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摘 要:朗讀是一門語言藝術,也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失的重要手段。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朗讀無疑成為學習語文的本色方法,成為提高師生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朗讀者》朗讀作用 詩意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1-0-01
“閱讀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但朗讀不是,現在的人們已經少有時間和精力會去停下來認真地將書本上的文字朗讀出來。丁酉開年,一檔央視黃金節目帶領人們由身自心飽覽了一餐文化饕餮,一時間成為全民熱議的焦點話題,也喚醒了每個人心底對文化回歸的召喚。《朗讀者》有人形容它是“城市中的一盞明燈”。即便二十四小時開放,朗讀亭外也常大排長龍,董卿認為,朗讀亭讓人們抒發內心的強烈情感。在這里,無論職業、年齡,任何人都可以挑一段自己鐘情的文字,在這個小小的靜謐空間內深情誦讀,“希望能讓普通人也慢慢地開始接受有這樣一種傳遞情感的手段”。
第一季的問世,激發了多少人回歸書本的欲望,第二季卷土重來,文化底蘊更增,涉及書本更深,面向群體更廣。”不少觀眾承認,因為受《朗讀者》的影響,接受朗讀并開始朗讀。這樣的熱度,除卻節目之初帶給人們耳目一新的視聽沖擊,我想,更多的應該是在時間的沉淀下,帶給人們靈魂的震撼和心靈的撫慰。
在眾多學者、專家看來,《朗讀者》的成功面世,讓“閱讀”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檔節目喚醒了大眾內心的朗讀熱望,也激活了普通老百姓通過讀書提高修養的文化訴求。“朗讀”成為一道靚麗的全民風景。本檔節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節目傳遞的責任感和溫情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價值,事實上,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陳付亮的研究認為,朗讀教學首先得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多角度的對話,產生情感共鳴,擁有文中抒情主體的情感體驗或理解的前提,用合適的停頓、語氣、語調朗讀出來。
“心中暗含千言萬語,不如放聲四海。”朗讀,應成為屬于每一個普通人打破孤獨、體味人生的表達與分享。基于此,我們由時下最能引起共鳴,喚醒無數人心底感動的《朗讀者》為切入點,以讓語文教學回歸本真為宗旨,探究班級朗讀者節目,觸動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更多的體現和崇尚人性,讓學生體會語言藝術的韻律美、節奏美,在反復朗讀中感受自然美,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陶冶美的情操。我們常說,語文是什么?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統稱?但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永遠無法脫離生活應用于情感歸屬,朗讀無疑成了學習語文的本色方法。漢語的音樂性強,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高中語文教學應該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高中語文教材中詩文詞賦的增加,培養語感的朗讀能力就至關重要了。朗讀教學最突出的一點,是通過讀來讀出作品所傳達的情,所闡述的理。因為誦讀作品本身內容的博大精深,表現風格的多姿多彩,表現手法的精妙絕倫,吟誦品味之中,學生自然會被作者所抒發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觸動,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語文的強烈興趣,體會到語文學習原來是如此的奇妙而精彩。這次班級朗讀者節目我們做了七期,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自主選擇朗讀作品,一篇課內,一篇課外,形式自由。學生無不為誦讀所營造的意境、傳達的情感哲理所震撼,無不為那課堂上自己有創造性誦讀表演而喜悅。通過讀,學生發現原來語文課竟可以如此迷人、如此美妙,由此產生高漲的熱情與濃厚的興趣,引發迫切學習的強烈愿望,激發學生更旺盛的求知欲,在課堂上進行探究學習,從而使語文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讀將文字、聲音、形象、審美融合在一起,讓語文學習生動活潑起來,復活了語文本身的精神血肉。將文字轉化為飽含情感的聲音,讓學生得到心靈的震撼和精神的凈化,感受到誦讀獨特魅力,還可以使學生對文章語言有更深入的理解,對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刻,對文學的審美鑒賞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作為教師,只有了解誦讀的真正內涵,才能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誦讀素養,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并把其化為自己的精神素養,朗讀無疑成為提高師生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
在班級朗讀者第一期中,我們借鑒央視《朗讀者》第一期“初見”為主題,引用了董卿的導入語:古往今來,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寫著各種各樣的遇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撩動心弦的遇見;“這位妹妹,我曾經見過。”這是寶玉和黛玉之間,初初見面時歡喜的遇見;“幸會,今晚你好嗎?”這是《羅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見;“遇到你之前,我沒有想過結婚,遇到你之后,我結婚沒有想過和別的人。”這是錢鐘書和楊絳之間,決定一生的遇見。 所以說,遇見仿佛是一種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開始。也希望從今天開始,《朗讀者》和大家的遇見,能夠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更多的美好。這一段開場白就讓我看到了學生眼里的感動與欣喜。在和學生一起欣賞了老舍《宗月大師》、鮑勃迪倫的《答案在風中飄揚》,我自己獻給學生一首《致橡樹》,學生已深深沉浸在美的愉悅中,欲罷不能。
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們迎來了學生以小組合作的第二期朗讀者“等待”,學生誦讀的《菩薩蠻》、《青玉案》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聽享受,隨著《忘不了》《山河》《念》《青春》幾期主題的深情演繹,讓我看到學生對學習語文極大的興趣,讓我領教學生無限的潛力,讓我觸摸到學生內心的涌動,讓我們師生真正為語文的美妙而動容。
讓語文回歸本真,讓學生在真正的語文學習中受益匪淺,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進行朗讀教學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我們應該優化朗讀教學,提升師生的語文素養,只有這樣,學生才可能獲得最佳發展。
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關注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的就是我們的《朗讀者》。認真朗讀,動情誦讀,情隨聲出,讀出語文的美好,感受詩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