2.作者發文量分析
2008~2018年間,統計發文量最多的前20位作者發文量見表1。前20位作者共發文998篇,占總論文量15.55%;前20作者發文量從36~75篇不等,發文量超過70篇的只有1人,發文量超過50篇的有7人;排名前3的分別是羅宿星、伍遠輝、劉衍民,他們的發文量占總論文量的3.27%,羅宿星的發文量是排名第20位劉焱發文量的2倍之多。從表1可看出前20作者學科領域最多的是化學和生物學,說明遵義師范學院學科建設主要以理工科為主。
3.主要合作單位發文量分布
2008~2018年間與遵義師范學院合作發文有703個機構。居前10名的機構分別為西南大學、山東師范大學、貴州大學、遵義醫學院、黔北特色資源應用研究實驗室、貴州省赤水河流域植物資源保護與應用研究特色實驗室、深圳大學、重慶大學、四川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與前10名機構合作發表了3533篇,占所有發表文章(6419篇)的55.04%。
4.主要期刊發文量分布
2008~2018年間,總發文量6419篇文獻共涉及1152種文獻來源。其中有930種文獻來源僅發表了1~5篇文章;有101種發表了5~10篇;有72種發表了10~20篇;有38種發表了21~50篇;有10種發表了51篇以上。前10種期刊一共發表了1716篇文章,占所有發表文章(6419篇)的26.73%。其中發文量最多的期刊是遵義師范學院學報,發表1127篇,占總文量的17.56%。
5.關鍵詞分布
關鍵詞可以體現熱點研究領域。2008~2018年間總發文6419篇文獻共涉及關鍵詞13623個,出現總頻次為23983次,每個關鍵詞平均出現1.76次。出現頻次最高的詞匯是大學生和圖書館,分別出現143次,說明遵義師范學院作為本科院校對大學生學習情況十分重視,把學生學習擺在首位。其次是對策和遵義兩詞,分別是122次和115次,說明遵義師范學院對地方政策研究比較透切。
三、思考與建議
由于遵義師范學院地處西部,底子薄、發展慢,發展相對滯后,科研平臺不高,因此科研成果產出有限。要改變此種狀況,一方面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多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培養青年骨干教師,鼓勵教師多參加學術交流,開拓視野;另一方面要提高科研獎勵,建立公平、有效的獎懲考核機制,對不同學科領域、不同職務職稱、不同學歷學位的教職工下達對應指標任務,獎罰分明,從根本上提高科研成果的質量與數量。同時應加強科研團隊、學術團隊的建設、加強校內外學術交流,努力提升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