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琪
摘 要:社會服務功能是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近年來,高校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地區社會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基層黨建作為高校和社區共同面臨的問題,讓黨組織在高校和社區中充分發揮作用,整合高校黨建資源參與到社區建設中去,讓其融入到社區建設的功能之中,形成有序、和諧的基層黨組織建設共同體。本文運用協作治理理論歸納總結高校和社區在基層黨建上的合作機制。
關鍵詞:協作治理 高校黨建 社會服務 社區黨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1-0-02
高校基層黨組織在人員構成上由大學生和教師以及部分高校行政人員共同組成;在組織結構支部建設融入學科和專業背景。在此意義上,高校黨建有著較強的創新活力和人才儲備,黨建工作基礎扎實,隊伍穩定。
同時,社區黨建有著行政化手段推動的特點,廣大基層黨員的積極性并未充分調動起來,容易形成黨組織內外資源閑置的局面。充分調動高校資源,強調“走出去”的服務意識,深入社區開展調查研究,學習把脈基層治理,發揮專業學科優勢。聯合社區黨建,服務于社會公共服務的共同目標,讓高校黨建和社區黨建有效結合,為社區建設提供支撐。一方面增強高校的主動意識,責任意識和爭先意識;一方面,找到結合點和落腳點,參與社區協作治理,充分調動資源,讓黨建工作和社區公共事務管理的功能進行整合。
一、協作治理
協作治理是指不同目標和組織之間通過信息、資源、技術等的共享從而實現共同結果。組織和部門在實現承擔的目標時需要通過外界的支持和配合都屬于協作范圍。兩個或多個組織無法通過各自的單獨行動取得預期的結果,通過信息、資源等的共享開展有目的的活動,從而實現預期目標。劉小泉認為協作治理能夠促使不同部門組成合作矩陣,以平等協商的方式,促使不同部門之間的利益相關者形成合作伙伴關系。在協作治理的框架之內,雙方參與者能夠進行有原則的交流,建立充分信任,建立領導團隊解決管理沖突,制定合理規劃,最終實現公共價值。
二、高校在社區黨組織建設中的角色與參與機制
社區黨建目前面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黨員多由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組成,黨組織關系由外轉入,黨員具有人數多,管理分散的特點。二是黨組織活動開展較為困難。開展時間、地點很難統一,活動形式較為單一,參加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三是黨員檔案管理具有一定難度,社區人口變動較大,戶籍遷進遷出頻繁,在口袋黨員,黨員轉入與轉出工作上具有較大難度。四是社區基層工作人員數量較少,對于黨建活動的開展力不從心,很難既有深度又有廣度。五是社區困難群眾問題不盡相同,需根據實際問題,制定幫困方案發揮黨員先進性。綜上所述,社區作為基層黨組織在與社區建設相結合的過程中還有一定的隔離性。因此本文研究“高校、社區四強四同”基層黨組織聯動共建就是要打破這個框框,在社區黨建和高校黨建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使之貫通為一體,通過高校黨組織的力量將組織內外的資源進行充分調動,服務于提供社區優質公共服務,發揮高校社會服務功能的共同目標。
打造“微服務”平臺,線上線下相結合。線上以微信、微博為主要載體進行宣傳發動,線下以教師黨員為主要力量為社區提供培訓服務類項目。有效解決社區管理人員自愿力量不足問題,提升師生技能,服務意識。開展社區黨建調研,學習基層黨支部管理模式。針對社區管理需求,提供前期引導、中期輔導、后期指導的特色化服務。
1.強化聯系,強化組織同建設
加強橫向聯系,統籌整合學院內優勢資源,將黨組織建設覆蓋到各領域,將服務觸角延伸到各個角落。定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學理論、學技能、學知識,而且還根據各方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讓黨員、學生和群眾真正有收獲、有進步、得實惠。制定“英語角”,“電商時代”孵化計劃,根據不同層次人員需求定制英語教學,開展跨境電商知識講座和電商防騙宣傳。實現“一對一”社區聯系指導,有效提升組織建設。
2.強化交流,促進人才同成長
設置培訓菜單,強化素質提升。針對社區現實需求,分類設計成人英語口語教學,小學初中學科輔導,考級類英語培訓,淘寶開店實戰,速賣通業務培訓,網絡防騙知識宣講等三大類菜單培訓課程。在有效提升黨組織,黨員干部自身專業技能的同時,發揮業務能力,提供專業服務。
3.強化創新,促進資源同分享
整合群團資源,實現資源落地。開展基層黨建調研活動,調研緊貼基層實際,具有針對性,圍繞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綜合基層治理難點及熱點問題展開調研。同時,有效整合各類社團資源,實現“社團黨員共建”的服務格局,使學生社團“走出去”,落地社區,服務群眾,實現黨建工作目標,機制和行動的一致性。發揮社團力量,聯系群眾。整合幫扶資源,實現項目認領。創新黨建服務方式,實行黨建服務項目認領。
4.強化專業,促進發展同進步
把高校專業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建立與社區創業群體的溝通互動機制,實現互惠共贏。開設微博,郵箱咨詢,服務熱線等平臺,統籌整高校行政資源,教學資源,社團資源等打造“微服務”平臺,提供專業,師資,人員等力量,提供優化解決方案。有效提升學院黨組織形象,改善社區軟環境
三、高校參與社區基層黨組織協作治理的啟示
1.高校的協同參與,可以提升社區黨建工作效率
黨建工作無法依靠服務外包來解決。社區作為基層治理單位其黨建服務具有網絡化特性,即通過聯系協調不同政府部門在社區進行整合,為居民、公共部門雙向提供整體服務。通過整體性解決方案的提出,通過黨員師生共參與、活動方案菜單化、精神報告共學習、思政講堂進社區的形式,多元參與使資源最大限度的得以調動,將高校中的社團、志愿者組織、黨員服務隊這些原本在社區建設之外的力量,通過協作治理機制整合到一起,共同承擔社區公共服務,提升黨建工作效率。
2.高校參與治理有助于提升社區黨建認同度,緩解矛盾,有助于改善社區公共管理形象,有助于提升黨建內容的科學性與民主性
從協作治理的視域而言,高校參與到社區黨建中有助于彌補社區治理的不足,是對其功能的補充和延伸。黨組織建設作為高校和社區各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具有帶領和啟示作用。以黨建帶領社區建設,推進高校學風、公益等各方面的深化。讓高校的青春力量走進社區,方法創新,內容創新,使黨員活動多樣化,走進社區、融入其中,同時也能和社區建設有機結合,讓群眾聽到黨組織的聲音,讓黨組織真正起到扶弱幫困的作用。其次,高校黨組織擁有多個學科組成的網絡平臺,為社區共建能夠提供堅實的科學與民主基礎。社區黨組織在日常發展中因其人員組織特性,容易成為一個空架子,和社區日常事務管理脫節,其功能僅局限于完成上級組織交代的任務。通過高校黨建的科學性,充實社區黨建內容,提升活動品質,解決人員組織空轉等問題。通過大學生力量的加入,對黨員檔案數據進行規整,加強社區黨建的支撐度及社區黨員對公共事務的了解度與參與度。
3.高校協同治理有助于促進社會公益發展
高校走出去,發揮社會服務功能,同時基層黨組織吸納社會力量一起參與公益事業,有利于通過黨組織的力量引導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高校基層黨建具有創新性,師生黨員組織活動參與積極性高的特點。通過黨建帶團建以及公益事業的發展。以學生為本,通過大學生的能動作用,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規范化、制度化的公益聯動機制來達到高效基層黨組織的建設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小泉,朱德米.協作治理:復雜公共問題治理新模式[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6 (4):46-54
[2]顧麗梅.協作治理視角下的中美NGO比較研究[J].浙江學刊2016 (1).
[3]Ansell C, Gash A.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08,18(4): 543-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