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鵬
摘 要:莊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一名著眼現實極具批判精神的哲學家。莊子的哲學精神體現在其文章中的方方面面,即有對現實的揭露剖析,又有對當時學術體系的批判探索,這些特點讓莊子的哲學即具現實厚度,又有精神靈性之光。本文從現實揭露和精神尋求解讀了莊子的批判思想,希望對當代人能有所助益。
關鍵詞:莊子哲學 批判 現代啟示
中圖分類號:B2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1-0-01
莊子,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莊子洞悉易理,思想深遠,其文學作品想象豐富,語言多變,被世人成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其思想深邃、內心多變,是舉世難得的一代哲人,也是極具批判精神的哲學家[1]。莊子的批判精神散在《至樂》、《天下》、《人間世》等文章中,主要體現在對現實體系和學術體系的批判,從而讓其哲學即具現實厚度,又有精神靈性之光。在經濟和環境需要平衡、思想價值多元化的當代,重讀莊子哲學,領悟其對現實批判的深意和人性探索的成果,對適應和調整當代生活模式和自身修煉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眼冷心熱批判當世
社會批判思想是人類思想史上展現人類覺醒的一種哲學意識。莊子批判哲學思想的產生是源于其對自己所處‘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社會環境、君主‘輕用其國、其民、眾人‘爭名爭利爭貴生活方式充分思考后,用看似無情和冰冷的言語進行批判。莊子的文章看起來都是不包含溫情的冷眼批判的體系,然而我們清楚,莊子之所以批判,就是想要借此改變社會現狀,引導眾人回歸自然,走向更為合理的生活方式,是為民眾考慮而為,是以其心腸極熱。
莊子所處的時代是戰國中期,此時社會禮崩樂壞,各個諸侯皆以滿足一己私欲擴大疆域為目的,頻頻發動戰爭;與之同時,各國的自然環境受到了嚴重破壞,民力疲憊,百廢待興。是以莊子對社會的批判也分為三個部分。
一是對戰爭的批判。莊子對戰爭的反對體現在《盜跖》中,他說到‘堯舜作,立群臣,湯放其主, 武王殺紂。自是之后,以強陵弱,以眾暴寡。在人間世中提到‘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依矣,并在書中借助子華子之口,通過勸昭僖侯,講述了其反對戰爭的思想。
二是對君主的批判。在《人間世》這篇文章中,莊子如此評論衛君‘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并在《列御寇》中提到‘宋王之猛,非直驪龍也,可見其對現行君主都持批判態度。在《說劍》一文中,這種思想表現的更為明顯,莊子借著對趙文王好劍,導致死傷百余人的批判,展示了其君主觀。在莊子看來,天子、諸侯、普通民眾每個人都有屬于其不同的劍,趙文王所好之劍應當,‘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圣士為鐔, 以豪桀士為夾,并‘上法圓天,‘下法方地,‘中和民意,唯有如此才能夠讓四境之內無不賓服,才能夠‘以安四鄉。
三是對民眾生活方式的批判。在莊子對民眾為錢財權利不擇手段狗茍蠅營感到十分心痛,于是在《至樂》一文中,對當時民眾生活方式進行了批判。在莊子看來,民眾為了獲取富足的生活、至要的權利,而苦身疾作、苦心思慮,多積財而不得盡用,多思慮而不得安眠,實在是損害身體得不償失的行為。并在此基礎上繼承和進一步發展了老子的‘無為思想,希望君主百姓都能以‘人命為重,少私寡欲,各安其位。
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的批評精神還體現在其對道或者人性的探索。在莊子的所處的禮崩樂壞的時代,所有有志之士都在積極探尋拯救社會之道,因此激發了百家學說。可以說那一時期是中國思想大解放和大創造時期,然而莊子卻對這一時期的諸多思想進行了批判。在莊子看來,儒家、墨家、法家等眾多學說都源自于道,然而其各自發展卻導致了道的割裂,并進一步感嘆道:‘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在以上批判的基礎上,莊子進一步敘述了各家學說內涵所在,如墨家為‘不侈于后世,不靡于萬物,不暉于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道家之‘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等,但進一步指出,各家各持己見,無度發揮,從而讓理論與現實脫節,不利于社會民眾跟從。在眾多學派之中,莊子批判了儒家學說,認為‘大仁不仁[2],并進一步認為‘序、等級劃分是精神僵化的表現,其所導致的必定是大偽。
三、以古為鏡啟示現在
莊子的哲學批判精神,是其體悟社會感悟人生的自然結果,具有極高的人生智慧和生態智慧,構筑了理想人格,能夠引領世人更好的反思當下,修身養性,對當代社會極具借鑒意義。主要體現為以下三點。一是莊子的批判思想助力于世人在多元價值思想中尋找到統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眾思想日益多元,‘拜金主義、‘精益主義、‘極簡主義、‘享樂主義、‘為學主義等不一而足,缺乏系統而明確的思想。而莊子的批判精神能夠引領民眾在眾多主義中進行科學選擇,尋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二是莊子的批判精神對平衡人類文明與自然發展具有指導作用。莊子在三千年前就預知了人類文明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并對其進行了眼里的批評,在莊子看來,自然界運行的是‘圣人處物不傷物者,物亦不傷的規律,并希望人類能夠‘與物為春做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這一觀點,對我們現在處理好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問題,極具指導意義。三是莊子的批判思想利于調試現代人的心理狀態,助力其平衡生活。‘不以心為勞役、不為物所勞形等思想,能夠助力世人形成工作、財富追逐和養生的平衡,而‘萬物一體、‘獨樂其志的態度,又能夠助力世人以大胸懷面對社會的不公。正因如此,在文化強國戰略實施之際,探討莊子批判思想極具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徐春根.論莊子的道德批判[J].嘉應學院學報,2014,32(04):24-30.
[2]孫逢倩. 莊子學派對禮教的批判及其現代啟示[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