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倫
摘要:隨著社會結構與人民生活的改變,人們對體育的基本觀念和認識也隨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本文就體育價值觀改變下高校體育的教改方向闡述一些看法和見解。
關鍵詞:體育價值觀;高校體育;教改方向
教育教學改革自2002年提出,各大學校就提出有關教改方案,不同科目也根據教改要求實施改革。但是從目前教改的成果來看,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現狀并不十分樂觀。因而有必要從體育價值觀的更新和改變入手,分析未來我國高校的體育教改方向。
一、體育價值觀的改變
在中國人傳統的價值觀和認識觀中一直存在這樣一個觀念——“武不如文”,因而體育在根深蒂固的文化思想的影響下,僅僅是一種工具。[1]上個世紀體育工具論讓我國的競技體育發展得到了很大的進步,而伴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社會的整體結構發生一定的變化,人們的價值觀念也產生相應的變化,體育工具論的價值觀也在社會發展下受到沖擊,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體育的價值。[2]
在過去高校的體育價值觀是基于學生的身體素質而產生的,傳統高校體育價值觀的基本認同是通過強健體魄以在某種工作中能夠投入更專注的精力取得成就。但是當今的體育價值觀被賦予了多重涵義,高校體育存在的意義也需要被重新審視。首先,當代體育價值觀中并不認為體育是一種工具,人們對體育的價值取向不再呈現出單一化趨勢,當今的體育被賦予了多重涵義:養生、娛樂、減肥、磨練精神、強健體魄[3];其次,當下的高校體育價值觀的構建中不再認為體育是一時的,體育稱為一項終身運動,要通過適當的教育引導,讓高校學生建立終身運動的觀念;最后,高校體育價值觀也呈現出回歸趨勢,人們開始追求體育帶來的最原始的美感與真實感。
二、基于體育價值觀改變下高校體育的教改方向
教育教學改革自提出到現在也已經過去了十多年,從體育教學改革的現狀來說,教學改革并沒有為高校體育發展帶來過大的改變。筆者認為這是體育教改沒有落到實處,當下體育中最大的改變是人們對體育的態度,高校體育改革要把握該種心態,才能正確展開教學。
(一)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運動觀
高校體育教學目前的評測都是以學生課程合格或者達標為準,而極少對學生的體育思想觀念進行及時的了解,這是體育教改多年仍未取得良好成果的原因之一。高校體育教師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念,其價值要遠遠大于教師教授某項體育技能。高校體育教師應該認識到體育價值觀正在改變,并在教學戰略上進行一定調整。[4]首先,高校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僅以某類運動為主,教授正確的運動方式固然重要,但是該種教學方式往往會造成學生學會某門課程、某項運動并拿到相應的學分后,不再進行該項運動。教師要在課程安排上合理的安排內容,注重培養學生對運動的感受,培養學生能夠專注于該項體育活動為人帶來的原始感受;其次,高校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將教學重心調整至體育價值觀的樹立,通過交談、讓學生撰寫感受報告等方式,通過文書等方式逐漸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認識體育;最后,高校體育教師要時刻灌輸正確的體育理念,讓學生在反復的思想教育中,樹立終身運動的觀念。
(二)教學回歸
當前的體育教學的內涵被無限擴充后,強健學生的身體素質僅僅是高校體育教學目標之一,而并非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全部。因此,體育教學是否有必要仍然采用達標的方式展開評測?是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值得深思的問題。基于筆者的教學經驗以及高校體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來看,學生的基本身體素質的保持和身體素質的檢驗僅僅靠一時的評測并不是長遠之計,有些學生體育成績較差,但是在學期快要結束時,每天花費半小時鍛煉,體育測評成績仍能較高,但是一旦考試完成,學生的生活又回歸到沒有任何體育運動的狀態。這并不是體育教學的意義。
高校體育教學的回歸有一定必要性,首先當前高校的教學評測方式已經不再與當前的體育價值觀契合;其次,教學的方式也強調讓學生感到體育運動的快樂而非痛苦;最后,教學的回歸能夠讓學生真正愛上體育運動,而不是被體育運動折磨。同樣地未來的體育教學改革發展也應該更加人性化與個性化,雖然高校體育選課是由學生自行決定的,但是絕大所數學生不了根本沒有體育運動的愛好,選擇體育課程也只是為了選擇一門課程完成學業要求。基于該種情況,體育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體能測試等各項數據,為學生選擇適合的幾項體育運動,再讓學生根據幾項運動自行選擇。該種課程選擇方式既人性也個性。
三、結語
體育價值觀的改變影響的不僅僅是未來體育產業的發展,更影響著當代的體育教學觀的改變,教改不同于社會發展觀念的更新,教育的改革對于國家發展來說都是勞筋勞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也正因如此,教育改革的開展也更為困難。我國的體育教學改革發展如何才能擺脫傳統學院派的束縛和傳統觀念的束縛,真正大刀闊斧的實現改革才是關鍵。
參考文獻:
[1]邵偉德,邵天逸,李啟迪.學校體育價值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07):83-88.
[2]榮曙光.從運動鞋文化消費透析大眾體育價值取向[J].體育與科學,2015,36(03):79-86.
[3]黃曉麗,金育強,盧亮球,李可興.學校體育價值的理性審視[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4(06):11-15.
[4]劉湘溶,劉雪豐.論體育價值的文化開發[J].倫理學研究,2013(03):83-89+141.
(作者單位:河南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