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樹權
【摘 要】話劇《司馬遷》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傾十年之功打造的一部經典,該劇以歷史人物司馬遷生平經歷為主線,通過“庭諫、宮刑、還鄉、大雪、殉道”五幕劇,講述了司馬遷面對挫折、夢想、生死抉擇,奮力掙扎和忍辱負重,終成《史記》的故事。
【關鍵詞】話劇;《司馬遷》;戲劇情景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4-0050-01
司馬遷因替敗降匈奴的李陵辯誣,而獲宮刑,為了撰寫《史記》,實現父子兩代人的夢想,在死節與生辱面前,他作出艱難的抉擇,舍死節而求生辱——他回到故鄉,獨居寒窯十載,終成《史記》巨著,完成了先父遺命,完成了文化總結與傳承的使命。當他重回長安,再因《報任安書》引來漢武帝的震怒,在思子宮里,圍繞生辱與死節、英雄與懦夫等等命題,司馬遷與漢武帝展開了思想論戰,以死殉道,完成了蕩氣回腸而又情誼深重的一生。該劇以深邃的歷史眼光、獨特的舞臺藝術、全新的視覺感受,向世人彰顯司馬遷堅持真理、秉筆直書、忍辱負重、剛正不阿的可貴精神。
戲劇情境設置巧妙。《司馬遷》戲劇情境的變化使司馬遷性格中的不同因素展現出來,該劇隨著情境的轉變,一步步將司馬遷人物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豐富圓滿。在庭諫一場中,百官順從漢武帝眾口一詞,枉顧李陵孤軍奮戰建功無數事實,欲誅殺李陵家族滿門。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境中,司馬遷慷慨激昂、針砭群臣,為李陵辯誣,終被震怒的漢武帝判腰斬,刻畫了司馬遷仗義執言、舍生取義的性格。在宮刑一場中,司馬遷身陷囹圄,面對老友任安的探望,一句“我沒你想的那么英雄,我也沒想到皇帝會賜我腰斬”,讓觀眾感覺到司馬遷的內心深處的柔弱。面對朋友任安,司馬遷從一個高大上的人物回歸到一個有血有肉、渴望生命、熱愛生活的真實的走下神壇的人物。在公孫賀出場后,面對奸相探獄,沒有求乞茍活,仍是大義凜然的形象。在大雪一場中,正在寫作《史記》的司馬遷與筆下的屈原意外相逢,在這一情境下,兩人進行了一番跨越時空的對話,飲酒高歌,互訴衷腸,進一步豐富了司馬遷的性格。殉道一場中,受《報任安書》影響,漢武帝召司馬遷到思子宮,兩個年邁的老人,一個完成了千古巨著《史記》,一個完成了千秋霸業,都是創造“歷史”的老人,二者看似無關,實則相互依存。這樣的情境設置中,司馬遷向漢武帝索死,對生與死,英雄與懦夫進行了思想論戰,最終以身殉道,將全劇推向高潮。
情節設置環環相扣。《司馬遷》沒有采用漸進式的寫法,第一場就懸念突起,司馬遷被判腰斬,吊足了觀眾的胃口,讓觀眾繃緊了心弦,把人物的命運推入絕境。在第二場中又讓司馬遷生死兩難,宮刑著史與赴死保節讓觀眾再度繃緊心弦。偏偏在司馬遷決定接受宮刑后,他最愛的妻女又來推波助瀾,堅信他會以死明志,從而專門來為他送行。妻子一句“你絕不會茍且地活著”,使司馬遷能為了《史記》而選擇屈辱地活更加動人心魄。
戲劇動作展現人物性格。戲劇動作是展現人物性格的首要手段,《司馬遷》一劇第二場宮刑中,當司馬遷得知他要受宮刑時,為了操守,他決定撞死以保全自己的氣節,表現了視死如歸的精神;當自己最愛的妻女來探望時,甚至催促其“死”的動作從側面烘托出司馬遷重氣節重操守的人物性格;但是想到《史記》,他又彷徨糾結于氣節與屈辱,父親的話“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而寫出了司馬遷忍辱負重,棄義求生的動力,于大義與小節之間做出了抉擇,那句酣暢淋漓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千古一問,推動了司馬遷的性格發展。殉道一場中,受《報任安書》影響,漢武帝召司馬遷到思子宮,對妻三拜表現了他堅毅內心中的柔軟;但面對漢武帝他堅毅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兩個年邁的老人,兩個創造“歷史”的老人坐在一起,一個心生悔意,一個毅然索死,最終拔出皇上的佩劍自盡而亡,由此才得以完成對當初宮刑恥辱的救贖,走向殉道之路。
人物刻畫可圈可點。《司馬遷》劇中,馮遠征飾演的司馬遷、于震飾演的漢武帝入木三分,漢武帝是與司馬遷都是站在中華文明史上的頂尖人物,屬強強對決的角色,劇中的千古一帝漢武帝,霸氣與風度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的獨斷乾坤,霸氣四射但是又有愛才之心尤其是晚年塑造得非常出色,讓人印象深刻。而他身邊的配角們也有不俗表現,小人物杜一刀是劇中最接地氣的一位人物,編劇特意給他設計了一個“犯羊角風”的喜劇動作,原因是當貪官不容易,壓力太大,與司馬遷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象形成了對照,一雅一俗,如萬頃紅中的一抹綠葉,增加了色彩。
同時,我認為該劇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其一,劇中司馬遷受宮刑之后,在當時的年代在世間將會受到了無窮的鄙夷,而劇中沒有把司馬遷所受屈辱寫實,卻是處處受到尊重與愛戴,弱化了對劇情發展的推動及司馬遷性格的刻畫。如在《報任安書》中所述“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其二,司馬遷與神交人物屈原隔空對話的創意本來是絕佳的,但兩個千古同悲劇人物以吃沒吃過粽子為俏皮臺詞實在出戲,前后劇情非常不協調。其三,任安本是司馬遷的知音好友,并寫下招禍的《報任安書》,但劇中的任安更像是司馬遷的粉絲。
話劇《司馬遷》雖有瑕疵,但瑕不掩玉,是一部好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