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玉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經濟的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上升,對于傳統文化的關注度也在進一步加大。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改變,在現階段音樂事業的發展上,越來越注重對于明清聲樂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助于我國現代事業更好地發展,因此,對于明清聲樂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勢在必行。
【關鍵詞】明清;聲樂理論;繼承和發展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4-0069-01
現代聲樂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傳統聲樂文化的奠基。就聲樂文化發展而言,明清時期聲樂理論的發展可謂是我國在聲樂發展中的重要階段,與此同時,這時期還是社會發展比較復雜的階段。通過對我國明清時期唱論的仔細梳理,可以看出,不管是在技術層面上或者是藝術層面上,音樂表演的藝術理論、樂律學以及聲樂風格等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特征。在當今藝術事業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對傳統文化、對明清時期聲樂藝術理論的保護和教育,對其進行科學繼承和發展,是我國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我國藝術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一、淺析明清聲樂理論的繼承教育
20世紀初期,我國明清時期的聲樂理論已經發展為課堂和講習的主要內容,1902年,學者沈心工與曾志曾經在日本東京組織了“音樂講習所”,這是我國第一次舉辦的關于聲樂講習的活動?;顒又?,邀請了東京師范學校的教授、學者鈴木米次郎對樂歌的制作和演唱進行講授。同時,李叔同對于這一時期聲樂教育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教學法和教學原則等方面的建議。“我國所出的唱歌集,都不注重強弱緩急等方面的記號。但是教員因陋就簡和信口開河,導致原曲的精神氣息均喪失。”兩年之后,梁啟超擔任主編的《新民叢報》出版,刊登了曾志編著的《聲樂教育論》,這是我國最早關于聲樂教育的論著。梁啟超的《唱歌教授法》《風琴練習法》《樂典大意》等,都是我國比較早的有關聲樂教學法和聲樂技術的論著。1906年,李叔同創辦的《聲樂小雜志》在日本和上海發行,這是我國近代史上首部音樂期刊。
可以看出,中國聲樂和聲樂教育已經同歐美及日本等國家的發展一樣。從相關統計中可以看出,在1910年左右,我國所出版的有關聲樂的教材以及理論專著已經達到80多種,其中,關于樂歌的教材有30多種,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明清時期的聲樂理論展開了恰到好處的繼承式教育。
二、明清聲樂理論的發展策略
(一)加強對明清時期聲樂理論教育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往,我國傳統的音樂主要是通過豐富的民俗活動和宗教儀式進行代代相傳。在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該類型活動逐漸減少,我國明清時期的聲樂藝術也喪失了成長的土壤,隨之,也就面臨著失傳的危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聲樂教師對民族文化產生的認識和了解程度,以及對民族語言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還有對明清聲樂的歌唱原理經驗的積累,直接影響了在聲樂課堂中對音樂理論的傳承。明清時期的聲樂演唱在發音和起音上都比較自然,高音區的音色十分注重通透和高亢,在低音區的共鳴腔中,按照曲風進行發揮。因此,在聲樂藝術的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其發展規律,盡量保持其原貌和精華。
(二)加強對于明清聲樂理論的保護和傳播。對于明清聲樂理論的傳承,需要各級相關部門加強保護力度,運用科學的態度以及方法對明清聲樂理論進行分析,對快要消失的聲樂進行挖掘,有助于促進我國明清時期聲樂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例如,已經有560余年歷史、被稱為我國古代音樂“活化石”的智化寺京音樂,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在皇親國戚與達官貴人逐漸消失的情況下,智化寺京音樂幾近滅亡。隨著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進行保護的力度逐漸加大,智化寺京音樂在2006年之際,成為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已經成立研究中心,對其加強了報道,建立了數據庫,加強與專業人士以及國內各個地區古代音樂之間的交流。然而,因為智化寺京音樂沒有太多的傳承人,而且其在技能方面的差異,還有樂隊規模嚴重不足,導致對原有音樂風采進行恢復非常困難,因此,需要對明清時期的聲樂理論和民族音樂加強保護。
三、結語
綜上所述,明清時期我國的聲樂藝術理論,具有本色之中的精華氣息,同時,也是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渠道。在對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我國明清階段的聲樂理論,尤其是和字聲問題相關的理論成果,逐漸得到國際聲樂文化的認可,多數研究聲樂藝術的大師以及專家普遍提出,中國明清時期的音樂理論所獲得的成果非常大,立論比較深,在國際聲樂藝術發展中非常罕見,這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在當代藝術的發展中,只有加強對明清聲樂理論的傳承和發展,才能推動我國聲樂藝術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欣鑫.對中國民族聲樂的再認識[D].曲阜師范大學,2014.
[2]梁小成.2000-2010年間民族聲樂理論研究文獻綜述[D].武漢音樂學院,2012.
[3]孫莎.從元代聲樂論著《唱論》看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和傳承[D].西北民族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