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雪靜 羅濤
摘 要:現如今,科學的進步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同時也讓人類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眾所周知,生態文明與科技發展之間的矛盾始終存在,科技能為人類解決資源、能源的供求問題,但如果生態環境因此而破壞,那就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持續的。因此,這就需要科技與自然建立起一種和諧方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本文著重從辯證的角度來分析科技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闡明兩者的關系。
關鍵詞:辨證 科技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X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1-0-01
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之所以在生產力的范疇中要納入科學技術,是因為馬克思認為在一定層面上科學技術就等同于一般社會生產力。而隨著經濟的發展,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的論斷,此觀點不但總結了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而且還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而社會的進步卻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眼下,如何促進科學技術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相處,維持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成了當務之急。
二、科學技術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在人類改造和征服自然的過程中,科學技術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茖W技術的進步提高了人類物質生活水平與社會生產力,實現了人類社會的空前繁榮。只有不斷堅持科技進步與創新,廣泛的應用生態化科技,增加資源循環使用次數,才能避免環境污染。
科技發展保護和改造了自然界??萍及l展實現了能源與資源的節約并提高了使用價值,以達到經濟效益最大化。人類通過選擇先進的科技工具,開發自然界各種資源,實現了從非資源到資源的轉變,減少了資源浪費。隨著新技術,新工藝的產生,不僅降低了資源使用成本,提高了資源的利用價值,而且使產品質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證。再者,能源的開發需要科技的發展,從以前的水力、畜力到現在的煤、石油、天然氣以及可再生資源的出現,通過科技發展與創新,人類社會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叢林的破壞,水源的污染,臭氧層空洞的產生,全球氣候異常等嚴重問題最后都需要科學技術的發展來處理??傊鷳B文明的建設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我們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技成果,科學、高效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科技進步的同時改變了自然環境的原始面貌,破壞了生態環境的發展平衡,根據對立統一規律的辯證觀點,良好的自然環境能夠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質量,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然而,也只有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應用到優秀的科技成果,才能真正地實現對自然的保護。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依存。
三、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一方面,科技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福利與便捷,但另一方面卻是以犧牲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為代價。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一刃向著生態環境,一刃向著人類社會,而人類與自然又是相互作用的矛盾統一體[2]。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終究還是會反應到人類社會生活中。
科技的危險程度與其強大程度成正比,科技發展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正隨著人類認識的提高而逐漸顯現出來。在科技發達的今天,資源的過度開發,造成自然界在億萬年進化中所保持的生態平衡被破壞,自然災害頻頻發生??萍及l展使得農業技術不斷提高,農藥和化肥的出現,讓人類糧食成倍增長,各種有害昆蟲得到有效控制,推動了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但是,在享用著高科技給我們帶來福利的同時我們發現,空氣不再清新,食物不再放心。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煤的燃燒,讓空氣中的CO2與SO2等有害氣體含量猛增。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石油成為了內燃機的主要燃料,而石油的開采加大了對海洋和土壤等的污染。如今,科技把我們帶進了信息化時代,但這把利刃帶來了自然資源消耗殆盡,生態環境加劇惡化,人類的生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的壓力和挑戰??茖W技術帶動著人類文明不斷地向前發展,但是卻導致了各種資源枯竭、珍貴物種滅絕, 資源頻頻告急。
四、現代科技發展背景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
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全局出發,201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大提出“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環境問題需要把生態環境跟人類的生存相結合,利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可持續的發展。通過發展去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平衡。
第一,推進科技創新??萍钾灤┯谌祟惿媾c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3]。因此,建設生態文明,不僅要依靠科技,還要大力創新,使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第二,堅持以人為本。把人類的生存放在首位,促進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友好、可持續發展。把握好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之間的關系,不僅惠及當下,更造福于子孫后代。
第三,建立生態工業?!吧鷳B工業是依據生態經濟學原理,以節約資源、清潔生產和廢棄物多層次循環利用等為特征,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依托,運用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和系統工程的方法經營和管理的一種工業發展模式”[4]。以低消耗、低(或無)污染、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為目標,開發可更新的永續資源。同時抓傳統工業的提升和生態工業的建設。
第四,優化產業結構。使用最少的資源和能源,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一方面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色產業改造升級。另一方面要優化能源結構,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費,更多的采用風力、水力發電,生物能源等。大力發展生態科技,將生態學原則滲透到科技發展的目標、方法和性質之中,以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為最高準則,以不斷解決人類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為宗旨,追求生態經濟綜合效益,最終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5]。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274—276頁.
[2]高中華.生態危機的技術內涵:對技術負面效應的評析[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5):38-40+52.
[3]《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頁.
[4]孔凡斌.生態經濟區建設理論與生態產業體系構建分析——以江西省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09(7):101-104.
[5]杜宇.建立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科技[J].北方經濟,2009(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