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域旅游和小城鎮建設的雙重背景下,荔波縣在產業支撐、城鄉統籌、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文明素質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生動反映了全域旅游與小城鎮建設之間的耦合機理,荔波實踐對旅游資源豐富地區發展全域旅游,整合小城鎮建設及整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全域旅游 小城鎮 耦合
Study on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of Libo global tourism and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Chen Hai Lan
(Party School of Libo county Party committee, Libo, Guizhou 558400)
Abstract: under the dual background of whole territory tourism and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Libo count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industry support, 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ion, public service, system mechanism, civilization quality and so on, which vividly reflects the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 whole region touris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and the practice of Libo has developed the full area of tourism resources. Domain touris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ntegration of small tow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Keywords: global tourism; small towns; coupling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1-00-02
一、問題的提出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旅游和小城鎮建設同時起步。經過三十多年發展,二者關系越來越密切,學術界使用定性或定量研究方法,對其進行過多角度闡釋。劉宏芳,明慶忠(2016),研究梳理出旅游與小城鎮建設的雙驅、共軛、耦合、吸附、牽引以及促進六大動力機制。張英,陳俊合,熊焰(2013)以黔東南州為例,分析出該地區旅游業與城鎮化建設具有耦合關系,認為其耦合度處于中等水平。史靈歌,彭永娟(2014)認為鄭州市旅游業發展與城鎮化之間存在較強的正相關關系,且這種相關性主要體現的經濟方面。王兆峰,余含(2012)分析了旅游產業與小城鎮建設的耦合機理,認為張家界旅游發展與小城鎮建設的耦合關系存在短期不協調,但總體不斷提升的結論。
旅游與城鎮化關系研究呈現出以下兩個特點:一是研究方法上以實證分析為主,且定量分析較突出。二是研究結果一致認為旅游與城鎮化有一定的相關性,有的專家學者試圖對這種相關性進行闡釋,并對相關程度進行測算,有的認為在某些方面存在負相關,要注意協調發展。
這些成果為我考察全域旅游與小城鎮建設耦合發展問題提供了思路。第一,城市化、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小城鎮建設等關鍵詞在內涵上有細微區別。本研究借鑒費孝通先生的小城鎮建設思想,小城鎮特指連接城市,面向農村的建制鎮(鄉)建設。第二,目前的定量研究存在一定弊端。研究者們一般是比較城鎮化水平和旅游水平數據,用總體一路上升來說明兩者正相關,且衡量城鎮化水平的指標與旅游總收入等指標之間,沒有明確連接點,這并不能充分說明二者耦合關系,也許他們是各自向前發展的。第三,新時代對旅游與城鎮化關系探索提出了新要求。近兩年提出的全域旅游戰略是對過去三十多年景點旅游的一次革命,其內涵和發展路徑有極大改變。同樣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明確農業農村現代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要求。第四,學術界通過各種方法證明旅游與城鎮化之間具有相關性,我贊同總體結論。但問題的關鍵是厘清他們之間是通過什么方式聯系,如何相互作用的,即耦合機理。
荔波縣國土總面積2431.8平方公里,轄1個辦事處5鎮2鄉,94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總人口18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92.7%,主要有布依族、水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這是一個美麗與貧困并存的西南部少數民族聚居縣城。這里生態良好,氣候宜人,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地和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兩張世界級名片。但是,荔波縣仍然是國家級貧困縣,是全省“三山”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2015年3月,荔波縣在全國率先提出全域旅游發展戰略,2016年2月,荔波縣被確定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全域旅游在荔波落地生根,取得一系列重要發展成果,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歷史新時期。因此,以荔波縣為考察對象,研究全域旅游與小城鎮建設耦合發展問題,有牢靠的實踐基礎、迫切的現實需要及重大的理論意義。
二、荔波縣全域旅游與小城鎮建設的耦合機理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2015年3月,中共荔波縣委書記尹德俊的《荔波全域旅游發展戰略》一文發表,并獲國家版權局登記認證,荔波縣在全國率先提出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兩年多來,荔波縣以全域旅游為引領,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實踐,兩者在發展理念、發展目標、考核指標、實現途徑等方面高度耦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旅游全產業融合與小城鎮產業支撐良性互動
自荔波縣提出旅游全產業融合發展思路以來,各鄉鎮結合自身實際,積極謀劃產業發展路徑。甲良鎮作為“全省100個示范小城鎮”,大力挖掘培育陽風大米、梅桃毛尖、甲良辣椒等傳統種植產業,積極引進精品提子、藍莓等精品水果種植,發展肉兔、梅花鹿、竹鼠等特種養殖基地80余個,初步形成系列觀光休閑體驗農業園,同時扶持錦園農家、三岔河農家樂、茶園農家樂、六井驛站等一批鄉村農家樂和鄉村旅館,走農旅結合道路。黎明關水族鄉依托境內世界自然遺產地核心區的萬畝梅園,每年舉辦“梅花節”活動,以擴大知名度,吸引客商,發展康體養身旅游和青梅干、青梅酒加工業。佳榮鎮歷代有養牛習慣,特殊的放養模式,加上良好的生態植被,佳榮牛肉質鮮美,口碑好,逐步形成“佳榮牛肉”的特色品牌,用美食吸引和招待八方來客。這樣一來,旅游培育產業發展,產業支撐旅游發展,旅游全產業融合發展與小城鎮建設中的產業支撐形成良性互動。
2.旅游全空間拓展與城鄉統籌發展目標一致
旅游全空間拓展是全域旅游的鮮明特點,與城鄉統籌發展目標一致。從這個角度來看,荔波縣做了以下探索:一是在原有行政區劃改革的基礎上制定并實施“七星抱玉”計劃,并下發《荔波縣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各鄉鎮以全域旅游為統領,全力按“六個一”,即打造一個特色民族小區,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寨,打造一個3A旅游景區,建成一個民族特色廣場,每年舉辦一次民族節慶活動,發展一個特色產業,來制定小城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要求充分挖掘本地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建筑特色、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以發展農村經濟、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生活品質、傳承生態文化、民族文化,形成特色鮮明、設施完善、產業發展、綠色生態、環境優美、美麗宜居的特色小城鎮及美麗鄉村,探索小城鎮及美麗鄉村建設健康發展之路。二是充分利用各鄉村的自然及人文特色,以樟江、淇江流域為重點,大力實施“星宿計劃”,全面推進全縣100個特色民宿旅游村寨打造,建設富有情懷的體驗式民宿和音樂家、藝術家村落。旅游目的地向鎮村延伸,擴展了旅游空間,也推動鎮村風貌美化,帶動鎮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鎮村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
3.旅游全過程服務與與小城鎮公共服務建設相得益彰
一是公共交通。荔波縣深入推進實施全域旅游交通三年行動計劃,推動擴建機場,貴南高鐵過境,多條高速聯通,縣道貫通,公路村村通,以實現景區之間半小時內到達,縣城至各景區實現半小時內到達,所有鄉鎮實現半小時內上高速。同時,旅游觀光公路興建并投入使用,行車道、自行車道、中央綠化帶和人行道各行其道,途中設服務區、景觀臺、單車驛站等,集交通通行、觀光旅游、休閑娛樂于一體,是荔波實施全域旅游,實現“快旅漫游”的有力渠道之一,充分滿足多類游賞體驗和改善沿線群眾出行條件。二是衛生院、市民廣場、垃圾處理、水電網絡等工程。為滿足村鎮旅游發展需要,小城鎮醫療衛生、水電網絡等也緊跟推進。以甲良鎮為例,截止2016年,該鎮完成雨污分流管道鋪設23公里,路燈安裝286盞,大大小小市民廣場7座;配備3臺垃圾清運車、1臺灑水車,垃圾收運箱24個,并將垃圾收運箱設置到集鎮及各村(社區)人口密集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污水處理廠1座,正在建設垃圾轉運站2座,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1座;甲良鎮已經建成甲良鎮供水廠1300噸/天1座,鎮區自來水系統實現全覆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4.旅游全民參與與小城鎮文明素質發展同步向前
2016年,荔波縣接待游客1108萬人次,同比增長43.23%,實現旅游總收入110.96億元,同比增長64.46%。在全域旅游推動下,旅游業由生態觀光游向體驗休閑、旅居度假等方式轉變,形成了旅游全民參與的發展態勢。一是生產方式的變化,帶動文明素質提升。為打造“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人人都為游客服務”的大環境,荔波縣委、縣政府以全域旅游發展戰略為引領,制定了《荔波縣全域旅游人才三年培訓計劃實施方案》,開展全域旅游人才培養培訓,激發全民參與旅游建設與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隨著鄉村旅游發展,很多農民在家辦起農家樂或農業采摘體驗園等,就地就業,新的生產方式也推動文明素質的提高。二是審美方式的變化,帶動文明素質的提升。廁所是民生小問題,卻是文明大進步。荔波縣以發展全域旅游為契機,推行廁所革命,不僅是在景區,在城區、鄉村也一并推行,鼓勵將廁所設計與當地自然景觀、民族文化相結合,打造星級廁所。在當地,廁所悄然成為新的景點,吸引不少人前去體驗,甚至與之留影。
5.旅游新型小鎮與特色小城鎮建設互相帶動
特色小鎮建設引領帶動小城鎮建設,旅游新型小鎮建設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荔波縣將全域旅游、脫貧攻堅和小城鎮建設有機結合,探索發展旅游新型小鎮。為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問題,荔波縣在位于大小七孔景區和樟江景觀帶的交匯處,規劃土地約232畝,總投資4.2億元,新建“夢柳布依風情小鎮”。該小鎮共安置扶貧對象99戶354人,新建民族特色住房205棟、幼兒園1所、寨門2個、演藝廣場1個、民族廣場2個、休閑觀景亭1個、農貿市場1個及其他附屬配套設施,總建筑面積約127514平方米。小鎮采取村級小區自治化管理模式,分別設置小區管委會、旅游發展管委會、旅游產業接待中心、社區服務管理中心、醫療教育安保服務點、旅游產品展示一條街、餐飲住宿園區、風情酒吧休閑小棧等服務機構和功能,是一個集“吃、住、行 、游、購、娛”于一體的綜合特色小鎮。
三、結論及余論
相對于景點旅游,全域旅游與小城鎮建設在產業支撐、城鄉統籌、公共服務、文明素質等方面關系更加直接、密切。因此,這是一種不同于20世紀90年代鄉鎮企業帶動小城鎮建設的模式。在旅游資源豐富地區,發展全域旅游,走城旅結合的道路,對統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借鑒意義。
雖然本文梳理了全域旅游與小城鎮建設耦合發展機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前輩們努力證明旅游與城鎮化之間有關系,我梳理出是什么關系,這還不夠,還不知道這些關系有沒有問題,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如何解決;在全域旅游發展趨向成熟后,游客數量猛增和素質不一,社會方方面面碰撞發展,小城鎮建設可能面臨旅游社會治理、旅游文化、旅游接待心理深刻影響本地區的社會發展等,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注釋:
此概念來源于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的《全域旅游 大有可為》,此文發表于2016年1月29日。
“七星抱玉”計劃指以全域旅游為引領,統籌推動荔波縣內的朝陽鎮、小七孔鎮、茂蘭鎮、佳榮鎮、甲良鎮、黎明關水族鄉、瑤山瑤族鄉七個鄉鎮與玉屏街道辦事處共同發展的計劃。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2]陳霞.費孝通小城鎮建設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
[3]李圣軍.小城鎮:戰略定位與產業支撐[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6(09).
[4]李金早.全域旅游 大有可為[EB/OL].http://www.cnta.gov.cn/ztwz/
zghy/hydt/201602/t20160208_760166.shtml.2017-11-5.
[5]趙昆利,馬俊.關于貴州鎮遠小城鎮建設與發展的思考[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6(11).
[6]劉宏芳,明慶忠.旅游與城鎮建設融合的動力機制研究[J].旅游研究.2016(08).
作者簡介:陳海蘭(1988-),女,湖北鄂州人,中共荔波縣委黨校,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