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軍
摘要:八門拳是流傳在我國西北地區古老的地方拳種,八門拳是在清嘉慶、道光年間,由回族武術家“常燕山”傳到甘肅,再逐漸傳到西北各省的。最初始于蘭州,后經過不斷發展,廣泛流傳于西北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八門拳內容體系分為拳術和器械兩大類。八門拳勢舒展大方,勁力渾厚,剛柔相濟,功法扎實,靈活多變,快速有力,手法細膩,樸實無華,沉著穩健;八門器械主要分為棍(條子)、槍、刀套路豐富各有特點。
關鍵詞:八門拳;西北武術;八門器械
八門一詞最早出現于《太白陰經》,八門拳以八卦原理為拳理,拳打休、生、杜、驚、死、傷、景、開八門,對應閃、展、騰、挪、松、緊、滾、纏八種動作。八門拳械中的鞭桿,左挑右劈,前打后擊,兇猛異常。這種風格獨特、結構嚴謹、勁力飽滿、變化多端的器械,在演練者手中似蛟龍纏身,魅力無窮。蘭州的八門拳是由常燕山于清嘉慶年間傳入的,據八門拳譜記載:"清嘉慶年間,常燕山來蘭曾遍傳八門武藝,人多呼為常巴巴……"常燕山來蘭州后,將八門封手拳及炮捶傳給了安寧區安寧堡的李文喜,李文喜從小習武,在當地頗負盛名,后得常爺指點,技藝愈精。后來,代代相傳,不斷發展演變,內容也由簡到繁,理論也逐漸系統完善,形成了今天的八門武藝。
一、八門拳的歷史源流
八門拳是八門武術的總稱。八門拳合易理八卦之說,附會三國諸葛亮八陣圖為創拳依據,拳打休、生、杜、驚、死、傷、景、開八門,創粘、連、擒、捆、破、纏、滾、脫八門拳勢,故名八門拳。相傳為清嘉慶年間河北燕山武術家常巴巴(巴巴,回教中阿旬的稱謂)首傳,后經西北拳師將之與當地土生流傳武藝融和,吸收其它類武藝特點,不斷拓展創新、發展傳播而成。也有一說為清末時由福建人所傳。其體系龐大,內容豐富,既有拳術套路,也有器械套路。馬明達先生在《燕山常巴巴軼事輯述》中對八門拳的源流作了考證,可信度較高。馬明達先生經考證認為“常燕山,是約當清嘉慶、道光問在世的回族武術家,清末以來,流行于西北各省的八門拳、撕、炮拳,號稱隴右“四大名棍”之首的天啟棍等,都是由他傳到甘肅,再逐漸傳到西北各省的。”后人關于八門拳源流的研究大都基于此。甘肅體委的郝心蓮出版了《八門拳術》一書,也明確了這一問題。該書第一節“八門拳術之源流考”中有:“常燕山到底何許人也,譜中未作詳細介紹,僅從八門拳譜記載可知不是蘭州人。據民間傳說常燕山系河北燕山人,說明燕山并非其名,而是其籍貫,故又多稱其為燕山常爺或常爸爸。也有傳聞常燕山為山東人。到底是河北還是山東,尚無定論。”可以看出“常燕山”也就是“常巴巴”確為首傳之人。關于八門拳源流問題比較清晰,也得到一些學者和民間八門拳習練者的認可。
二、八門拳的內容體系
郝心蓮所著《八門拳術》經過整理,八門拳內容體系分為拳術和器械兩大類。八門拳術根據演練風格可分為捶拳、單拳、封手拳三大類,捶拳套路以撕拳、炮拳、九環捶、通背拳為代表,除此之外還有八門勁捶、登州捶等;單拳套路主要有十字單拳、梅花單拳、八虎單拳、金剛單拳等;封手拳主要套路有封手八快、封手母子、展母子等。八門器械可分為棍術條子、槍術、刀術。棍術條子套路有琵琶條子、八樸條子、五手條子等。棍有進山棍、出山棍、行者棍、八仙棍、棚棍等;對練套路有刀進棍、棍進槍、棍排子、棚棍拐子等。槍術套路有六合槍、金槍、梅花槍等。
短刀有燕青刀、武松刀、五虎單刀、綠林刀、少林刀等。在此不作詳述。
在個人看來:該“八門拳”已然成為一個漫無邊際的“巨無霸”,其中像琵琶條子、黃龍條子、登州捶等也強加于八門拳內容之內,讓人難以理解,用馬明達先生的話說:“......使八門拳成了一個寬泛無比而近于包攬一切隴上傳統武術的門派。八門拳果真如此嗎?天底下有這樣的門派嗎?我想稍微有武術常識的人都不會表示同意”。
八門拳現有的內容過于寬大,幾乎涵蓋了隴上武術,這是不利于其發展和推廣的主要因素,再者,受馬氏通背及競技武術的影響,八門拳在傳承和發展上遇到巨大問題。
三、八門拳的技術特點
八門拳勢舒展大方,勁力渾厚,剛柔相濟,功法扎實,靈活多變,快速有力,手法細膩,樸實無華,沉著穩健。其特點表現在手法、腿法、跤法和身法上。手法講究拳、掌、勾、指并用,以拳為主,柔以掌、鉤、指、折等招法。腿法上講究明腿暗發、捌斬撩踩、多法并用。有跺子腿、踩樁腿、背頂腿、穿袖褪、大小崩腿、里踩腿等;跤法上突出上中下三盤協調,即在手法、腿法、腳法及身法的配合中施以中字跤、里跤、外跤、單撒、拉跤等跤法。身法多在擰、轉、切、折、旋、彈上見功夫,閃展騰挪、變化多端。同時兼施肘法、頭法、肩法、胯法、靠法等方法。
四、結論
八門拳是在清嘉慶、道光年間,由回族武術家“常燕山”傳到甘肅,再逐漸傳到西北各省的。八門拳內容豐富,技術體系突出,是西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拳種。近代以來,由于受到競技武術的沖擊,習練人數大幅度減少,幾乎沒有后備人才。八門拳只有不斷自身精煉、提升才能解決傳承的基本問題。
參考文獻:
[1]馬明達.燕山常巴巴軼事輯述[C].說劍叢稿·增訂本,2007,12,卷二:139.
[2]郝心蓮.八門拳術[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
[3]孟峰年,李穎俠.多元文化融合的涼州武術體系[J].搏擊.武術科學,2009.
[4]武少洋.西寧市八門拳傳承人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6.
(作者單位:西安體育學院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