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世紀中葉,人類便開始了對祖先遺留的文化遺產產生了重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全球各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學術理論進行了不斷的完善與改進,保護工作也碩果累累。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發展,在國內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日益高漲的形勢下,依然存在著一些隱患。目前國內許多地方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空間保護的關注度還遠遠不夠,導致許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在技藝傳承方面的保護工作比較有成效,但其原生環境、文化空間等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卻面臨沒落和消亡。最終非物質和物質文化空間空間無法構成良好的共生性。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洛川蹩鼓; 物質文化空間; 共生性
[引言]:本文通過對洛川蹩鼓的研究,提出對洛川縣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應進行共生性保護的概念。文中闡述洛川蹩鼓的起源與演變、表演形式,并對洛川蹩鼓在傳統村落空間中的表演與活動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分析。總結出在洛川蹩鼓影響下的傳統村落的空間特征。最后通過對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研究分析后,提出對洛川蹩鼓與洛川縣傳統村落進行共生保護的策略。在這個過程中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慮洛川蹩鼓和其物質文化空間的共生性,將文化遺傳,景觀和空間共融,提高洛川蹩鼓的發展性。
1.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我國自2005年3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第三條中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分為兩類:(1)傳統的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等;(2)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從歷史方面,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融合了五十多個不同民族文化在悠長歷史洗禮、積淀、發展中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它具有多元化、個性化、生活化等特性。精神文化的發展對于一個國家和社會來說具有無形的推動作用,近年來,我國人民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不斷提高,國家逐漸開始具有針對性的進行優化改革,實施政策和綱要來滿足對其精神文化需求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衍和發展需依據整體、共生、原真、活態的保護原則,將傳統文化空間環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持久性的保護。
2. 洛川蹩鼓的歷史及表演形式
洛川蹩鼓主要流傳于陜西省洛川縣黃章、永鄉、舊縣等鄉村的傳統民俗舞蹈,為延安著名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陜西方言稱蹦跳為蹩,此舞以蹦跳為特征,故稱蹩鼓。洛川蹩鼓最大的特點是在蹦跳中完成各種舞蹈動作。老一輩對洛川蹩鼓的記憶都來自于這樣的一段話“身上何所系?鐵藝束虎裙。背上何所插?黃旗繪八卦。頭上何所系?赤金豎銀釵。足上何所蹬?豹靴栽金釘。胸前和所掛?大鼓繪云霞。鼓上何所鞔?牛皮箍銅環。手上何所拿?鹿腳雕風爪。”蹩鼓流傳于延安地區洛川縣,以縣東北的黃章、永鄉、舊縣等鄉鎮較為普遍,表演時,鼓手腹前挎個直徑約50厘米的扁圓鼓,邊擊鼓、邊蹦跳。洛川蹩鼓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傳說蹩鼓即由軍陣演變而來,就是反映古代戰斗生活的一種傳統民俗舞蹈。其后通過與當地傳統民間祭祀祈雨活動結合而流傳至今。黃章鄉已確知的蹩鼓表演傳承者已達六代之久。
蹩鼓表演分為場地鼓和過街鼓兩種。場地鼓又稱“小場鼓”,是在綜合性民間舞隊中與秧歌、獅子、旱船等各種社火同場表演的形式。每到一處,先進行場地表演,結束后,傘頭在場中輪流唱拜年秧歌,唱詞多為即興編創的拜年由傘頭演唱長曲子如《十二英雄》、《十繡》等傳統民間曲調,俗稱“唱秧歌”。唱至高潮時,往往傘頭一人領,群眾放聲和,氣氛更為活躍。長曲子唱完后,各種小節目依次表演,最后由蹩鼓隊進場表演,直至高潮結束。然后再由蹦鼓單獨表演,當地又稱"蹩鼓秧歌"。表演時,兩個傘頭率鼓隊進場繞場一周后便站在場邊,由兩個镲手率眾表演。舞蹈的套路有鼓對鼓、镲對镲、鑼對鑼,常用的隊形有“蝎子擰尾”、“白馬分鬃”、“十字對打”、“四進四出”等。舞至高潮,傘頭伺機進入場中,將舞隊引出場外,小場鼓表演即結束。過街鼓即行進表演,舞隊組成兩行,由兩個傘頭率隊前行,舞者均跳“十字行進步”,并連續的左右轉身扭腰,邊擊鼓邊前進。基本隊形以秧歌的“單過街”和“雙過街”為主。
3. 非物質文化與物質文化的共生性保護研究
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于特殊的空間環境狀態,在其千溝萬壑、川道狹長的溝谷里孕育了豐富多樣的具有陜北黃土情節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的優秀遺產。對具有代表性的洛川傳統文化空間與非物質狀態的傳統文化進行整體性的合理保護,將確保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關且代代相承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流傳。
3.1保障和維護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黃土地域特色,是陜北人民對歷史文化、精神文化、民俗風情的傳承。目前世界文化處于一個多樣性的時代,外來文化不斷地注入我們的思想,追隨新的文化思潮,隨波逐流,對本土文化的保護帶來巨大影響。本次研究通過對陜北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表現形式與文化空間環境二者之間的相互依存的發展演化進行研究,深入挖掘二者的內在聯系,提出整體性保護措施。
3.2對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較為完整的村落空間進行整體性保護研究。由于快速的城市規劃建設逐漸忽略了城市特色建設,以對傳統村落空間環境的改建、遺棄成為較普遍的處理方式。保留傳統村落空間環境,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形成整體性保護模式。
3.3發展多種保護模式,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對不同村落空間環境的保護現狀及內容進行全面的研究。對洛川蹩鼓的游演路線和其傳習空間進行深入的研究。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文化空間的整體性保護不僅是一種人類生活文化活動的傳衍方式,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保障,具有秉承著文化發展,弘揚民族文化之獨特性的重要意義。
通過對洛川蹩鼓的了解和研究,我們知道沒有文化內涵,再華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也要大打折扣。一個傳統村落與其過去的紐帶關系永遠不可能完全斷裂,它是鄉村的本性所固有的。即有物質性的因素又有精神性的因素,是地域性的文化現象。洛川蹩鼓作為一種內在價值,生長滲透在城鎮化的進程中。鄉村物質空間的建設固然重要,例如村落的現代化更新,環境治理等。然而洛川蹩鼓作為一種文化價值的表現形式,脫離不了他的地域性。所以我們應該積極培植與盡心保護,構建出物質文化空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生環境.
作者簡介:姓名:車悅(1993.5-) ;性別:女 ;籍貫:陜西省西安市;
學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學歷:2015級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景觀設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