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
【摘 要】《詩經》為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關于《詩經》的研究,學說頗多,意義、音律、修辭、博物等方面均有大家評說。在其中頻頻看到“君子”一詞,凡一百八十三見,涉及篇章六十二篇,學術界曾為其確切詞義討論紛紜。《詩經》中“君子”形象的意蘊也格外豐富。因此,本文將牢牢圍繞其中的“君子”一詞展開探討。
【關鍵詞】《詩經》;君子;詞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4-0226-02
一、引言
語言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而語言變化最明顯的就是詞匯。有新詞的產生,就有舊詞的消亡,那些能歷經千年留存的詞匯,必然是與人類息息相關不可割舍的。“君子”一詞有史可記遠至先秦時代,近至今日仍是口筆不離的常用詞。而《詩經》作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部傳世之作,可稱贊其為詩之先河,字字美玉。一部傳世的經典之作中頻頻出現的一個詞,必然有其深厚的意蘊。
二、探析“君子”詞義演變
從文字上考證,“君”字起初的寫法,上為“尹”,下為“口”。先看“尹”字,“裘錫圭先生承王國維、李孝定之說,指出:甲骨文從又持筆,與聿同字(其后分化為二字),示持筆書寫之意,官長必持筆秉薄書,故尹亦為官長之稱。《說文》謂:‘丿,握事者也,其失也泛。”因此,裘錫圭解釋“尹”字本義為官尹,官長的意思。再看“口”字,《說文解字》云:“口,人之所以言食也。”“口”字的本義即人用來說話、吃飯的器官。而“君”字,《說文解字》這樣解釋:“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君”字為會意字,上有“尹”作邊旁,表示官尹官長,是有地位身份之人;因為要發號施令,所以同時用“口”作邊旁。是以,大致可以推斷,“君”起初在于尊貴,并且是指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統治者。
“子”,《說文解字》云:“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稱。”字形來看,“子”像尚在襁褓之中的幼兒之形,而本義也正是幼兒之意。隨后,“子”的詞義逐漸發展,除了本義之外,在上古多為對男子的尊稱。“君子”一詞應首先源于“君”字。《禮儀·喪服》曰:“君,至尊也”。“君”原意為有一定地位的統治者,后附一個在古時有著爵位等級、男子尊稱等意義豐富的“子”字,詞義理所會寬泛些。
遠至先秦時期,“君子”一詞就出現在文獻中:在《尚書》中“君子”僅八見,其中后人多以為偽作的梅賾所獻的《古文尚書》中,共有四次。除此以外,可信的還有四次,這四次僅在《周書》中有使用。因此,君子一詞可能是周人的發明。所指都是在位貴族上位(大夫以上)的統治者。
《春秋經傳》,前后涵括了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歷史,其中“君子”一詞共二百一十九見。義項有三:貴族統治者,有道德修養之人,特指《春秋左傳》之筆者。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中體現。“君子”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一個關鍵概念。書中“君子”凡一百零七見,有三個義項:(大夫以上)貴族統治者,如《論語·泰伯》;道德高尚之人,如《論語·里仁》;具有美德的在位者,《論語·雍也》。
綜之,“君子”一詞,在西周初期,指稱奴隸主“大夫”以上的“在位者”,尤其指首領君主,此時尚以身份地位為“君子”標準。漸至春秋時期,“君子”已演變成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其詞義比西周時期變得更寬泛,此時,此詞還包括了“士”之上的奴隸主。再至春秋中后期,逐漸兼及品行操守,加入道德準繩。直至戰國后期,美德修養逐漸成為詞義的主要評判標準,階層地位因素逐漸消失不見。我國傳統文化里,“小人”與之發展相承。同樣,“小人”在春秋時期只是單純指地位低下之人,無關道德。發展到后來,則在道德上與“君子”成為對立面,分為有道德的人和無道德的人。
和“君子”類似的,還有“君”。仔細研究可以發現,這二者的使用并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只不過在不同的語境中分別使用。這二者在意義上有同有異,這也是因為漢語語言發展時,是由單音節詞逐漸向雙音節詞過渡,在這發展過程中,詞義生發,形成了今天的兩個詞,從而意義有所交叉延伸。在現今的語言表達中,我們也無法把兩個詞的詞義截然分開。
根據《辭海》、《詞源》、《現代漢語詞典》、《古代漢語詞典》中對君子和君的解釋,綜之如下:1.古代統治者和一般貴族男子的通稱。2.有才德出眾的人。3.妻稱夫或青年男女稱男戀人。4.對他人的尊稱。5.統治治理;事情主旨綱領;封號;國君夫人或太夫人。(此條幾個義項僅為“君”有)
綜上可看出,“君子”一詞本義強調身份、地位,通常指執政者,之后詞義逐漸擴大,由當權者擴及一般貴族官員。在“身份下放”的同時,逐漸加入道德因素,且比重越來越大。直至最后,不再強調身份因素,而是完全以道德為標準,凡是有德才的人,無論貴賤,皆可稱之為“君子”。并且進一步做引申,把“君子”作為一種對他人的尊稱。比較特殊的是,還可把戀人丈夫稱為“君子”。
三、《詩經》中的君子詞義
(一)分布情況
“君子”在詩經中共一百八十三見,存于六十二首詩中。具體情況為:《國風》中為《周南·關雎》、《周南· 木》、《邶風·雄雉》、《 風·載馳》、《衛風·淇奧》、《王風·君子于役》等二十首,共五十二見。《小雅》中為《裳裳者華》、《桑扈》、《鴛鴦》、《 弁》、《青蠅》、《采菽》、《隰桑》、《瓠葉》等三十二首,共一百零二見。《大雅》九首二十八見,分別為《旱麓》、《既醉》、《假樂》、《 酌》、《卷阿》、《抑》、《桑柔》、《云漢》、《瞻 》。《頌》一首一見,只存于《魯頌》的《有 》中。
(二)《詩經》“君子”詞義分析
首先,“君子”一詞明顯是指稱人。有分歧的是,所指稱的究竟是何人,是怎么樣的人,是以什么樣的標準來評判。尚有詩篇中的“君子”詞義不易辨析,本文對具體詩篇的“君子”意義不作確切考證,主要以《毛詩序》、《毛詩故訓傳》、《毛詩正義》、朱熹《詩集傳》、方玉潤《詩經原始》等為依據,以總體的角度來劃分其中“君子”意義的類別。而且,即使有詞義不明的詩篇,其“君子”詞義也在匯總的義項中。
1.“君子”代指天子及品行高尚的天子。此用法的詩歌約有17首,存在于《雅》中。夏傳才先生在《詩經講座》中說道:“‘雅古時與‘夏二字相通,周王畿一帶原是夏人的舊地,周人也自稱夏人,其地成為夏地,王畿為政治中心,其言稱為正聲。所以《毛詩序》說:‘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是就‘雅詩的政治功用而言的。‘小雅比‘大雅的內容寬泛,有貴族生活禮儀用詩,也有一些小貴族的諷刺詩,所以《毛詩序》說‘政有大小……也是就內容來區分‘二雅的。”由此可以看出天子尊稱的詞義多出現在《雅》中,是有一定原因的。比如:《小雅》中的《小弁》、《巧言》、《瞻彼洛矣》;《小雅》中的《蓼蕭》、《車攻》,《大雅》中的《旱麓》、《既醉》等。前者多為諷諫,后者多為贊頌,“君子”一詞大都泛指周王。諷諫如《小雅·小弁》,《毛詩序》云:“刺幽王也”;贊美如《小雅·庭爎》,《毛詩序》云:“美宣王也。因以箴之。”
2.“君子”代指諸侯及品行高尚的諸侯。此類指稱的詩篇約有11首,在《風》和《雅》中可看到。《風》多為地方民歌,反映出底層人民的勞作生活以及情感心聲。而統治者的作為,直接于人民的生活相關。《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層貴族;而《小雅》其作者,一方面有上層貴族,另一方面也有層次較低的貴族和底層人民。因此,此階層的人都是與諸侯聯系比較密切的人群,故而常見。比如《 風·君子偕老》、《 風·載馳》、《衛風·淇奧》等。如《衛風·淇奧》,整首詩是來頌揚衛武公之德,而文中的“君子”一詞正是指稱武公。
3.“君子”指代卿大夫士等貴族及品行高尚的貴族。這類詩歌約有13首,多見于《小雅》和《風》。《小雅》中不僅有天子、諸侯,還有各級貴族。鄭箋曰:“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此時“君子”范圍已明顯的擴大,一般貴族均可說君子。而《國風》是表達下層人們心聲的民歌,其與下層貴族聯系較為密切。比如《唐風·揚之水》、《小雅·菁菁者莪》、《小雅·節南山》等。其中《小雅》中的《魚麗》、《鹿鳴》等為賓主宴樂之歌。酒宴佳肴,其樂融融,從往來禮節亦能看出君子作風。《小雅·采薇》、《小雅·出車》中的“君子”為從軍的將領或士兵。還有一首比較特別的是《小雅·四月》,其中有一句“君子作歌”,這個“君子”當然還是貴族,但這里是用來自稱的。
4.“君子”代指品行高尚的人。此類有8首,多現于《國風》與《小雅》。這種用法的詩歌不再強調地位身份,而是以美德修養來做歌頌或勸誡。比如《魏風·伐檀》、《曹風· 鳩》、《周南·關雎》、《大雅·桑柔》等,后兩首中的“君子”也有自稱之意。如《小雅·鼓鐘》:“樂只君子,其德不回。”此詩通常被認為是諷刺周幽王的,可僅從文義來看,是一首懷念賢人的詩,而文中的“君子”正是指稱那些善人君子。
5.“君子”代指女子的戀人或丈夫。此類詩有13首,僅見于《風》。此類義項,已經與原來的天子諸侯意義逐漸拉遠,但是也可以尋到其中變化的蹤跡。這類詩中有的原本是貴族妻子用來稱呼丈夫的,而后來逐漸尋常百姓的女子也用來稱呼戀人或者丈夫。《風》既然為地方民歌,自然率真,當然少不了男女情愛。女子把自己的心上人或者丈夫稱為“君子”,也可以體現出男子在女子心中的不同份量。比如:《周南· 木》、《王風·君子陽陽》、《秦風·晨風》等。如《王風·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描述了一位女子想念位于外地服役的丈夫,癡癡盼著他歸期。
要補充說明的是,在前三類中,還可以各分兩類,分作純粹的表階級意義的義項,和已加入道德因素的義項。但是不少詩篇兩種義項難以明確分別,所以僅在這里作提示。
四、結語
《詩經》作為中國詩歌的開端,不僅從此奠定了中華文化的走向,其深厚的人文思想也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人。詩篇不僅涵括了“君子”一詞在先秦時期的眾多義項,還清晰描繪出了“君子”詞義演變的走向:由王權貴族擴及平民百姓,身份地位因素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道德品質的評判。“君子”不再與王權貴族對等,而是以賢良才德為標準。更重要的是,《詩經》中所刻畫的“君子”展現了周人對人格理想和審美境界的一種追求,對后代的文人風骨士大夫風范有著引領性作用。
參考文獻:
[1]季旭 .說文新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沈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3]吳小如.當代學者自選文庫:吳小如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4]夏傳才.詩經講座[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