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與普通高校相比,高師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本文結合人文素質教育在高師院校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指出提升高師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進而指出提升高師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質量的對策。
【關鍵詞】高師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質量提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4-0186-01
一、關于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是指人具備文、史、哲和藝術等人文學科的知識修養和吸收這些知識而形成的價值觀、內在的氣質和修養等人文精神。“人文素質教育是人格修養、道德品質、文化知識、誠信責任、法律和公民意識諸方面教育的整合體。”人文素質教育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使受教育者具備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使其內化為自身氣質、人格,形成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品質。謝和平指出,人文素質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形成合理優化的知識體系,養成高尚的情操和完整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二、提升高師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質量的必要性
(一)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在高校人才培養中,關注學生專業能力和技術應用培養的同時,注重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該類學生合作意識強,具有集體主義精神,這會使其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表現出濃厚的人文關懷,能與學生和同事和諧相處。因此,人文素質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需要。
(二)提升教師隊伍人文素質的需要。師范生作為進入教師隊伍的主力軍,未來將承擔教書育人的責任,師范生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將在言傳身教中影響下一代學子人文知識的掌握、人文修養的養成、人文精神的樹立,因此,高師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質量間接影響著下一代學子的人文素質培養。如何提高教師發展水平,就要從培育高質量師范生開始,從提高師范生人文素質教育質量入手。
三、高師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師院校存在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發展不同步的現狀。從1999 年開始高校擴大招生規模,學生人數成倍增長,我國的高等教育迅速進入大眾化階段,但高校的師資水平和硬件設施并沒有同步提升。由于傳統觀念認為高師院校是培養教師的搖籃,學生也認為,在就業競爭中只有憑借自身過硬的教師基本技能才能脫穎而出,而且,在市場經濟跨越式發展進程中,高校存在人才培養急功近利的現象,高師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質量關注的是學生專業能力和技術應用的培養,與師范生的專業教育相比,人文素質教育在學校、教師和學生心目中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導致師范生的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發展不同步。
四、提升高師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質量的對策
(一)結合高師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營造氛圍促進人文精神的樹立。高校應加強貫徹全面科學的素質教育思想理念,教師要樹立人才培養的全面發展觀,提升對師范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把人文素質教育作為高師院校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營造全員重視人文素質教育的氛圍;建立健全人文素質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使人文素質教育有可靠的組織保證和制度保障,利用新媒體宣傳,營造全方位的人文素質教育氛圍。
(二)結合未來教師應具備的核心素養,以人文課程強化人文知識掌握。結合教師應具備的核心素養,以培養人文素質教育為重點,合理構建全面而系統的高師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以人文知識內容分類,設置公選課和選修課。以大學語文、中國文化概論、藝術欣賞為主流公選課,提升學生的文學、文化、藝術素養,提高師范生的文學興趣,促進其形成文化自覺,認同中國文化,形成高品位審美;以社會學、歷史學、哲學、人類學以及與專業課相關的人文學科課程為選修課,豐富師范生的人文知識,健全師范生人文素質提升的課程體系。
(三)結合未來教師職業修養,以校園文化推動人文修養養成。依托校園物質文化、校園精神文化、校園行為文化,推動未來教師職業修養養成,注重在校園文化中凸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組建各類社團,結合傳統節日和紀念日開展主題教育,舉辦科技節、文化節等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與人文課堂中人文知識的講授互為補充,在校園文化活動滲透人文素質教育,讓師范生在實踐活動中內化人文知識,具備優良的人文修養。
此外,與普通高校相比,高師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對師范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還應從社會、家庭、學校等方面形成合力教育,從而保障人文素質教育的科學性、系統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謝和平.弘揚大學文化,推進人文素質教育[J].求是,2011(17).
[2]楊穎虹.論高校人才培養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6).
[3]楊穎虹.構建科學、完整高師就業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思考[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