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曼佳
摘 要:文章通過對紅塔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存在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進一步挖掘潛力,以實例說明只要抓住時機,嚴格執行國家政策,借鑒外地有效經驗,結合當地實際,采取一系列對策措施,以促進紅塔區農業產業化更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紅塔區 農業產業化 發展 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1-00-01
一、紅塔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紅塔區農業產業化經營自20世紀90年代初興起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從局部探索轉入全面推進,形成了規模擴大、領域延伸的新格局。一是發展農業龍頭企業。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提升全區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二是發展產品加工制造產業。區委、區政府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加快結構調整、技術改造、資源重組、資本聚集、品牌創建,努力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制造產業。三是發展農業莊園經濟。2013年以來,紅塔區根據云南省第九次黨代會和省委九屆四次全會精神,圍繞“農業穩區”戰略,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本著“政府主導、多元參與,以農為本、突出特色,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嚴格標準、動態管理”的原則,按照“有主體、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六有”建設標準,在深入調查研究,綜合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了鳳凰生態莊園、新興藍莓莊園、玉溪紅莓莊園、玉溪密羅莊園4個現代農業莊園建設項目,集中優勢、突出重點,加強指導,做好項目規劃及項目申報,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積極推進現代農業莊園建設。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產業發展的環境容量不足,規模效益難于顯現。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工業與農業爭地的現象日益突出,用于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土地越來越少。我區資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質性缺水比較突出,制約著農業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由于受土地、環境、水資源容量嚴重不足的影響,規模效益難于顯現。
二是農業設施用地落實難,產業發展難于突破。由于受國家現行的土地政策以及我區土地利用性質、規劃等因素的影響,農業龍頭企業、農業莊園建設所需的設施農用地及必要的建設用地難于落實,目前無法辦理相關用地手續,嚴重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
三是農業產業化發展融資困難,發展后勁不足。由于受財政體制改革的影響,區級財政困難,農業產業發展投入扶持資金有限,多元化投入機制尚未形成。
四是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農產品交易平臺尚不完善。農業產業小、散、弱問題突出,優而不特、特而不優,品牌效益不突出,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農產品交易信息平臺不完善,農產品產銷信息傳遞不暢,農戶無法及時獲取農產品的產銷信息,制約著農業產業與市場的有效對接。
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及措施
1.提高思想認識,理清農業產業發展思路
進一步提高認識,勇于面對挑戰,搶抓機遇,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勢,樹立跳出農業抓農業的發展理念,重新定位紅塔區農業產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發展的要求,理清農業產業發展思路,以發展農業總部經濟為核心,以發展農業莊園經濟為載體,以強化政策、科技、裝備、基礎設施等為支撐,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2.立足農業區情,確立農業產業發展目標
充分發揮紅塔區的土壤、氣候、區位優勢,在確保糧食年產6.5萬噸、每年種植烤煙5萬畝的基礎上,調整結構、優化布局,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把藍莓、草莓、蔬菜、花卉、中藥材、葡萄、畜禽養殖等五大產業作為農業產業的發展重點。
3.加強扶持引導,推動重點農業產業發展
一是積極爭取符合紅塔區農業產業發展實際的各級各類農業項目,對種植、養殖業基地建設、新品種及新技術引進、人才培訓、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品牌培育等環節進行扶持。二是努力拓寬農業企業的創業資金來源。引導和鼓勵各級農業發展基金、農業基本建設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扶貧資金適度向農業產業傾斜。三是積極協調金融部門的支持。通過財政貼息、信貸擔保等模式,積極爭取各大銀行對農業產業發展的貸款支持。
4.完善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產業發展條件
在管理好、維護好、使用好紅塔區現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充分發揮其在促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中重要作用的基礎上,重點抓好農村人畜飲水安全、河道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及新建小壩塘、抽水站、水保工程、小水窖等10類水利工程;有效整合財政、國土、煙草、農業等部門的項目和資金,推進中低產田地改造;全面推廣應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積極爭取和落實中央購機補貼優惠政策,加快農機新機具的推廣應用,不斷拓展農機作業領域,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努力改善農業產業發展條件。
5.創新發展模式,拓展農業產業發展空間
一是本著“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在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著力完善土地流轉市場;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工作,盤活有限的土地資源,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產業的經營規模。二是整合有限的耕地資源,充分發揮本土市場、資本、信息等資源優勢,創新農業產業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按照“總部在內,生產、加工、銷售在外”的發展思路,鼓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將集團、行政、研發、營銷總部設在區內,將原料生產基地、產品加工、銷售市場放到外地,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通過資本、產業、產品外移等形式,實現生產要素的科學合理配置,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6.結合生態建設,提升農業產業發展檔次
結合“生態立區”戰略,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走精品路、打特色牌,培植形成以特取勝、以精勝多、以優爭強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努力提升農業產業的質量和效益。一是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二是重點推進備案基地建設。三是加大農產品品牌培育力度。四是加快現代農業莊園建設。五是加快設施農業提檔升級。六是探索露地高效蔬菜栽培模式。七是發展立體生態種養循環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