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榕城
近年來,我國校園足球取得較大的發展,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有個質的飛躍。以福建省閩北山區為例,筆者對南平十個縣、市(區)校園足球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
福建省南平市是個山區城市,受地域影響,發展校園足球較為困難。為此,全市中小學因地制宜,根據自身條件,有計劃地開展足球運動。
1.訓練場地。對有著較高要求的足球運動來說,山區學校的訓練場地十分潰乏,具備十一人制標準訓練場的學校,目前全市只有南平市農業學校和南平市建陽第一中學,其余學校只有八人制或是或五人制訓練場,有些學校還只能借助籃球場來開展訓練。
2.師資力量。南平市中小學校的足球專項教師十分缺乏,目前全市中小學有362所(不含村完小、教學點),可是足球專項教師卻不足50人,兼職教師訓練的系統性不強,使得各校足球運動水平參差不齊。
3.家長因素。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使得家長對學生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重智輕體的現象讓許多有足球興趣和愛好的學生無法真正參與,甚至遠離足球運動。
至2016年6月止,全市共有85所學校被評為國家、省、市各級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其中南平市第一中學、南平市建陽區曼山小學等8所學校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南平市第三中學、南平市武夷山一中等38所學校被評為福建省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南平市延平區實驗小學新城分校等39所學校被評為南平市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目前,南平的校園足球運動的開展已經初具成效。例如:南平市建溪學校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福建省青少年校園足球示范學校,也是延平區重點扶持的一所足球傳統學校。早在2001年,該校就在福建省足球傳統學校比賽中榮獲第三名;同年,代表福建省參加閩、粵、港、澳埠際足球賽中榮獲第四名;2016年6月代表延平區參加福建省小學生校園足球聯賽(南平賽區)榮獲冠軍。南平市第三中學于2017年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同樣具備一定的實力,近年來,該校獲得了不少榮譽:2015年5月,代表延平區參加南平市中學生足球聯賽榮獲冠軍;同年7月,代表南平市參加福建省少年足球錦標賽榮獲第四名;8月參加福建省中學生足球聯賽榮獲第三名;2016年5月代表延平區參加南平市中學生足球聯賽蟬聯冠軍;8月代表南平市參加福建省少年足球錦標賽獲第五名;2017年代表延平區參加市中學生足球聯賽又一次蟬聯冠軍,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學校體育工作示范學校”。此外,建陽一中、南平農校、建甌第二實驗小學等學校的校園足球隊,成績也較為突出。
分級管理與指導、分層實施與推進,這是目前南平市校園足球發展的策略。
即建立市、縣(區)、校三級聯動,多模式管理。特別是在學校中實行校長總指揮、分管副校長具體負責的工作機制,將足球項目納入學校教學計劃,開設專項課程,并充分利用體育課和每天一小時陽光體育運動時間,結合學校場地和器材的實際情況,開展校園足球活動。同時,對實施校園足球所涉及的師資配備、場地器材、教學管理、經費保障、競賽機制、風險防控等方面進行指導,并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校園文化的布局、管理的科學規劃等相互銜接,形成校園足球發展的完整格局。
即選擇基礎條件較好,有一定的師資力量,活動氛圍較濃厚的學校先行先試,培育點型,彰顯特色,逐步向薄弱學校推進。受山區多因素的制約,南平校園足球的發展較沿海或經濟條件優越的地域相比,困難重重。為此,注重校園足球發展的薄弱環節是十個縣(區)共同的方式,教育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優先創建一批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示范學校,采取加強教練員和裁判員的培訓力度,加大中小學生足球比賽的賽事和規模,籌措有限經費優先發展足球傳統學校等方式,并逐步推進青少年校園足球運動的向縱深發展。
足球運動作為一個集體項目,在增進隊員間交流和友誼的同時,更能有效地培養團結協作的集體意識。山區的孩子對足球的專項技能學習極少,有相當部分是獨生子女,自我中心的意識重,多數對集體的事漠不關心。為此,在訓練中注重培養團隊精神和球隊的凝聚力,充分利用班級、年段、校際間的聯賽,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在球隊中,教練員要求每個隊員都要心要往一處想,勁要往一處使;非球隊的同學,組成啦啦隊和志愿服務隊,既為球隊加油鼓勁,又為球隊提供必要的服務,形成場上、場外都是一個團結、合作的團隊。
由于每個學生的心理特征各有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也比較復雜,一些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往往會只注重足球運動,而淡化文化知識的學習。這些學生對傳球、運球、過人、射門等技戰術掌握快,運用靈活,賽場上拼搶積極。為此,無論在訓練、比賽或間歇時間,教練員都會及時與班主任相配合,關注這些學生的閃光點,讓他們把在球場上的拼搏精神運用到文化學習上,逐步樹立信心。在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的同時,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訓練,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調研時,我與教練員交談過程中發現,家長們擔憂的“參加足球訓練會影響文化學習”已逐步消除了,原因就是各學科教師相互配合,讓學生的文化知識與足球技能學習并駕齊驅。
足球運動能使運動員的個性、自信心、情緒控制、意志力、進取心和自我約束等方面有良好的發展,將足球運動作為對學生心理素質訓練和道德意識培養的教育手段,是行之有效的。調研中,多數學校都談及個別隊員在課堂上膽小不愿發言,而在球場上卻生龍活虎,談笑間的一句“難道課堂上的發言比踢足球還難?”,往往成為這些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利器。
扎實開展足球特色教育,把一點一滴的足球元素滲透進校園,打造校園足球文化,才能使校園足球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開發課程資源,目的是建立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程開發機制,從實際出發,挖掘教師的潛在能力,整合教學資源,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結合省定足球教材——《福建省校園足球教師指導用書》及足球專項教師的優勢,編寫足球校本教材,是各校立足實際的一種教學方法。同時實施足球“模塊教學”,將較復雜、高深的知識變為淺顯、易懂的教學內容。扎實有效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熟練掌握足球運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的技、戰術。既能親身體驗各級的比賽,又學會欣賞較高水平的比賽,對提高心理素質和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學生是校園足球運動的主要參與者,校園足球文化的構建,能夠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校園足球運動當中。只有發自內心的喜愛,才能讓學生真正“愛”足球,“懂”足球,才能造就真正的“足球明星”。
1.注重校園外顯文化的精心設計。在校園足球文化構建過程中,精心設計校園的外顯文化,如:把國內外足球明星及簡介作為校園圍墻的美化元素,來訪者傾聽小小解說員的精彩解說,仿佛走在一條“足球明星文化長廊”之中;組織學生為自已的班級設計一個足球口號;校刊中固定板塊宣傳足球基本知識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足球、熱愛足球并積極參與足球運動。
2.注重融入陽光體育大課間的活動。把足球納入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中,讓孩子們有了更多與足球“親密接觸”的機會,逐步達到了解足球、喜歡足球,這是山區學校根據學校實際,開展校園足球的一種最佳途徑。興趣因學生的參與而發展,校園因孩子的躍動而沸騰。大課間上,既有足球操的韻律,又有運球、顛球、傳接球及射門的精彩瞬間,學生們全員參與,樂于鍛煉,充分顯現陽光下的校園形象。
3.注重足球文化活動的靈活開展。結合學校實際開展以足球為主題的校園攝影、繪畫、征文、演講、足球啦啦操、足球知識競賽等文化活動,建立基于互聯的校園信息平臺,動態報道校園足球活動,如班級聯賽、年段聯賽、校際間友誼賽等。同時,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一些足球常識,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足球的魅力和足球運動所帶來的樂趣。
校園足球的發展,要遵循教育規律,更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閩此山區校園足球的開展不以名次為追求,注重的是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驗的快樂,讓孩子們學會正確看待人生輸贏,培養自身綜合素養的意識。
[1]肖佳川.構建校園足球文化促進足球運動的可持續發展[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
[2]卞明.高中開展校園足球活動的現狀及影響因素[J].課程教育研究,2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