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雨豐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1-0-01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牧區面貌煥然一新,房屋錯落有致,道路蜿蜒平整,處處高墻大院,青磚藍瓦,人人喜氣洋洋,精神抖擻。我們走了幾個旗縣的嘎查村,心情激蕩,倍受鼓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畫景仿佛正被這處處開動的浩大工程如畫筆般一筆一筆地描成現實。走進鄉村田野,農舍氈包,呈現出一派建設美景。村落的房屋修葺一新,街巷的道路鋪建一新,衛生室、小超市、自來水、街燈路燈、廣播電視應有盡有,家家戶戶紅墻綠樹,炊煙裊裊,讓人心情舒暢,流連忘返。“鄉村振興”為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指引了方向,明確了內容,為農牧民生活便利、生產增收搭建了平臺,暢通了渠道,確實是為民利民的大好事、大實事。
但是,調研也遇到一些問題:如農村牧區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文化建設滯后所產生的問題和矛盾逐漸凸顯,某些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未能及時跟進,優秀民間文化和鄉村傳統文化遺產未能得到較好的傳承保護,先進文化、優秀文化在農村的“根底”有待加強,尤其是“鄉愁鄉韻”正如水中映月鏡中花般,漸漸難覓其蹤。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型城鎮化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對于地處關外塞北的烏蘭察布來說,有山有草有氈包土房,固然可以體驗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但是,面對小康社會的要求,差距確實不小。而當我們正視差距,積極推動村容村貌建設深入進行時。突然發現,村落日益繁華,處處是現代化的磚瓦住房、設施一流的農田采摘園和風景秀麗的旅游景點…日子好像過得美美的,但隱約總覺得缺少了些什么。仔細品味,傳統的東西越來越少,有文化傳承的物件漸漸荒棄,直至消失。該從何處寄鄉愁、覓鄉情、聽鄉音?已成難事。這些問題的凸顯,日漸成為“鄉村振興”推進過程中亟需共同面對的現實挑戰。
近年來,全市在推進城鎮化和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建設如火如荼。大拆大建中,大批整齊劃一,現代感十足的街巷住宅在塵土飛揚中拔地而起。但是,基建項目千村一面,“鄉愁鄉韻”卻難以保存。這種發展模式,一方面帶動了貧困人口的脫貧和安居,但也加速了傳統文化村落的消失。許多有價值的歷史城鎮特別是傳統文化村落,在這個過程中被大規模地拆遷,在過去的十數年中已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鄉村文化遺產加劇消失,進而導致我們的傳統文化無處落腳,“美麗鄉愁”也就無處可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在第五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會上談到,中國古村落數量從2000年360萬個減少到2010年的270萬個,10年內消失了90萬個,相當于每天消失300個。許多地區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指導,缺少必要的法律措施,加上人們急功近利的心態,保護傳統文化村落難以得到全方位的支持與落實。針對這種嚴峻的現實,我市在鄉村建設過程中給予了“鄉村文化”應有的重視,在逐漸摸索和不斷創新中,更加注重傳統文化的保留和傳承,更加注重現代文化設施的建設和覆蓋,積累了一些有益經驗,取得了實效。
以烏蘭察布市豐鎮市隆盛莊為例。隆盛莊是2012年確定的我國首批傳統村落之一,自清乾隆年間建莊,到清末民國初年達到最輝煌。這個時段,整個隆盛莊經濟繁榮,商賈云集。幽靜整齊的四合院,中西合璧的商鋪,碉樓堅固,雕梁畫棟、飛檐黛瓦,完美體現了晉商文化、草原文化的創意精髓和商貿文化的集匯交融,極具文化價值。但隨著時間推移,隆盛莊輝煌不再。特別是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缺乏工業企業支撐,加之208國道的改道,傳統區位和交通優勢缺失,商業經濟下滑,隆盛莊經濟發展頓時落后,大多數村民迫于生計,遠赴外地打工謀生,村鎮漸漸衰敗,一度火紅熱鬧的阡陌小道和亭臺大院漸漸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鄉愁似乎離大家越來越遠。年輕人都說;“要不是有老人,春節都不想回來。”對曾經輝煌的隆盛莊,大多數村民的印象是,“破破爛爛的,完全提不起興趣。”
鑒于此,從2017年5月開始,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隆盛莊開始進行了整體風貌打造規劃,將過去的殘垣斷壁徹底進行了整修,某些重點區域進行了復古設計,對街道路面進行了綠化、亮化、硬化,新建了文化廣場、大戲臺,傳統歷史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關注。此外,當地對全鎮范圍內傳統村落、古建筑等進行排查建檔,除去已經發現的國家級文物明長城、自治區級文物南廟、清真寺外,統計出縣市級歷史文化建筑11處,普通歷史建筑44處,特色建筑10處,古院落59處,完整四合院20處,古商鋪16處,經過修整挖掘,這些經歷了風雨飄零的百年建筑仍然堅挺,并迎來新生。現在,外出的村民們春節回家,都感嘆道:“突然發現村子變得干凈整潔了,小時候的對家鄉的記憶仿佛回來了,村子還是原來的傳統面貌好”。近一兩年,隨著“脫貧攻堅,異地搬遷”的推進,隆盛莊的傳統歷史文化底蘊綻放出了更加鮮艷的文明之花,為她點贊的人多了起來,觀光客走了一茬又一茬。看吧,周邊的幾處水塘,被村民淘出來養魚,推出垂釣娛樂項目;路旁幾家特色生態有機農家采摘園正在搭建封頂;幾個返鄉創業的年輕人正探討著要建設草原休閑自駕游旅游項目,驢友和攝影愛好者前來古鎮駐足停留,留下照片。家鄉越來越是那個“味”了,“古舊”的韻味里蘊含了新的律動。
在卓資縣梨花鎮有一座品字型古老城池——土城子,這是一座始建于戰國時期的古城,有2300多年的歷史。在實施“鄉村振興”建設后,卓資縣特聘請內蒙古規劃設計院進行了專業設計,以既保護歷史文物古跡和傳統民俗風情,又建設基礎設施齊全的現代化新農村為原則,讓現代文明與古城風韻交相輝映。工程共投入950萬元,拆除、改造、新建村中危房261戶,硬化街巷6公里,植樹1500株;建成公廁6處,垃圾點12處,建成可容納105戶的互助幸福院1處……。將土城子建設成了一個古香古色,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歷史積淀深厚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村莊。每年夏季,這里都會舉辦傳統廟會,順110國道而下,沿平坦干凈通村水泥路,林蔭夾道,花團錦簇,道路北邊3600平方米的民俗文化廣場上,鄉村大舞臺正上演著村民們最愛看的山西晉劇。十里八鄉的鄉親們齊聚在這里,逛廟會、游古城、到奶奶廟上香祈福。昔日斑駁脫落的古城墻新修了琉璃瓦帶帽保護墻,幾十盞華燈照耀的城墻上雕刻有古城故事浮雕。藍天白云之下,高十余丈的古烽火臺屹立在黑山之畔,趙長城之濱,游人們駐足于浮雕墻前讀古城古事,登烽火臺觀古城全景,不禁發出懷古之幽思……。每年的正月十五,廣場上還會擺起相傳源于《封神榜》姜子牙所布“九曲黃河陣”,村民們扶老攜幼暢游陣中,摸老桿,端花燈,驅病除災,祈福一年風調雨順、子嗣興旺、五谷豐登。九曲黃河陣前一座盤龍巍峨紅色大龍門上書寫著村民所作對聯“千年古城煥光彩,十個覆蓋暖心扉”。村民們在自家院中開起農家樂,他們利用自家的木頭饸烙床子、笊籬等做飯家具,把莊戶人家常吃的莜面窩窩、拿糕、山藥咯筋筋、油炸糕等農家飯端上桌,使游人重拾兒時記憶,品味濃濃鄉愁。卓資縣復興鄉西大同營村最初是由“走西口”人聚居而成的一座村落,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該村緊緊抓住“晉商文化”,突出走西口特色,建起了“民俗展覽館”,館內設文化活動室、陳列室、展覽室、衛生室等。老人們拿出拿手絕活兒為陳列室剪出數百幅剪紙作品和面塑作品,這些帶有濃郁民間特色的手工創作作品以村民日常生活為主題,惟妙惟肖的展現出幾十年前先輩們扶犁耙地、飼味牛羊、屋舍炊煙等原生態的生活場景。陳列室內展出的傳統農耕時代的石磨、鐵犁、木耬等農機具,看著這些昔日家家離不了的手工農用機械,今日都成了滿載濃濃鄉愁的溫馨回憶。
據了解,卓資縣將于2018年再投重資2.86億元,完成轄區內7個鄉鎮82個行政村154個自然村的十個全覆蓋建設任務,并計劃在卓資山鎮到大榆樹鄉西壕塹和蓿麻灣村沿線打造一條古驛道文化特色街,在十八臺鎮巴音溝和梨花鎮三道營村分別打造奔騰大黑河文化和紅色記憶之旅特色文化,充分挖掘歷史遺跡,傳承發揚原生態鄉土文化和傳統民俗民風,用濃濃鄉愁“留住我們的根”。
“鄉村振興”戰略是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大力開展的民心工程,它建設的質量、效益和口碑事關黨和政府的形象,事關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更事關群眾的冷暖,如“隆盛莊”“土城子”一樣的傳統村落保護的路還有很長,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只有經過艱辛的付出和努力后,我們的鄉村才能像個“家”的模樣,留住“家”的味道,自由自在地享受“鄉愁鄉韻”帶給我們愜意或惆悵,一定意義上,也留住了我們心中“文化”的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