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霞
摘 要:辛棄疾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更將豪放詞風演繹到了巔峰。若說蘇東坡的詞是豪放曠達,那么辛棄疾的詞便是狂放激昂,充滿熱血之氣,讀來令人豪氣頓生!辛棄疾不同于其他的文人,手無寸鐵之力,他能喝酒,能殺敵,在南宋萎靡不振的抗金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詞:辛棄疾 北伐 統(tǒng)一 英雄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1-0-01
一、英雄長成少年時
公元1140年,辛棄疾出生于濟南府。他從小習文練武都十分勤奮,尤其酷愛兵書,素好研習古人的兵法。歷史上說,辛棄疾天生紅頰青眼,目光有棱,健壯如牛。【1】辛棄疾的祖父辛贊,是一名文官,一心把恢復宋朝故土當做自己的使命。他好讀兵書,時常給年幼的辛棄疾講解兵家謀略,辛棄疾也聽得津津有味。 辛贊還尤愛登高望遠。有時他會指著遠方給辛棄疾講解,汴京在哪個方向,靖康年間又發(fā)生了什么事。但更多的時候,辛贊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眼底是掩不了的悲傷和憤恨。 辛棄疾也默默站在祖父身旁。祖父老了,他的脊背微微彎曲,辛棄疾知道祖父的背上背了一座山,山上刻著一個鮮紅的字,那是“國”,是被無數百姓的鮮血染紅的。北伐中原,收復失地的愿望就在這時在辛棄疾的心里扎下了根,并在他的余生里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在南宋的陰風晦雨里艱難求生。
二、風雨飄搖義兵起
1161年,金國完顏亮一心要南下攻宋,并揚言,要在百日內消滅宋朝。被侵略的漢民分分揭竿而起,辛棄疾率領一支隊伍投奔了山東另一支更大的起義軍,起義軍的首領叫耿京。耿京是個五大三粗的農民,沒讀過書,大字不識一個,手下的人也大多憑著一身蠻勁和一腔熱血在戰(zhàn)場上硬闖,說到排兵布陣自然是一概不會。對于辛棄疾的到來,耿京興奮不已,軍中正缺少一個有文韜武略的人才呢。二人一拍即合,辛棄疾就在耿京的軍中做了掌書記,開始了上馬擊賊,下馬草檄的崢嶸歲月。和辛棄疾一起投奔來的有一位和尚,名叫義端。義端是個貪戀榮華富貴的人,聽說金兵花了大價錢犒賞投奔過去的漢人,他就動了心,偷了大印。辛棄疾非常惱火,馬不停蹄,趕在義端之前埋伏在半路中,將其截殺。辛棄疾一面抗金,一面爭取南宋朝廷的支持。終于在這年的12月,耿京派辛棄疾去朝廷表示歸附。結果耿京竟然遭到了叛賊張安國的殺害。聽聞這個消息,辛棄疾怒發(fā)沖冠,帶著五十輕騎直趨金兵五十萬的大營,活捉了張安國,又連夜趕路,最終將張安國斬首,轟動朝野。這一年,辛棄疾23歲。直到晚年,回憶起意氣風發(fā)的歲月,辛棄疾依然豪氣萬千,寫下了《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這首千古傳頌的名篇,大意是:聽到有人慷慨激昂地談論功名,我也想起了我年少時縱情恣意的生活,千軍萬馬,浩浩蕩蕩,直指金兵;現在年紀大了,胡子也花白了,眼看抗金也是無望了,我還是把我寫的抗金策略,和東邊的鄰居換幾本種樹的書吧。
三、回歸朝廷志難酬
辛棄疾歸附朝廷以后,并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一是因為宋高宗本身就是得過且過的人;二是因為辛棄疾的身份也受到了朝廷的排擠,只給了一個閑散的文職。這讓辛棄疾難以實現理想,卻又無可奈何。他的志向是收復中原,而不是渾渾噩噩地混日子。宋孝宗即位后,提拔了一批主戰(zhàn)派的大臣,這讓辛棄疾大受鼓舞。可是朝廷北伐既沒有糧草的充足準備,也缺乏運籌帷幄的大將。北伐無疾而終,和議之聲又在朝廷上占據了上風。辛棄疾歸附南宋朝廷本是為恢復大計,如今北伐之事曇花一現,也一直得不到開解。第二年,辛棄疾寫下了《滿江紅·暮春 》:又到了清明寒食節(jié),年年刺桐花開又花落,我這愁緒,怎么也開解不了了,用來表達自己壯志難酬的郁悶心境。
四、任職地方多建樹
抗金的又一次失敗讓辛棄疾感到憂慮和痛惜,但也讓辛棄疾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才能實現恢復。深思熟慮之下,經過多方考量,他寫成了《美芹十論》。《美芹十論》中詳細分析了許多問題,比如宋金各自的優(yōu)劣,恢復故土,如何對待歸正軍民,如何用將和用相等。在最后一篇《詳戰(zhàn)》中,辛棄疾提出了對金的策略,如避實就虛,聲東擊西,出兵山東等。而在其后呈給宰相虞允文的《九議》中,辛棄疾強調“恢復之事,為祖宗,為社稷,為生民而已”,可見其良苦用心。這次上書,雖然讓一些人認識到了辛棄疾的能力,也帶來了一些升遷,但朝廷對他仍然是不予任用。他去過滁州,治理了荒政。去過江西,平定了茶商軍。他輾轉各地,擔任的都是安撫使、轉運使之類的職位,勞心勞力不說,一不小心還會被以莫須有的罪名遭到彈劾。他知道自己“剛拙自信,不為所容”的性子得罪了不少人,但他還是固執(zhí)地堅持自我。宋孝宗乾道六年至八年,辛棄疾在臨安任司農寺主薄。元宵佳節(jié),整個臨安城張燈結彩,辛棄疾有感而發(fā)寫了《青玉案·元夕》來表達自己堅定的抗金信念以及必勝的信心。
五、退隱官場盼統(tǒng)一
在十多年的宦海沉浮中,辛棄疾始終無法被朝廷接收,他在朝廷中是背鍋俠,是滅火員,是指哪打哪最順手的兵器,卻唯獨不是北征的將軍。年歲已老,頭發(fā)花白,辛棄疾終于忍受不了南宋官場的無能,退隱山林。他堂前看山,對花飲酒,拜訪知己好友,享受享受天倫之樂,此時他的心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他最愛帶湖風光,也愛夏夜景色,這樣的生活似乎很逍遙很自由,但那些沉重的夢想呢?已經被辛棄疾遺忘了嗎?當然沒有!收復中原是烙印在辛棄疾的骨血里的。他在給人祝壽時不忘中原,送別友人時不忘中原,甚至連外出游玩時也不忘恢復中原。開禧元年,辛棄疾被任命為鎮(zhèn)江知府。登臨北固亭,憑高望遠,年已66歲的辛棄疾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下了一篇傳唱千古之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中寫孫仲謀的英雄氣度,寫劉寄奴的臥薪嘗膽,這些人雖然也曾經失意,但最終也金戈鐵馬。寫他空有一身本領,卻幾十年來無法北伐報效國家。他像廉頗一樣,年紀老了,飯也吃不下了,更別提征戰(zhàn)沙場了。不久,理想破滅的辛棄疾重病而亡。“男兒到死心如鐵。”
辛棄疾的一生,是戎馬的一生,也是憂慮的一生,是狂放恣意的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南宋小朝廷的茍且偷安,大臣的無能,將士的凋零,最終讓中原統(tǒng)一成了泡影。我們的民族英雄辛棄疾,在悲嘆中,在不甘中,走完了一生。
參考文獻
[1]錢東甫.辛棄疾傳[M].作家出版社, 195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