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在當前普通高校的音樂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是十分重要的,聲樂作品欣賞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占據重要的位置。本文將對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程中的聲樂作品欣賞教學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教學措施。
【關鍵詞】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程;聲樂作品;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4-0168-02
一、音樂欣賞課程中聲樂作品欣賞教學的重要意義
音樂賞析類課程從樂曲的題材方面可以分為聲樂題材和器樂題材,聲樂題材的作品范圍比較廣,包括中外民歌、藝術歌曲、歌劇等,不同形式的聲樂作品在演奏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樂器也是不同的。高校課程的設置會有一定的側重面,聲樂是音樂藝術形態之一,聲樂藝術是一種綜合性藝術,其中包含了詞曲的語言美、旋律美和聲腔美。聲樂作品在演繹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語義性,可以發揮聲樂整體形象的藝術效果,幫助學生理解和參與聲樂實踐,也能夠在對聲樂作品進行演繹的過程中充分表達情感。聲樂作品的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其作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還與美術、文學以及舞蹈有著密切的聯系,演繹優秀的聲樂作品,可以引起大眾的情感共鳴。聲樂作品的欣賞在高校音樂教學中也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在高校的音樂欣賞課程教學中,對于聲樂類題材的賞析也是十分豐富的,聲樂作品都是在一定的音樂實踐活動中不斷形成的,作品蘊含著民族特征、時代背景等文化內涵,對于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聲樂作品在高校的音樂欣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聲樂作品獨有的藝術形式也決定了課程設置、教材選取以及課堂教學模式的獨特性,在聲樂課堂欣賞教學中,如果對于相關內容把握不到位,也會影響聲樂課程的實際教學效果和審美教育。[1]體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是材料的選擇。聲樂作品的題材豐富,樂曲風格也是多樣化,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千差萬別,不同類型的歌曲在情感表達方面也是不同的,所反映的情緒和人生觀有著很大的區別,有的作品雖然在旋律上能夠引起聽者的共鳴,但是內容缺乏一定的深度。還有一部分作品,內容立意比較好,但是創作風格不能讓聽者產生快感。在欣賞作品時,要從選材和教學方法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審美,選擇適宜的材料,要符合學生的審美水平。
二是演唱風格。不同類型的聲樂作品會有適合的演唱方式隨之產生,不同的唱法,其發聲原理和方法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2]比如,美聲、民族唱法等一些原生態的唱腔所營造出來的演唱風格,與通俗唱法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不同的唱法進行學習,提高學生對不同唱法的審美,使學生能夠對不同唱法風格進行探究學習。
三、音樂課堂教學中聲樂作品欣賞教學研究
當前社會和時代不斷發展,聲樂作品欣賞在音樂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聲樂作品欣賞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使學生從形式到內容,將感知、聯想和想象融入到聲樂作品的欣賞中,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其文化素養。
一是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將審美教育和人的幸福感充分聯系起來,提升人的層次、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審美教育的本質是發掘人的內在潛能,培養人的主體性,審美教育也是對人的尊重和解放。二是要明確音樂中的文化教育,聲樂作品是一門為基礎教育服務的審美教育課程,在進行實踐的過程中,要明確其文化教育,不斷學習聲樂文化中的最新成果,從音樂文化學的角度挖掘聲樂作品中的內涵。
(一)在教學中把握相關的音樂文化。在當前的聲樂作品欣賞教學中,滲透音樂方面的課程知識,從中外聲樂發展史的角度學習音樂美學、文化藝術和歌曲創作等相關知識,這樣對于一部作品來講,也會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3]例如,欣賞聲樂作品《祖國,我的母親》,首先讓學生對作品產生印象,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這部作品的作者和詞曲創作背景。該作品是由張鴻喜作詞,陸在易作曲,旋律清新、流暢,和聲新穎,主要抒發的是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其特征進行概括,了解藝術歌曲的旋律是為了更好表達歌詞的感情。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旋律,都要有對音樂背景的深刻理解,藝術歌曲一般都是用鋼琴進行伴奏。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作品的結構,對詞曲的美學元素進行分析,對于這部作品而言,要突出前半部分的敘述性和后半部分的歌頌性,要將歌詞中的情感充分表達出來。其次讓學生學唱這首歌,并嘗試對其創編和表演,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創造力。
(二)教學中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聲樂作品欣賞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方法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方法的應用關系到教學質量和教學目標的完成。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聲樂作品教學方法有演示法、圖示法等。例如,教師在進行聲樂作品教學中,可以通過演示的方法激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通過音響、示范等操作方法,深化學習內容。對于風格類似的作品,教師可以采用示范演唱的方式進行練習,同時也要增強學生的技能練習,要讓學生多進行歌曲的創編練習,鍛煉創造性思維,要抓住學生課上和課下的練習,學生之間要積極配合并大量練習。
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加強試講和實習等實踐性環節,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創作和練習,對聲樂作品進行鑒賞,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學生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為以后聲樂作品的欣賞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要多學習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在對聲樂作品的欣賞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會有不同的演唱方法,聲樂作品的唱法又會有不同的演唱風格,其中的歌曲唱法分為三類,即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每一種唱法都有著獨特的魅力。在聲樂作品的欣賞教學中,要學會對不同的作品進行欣賞和學習,掌握演唱技巧和演唱風格,讓學生能夠對作品的聲腔、音色以及演唱風格進行體驗,可以將相關的作品進行對比,從中受到一定的啟發。[4]例如,將原生態民歌的演唱方式和民族藝術唱法進行比較,在對比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用不同地方的方言朗讀民歌的歌詞。民歌《繡荷包》在我國有著十幾種方言的演唱版本,對不同地區的語言風格進行對比,充分了解當地的人文環境和風俗民情,讓學生對民族聲樂有更為深刻的認識,提高學生對作品的欣賞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深入發展,素質教育逐漸滲透到教學中,高校聲樂作品的欣賞教學,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對于聲樂作品材料的選擇和課堂教學實踐,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聲樂作品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聲樂作品在形式、題材內容和演繹風格方面都有著很大的不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不同的作品進行欣賞。
參考文獻:
[1]吳鵬.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程中聲樂作品欣賞教學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
[2]劉向前.淺談普通高校音樂欣賞教學存在的認識偏差[J].教育與職業,2010(17).
[3]孫迎雪.重慶市高校聲樂教學評價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4.
[4]魏芳.新疆少數民族聲樂作品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以喀什師范學院為案[J].藝術研究,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