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翔宇
【摘 要】在信息圖表設計中,信息可視化對豐富信息內容、強化信息規范性、增強信息感染力具有重要意義。在信息圖表設計中,基于符號、圖像、文字以及色彩等視覺信息,在可視化的表現下促進了數據、文本等抽象性信息的形象化、藝術化表達。基于此,本文從信息圖表設計、信息可視化相關概述出發,對信息圖表設計中信息可視化任務與特點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圖標設計;信息可視化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4-0144-01
一、信息圖表設計、信息可視化的相關概述
信息圖表設計(Information graphic design)是視覺傳達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信息、知識以及數據進行的一種可視化表達。[1]信息圖表設計可實現對復雜信息、邏輯性強的數據以及知識的高效與快速傳達,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信息時代背景下人們的信息需求。在經濟學、統計學、信息傳播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信息可視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由Card、Mackinlay等人在《交互界面的認知協同處理器》中提出。[2]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信息可視化相關研究的不斷完善,現階段信息可視化已經成為獨立的綜合性學科,是對多元化、非數值、大規模信息資源的可視化呈現。信息可視化借助于圖像技術以及相關的視覺語言,對抽象性的數據、文本、空間點進行視覺呈現,有利于人們更好地分析與理解信息內容。
二、信息圖表設計中信息可視化的特點與任務
(一)信息圖表設計中的信息可視化設計的特點
信息可視化是數據可視化、科學可視化、知識可視化、信息圖形可視化以及視覺可視化的綜合概況。因此,在信息圖表設計中,不同信息圖表類型中信息可視化的特點也不同。基于此,本文依據信息圖表設計類型,對信息可視化特點進行了分析。
1.靜態類型下信息可視化的特點。在日常生活與生產中,靜態信息圖表設計具有廣泛的應用,如地圖圖表設計、經濟統計管理圖表設計等,用以進行數據信息的有效傳達。在信息圖表設計中,圖形、符號、色彩等視覺語言是實現其可視化不可或缺的因素。例如,在能源研究報告信息圖表設計中,通過應用不同類型的符號與圖形,進行各種資源的可視化呈現。同時,用不同亮度與不同顏色,對不同地區能源的多少進行表示,可有效幫助人們加強各項信息的理解。
2.動態類型下信息可視化的特點。相對于靜態類型的信息圖表設計而言,動態信息圖表是基于信息技術、網絡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科學技術創新發展與應用下得以具體體現的,其交互性較強,細節處理較好。這與信息可視化設計中網絡技術、交互技術的應用有著密切聯系。
3.交互類型下信息可視化的特點。當前社會已經進入到“體驗式”經濟時代,社會信息化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人與人、人與事物、事物與事物之間的交互性進入了全新的發展層面。在此背景下,信息圖表設計中信息可視化的交互性語法凸顯,信息可視化設計交互關系的研究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二)信息圖表設計中的信息可視化的任務
在信息圖表設計中,應用視覺語言將其所要表達的各種信息視覺化,在強化人們信息獲取與理解的同時,提升信息圖表“美”的特性。
1.基于語言的“美”。文字、圖像、色彩、時間、空間等是信息可視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信息圖表設計中展現其信息內容與主題的重要元素。通過調動上述簡單的視覺語言元素,進行信息圖表信息的重構,從而將所要表現的文本信息、數據信息轉化為具有秩序性、層析性、豐富性、形象性的可視化表現形態。人們通過視覺感知,對信息內容進行獲取,并在此過程中可清晰、明了地掌握信息內容,進行信息再利用。
2.基于空間與邏輯的“美”。在對復雜數據信息或文本信息進行信息圖表轉化時,以全新的視角去感知其中蘊含的各種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將平面信息立體化,通過視覺符號在X軸、Y軸、Z軸之間的不斷變化,形成具有象征性的多維視覺語言,可有效提升信息圖表設計的空間美、邏輯美。
3.基于意蘊的“美”。與語言類、文本類信息類似的,是基于信息可視化語言的應用進行信息圖表設計,在展現自身結構邏輯性、思維性的同時,其視覺語言也將信息中蘊含的情感與觀念進行了傳達。因此,無論是設計人員還是信息圖表應用人員,皆可通過視覺語言進行情感的表達與感知。
總而言之,信息圖表設計是一項具有應用價值且能夠進行跨語種信息傳播的信息設計形式。在當今信息多元化、生活快節奏的社會背景下,強化信息圖表設計效果,推動信息圖片在其他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本文旨在通過對信息圖表設計中信息可視化任務與特點的研究,提升信息圖表設計水平,提升信息圖表設計質量。
參考文獻:
[1]趙楠艷,陳歡.媒體融合背景下信息可視化設計中的形態要素及構成表現形式研究[J].美與時代(上),2016,(11):22-25.
[2]楊璇.信息可視化靜態圖像和動畫視覺表征形式選擇的依據與判斷[J].裝飾,2016,(11):121-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