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亞嵐
華潤武鋼總醫院老年綜合科,湖北武漢 43008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復干預的效果評價
莫亞嵐
華潤武鋼總醫院老年綜合科,湖北武漢 430080
目的探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5年4月—2017年4月該院所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采取常規康復治療措施(對照組,33例)與早期康復治療干預措施(觀察組,35例)的康復干預效果及患者的心理狀態變化情況。結果觀察組35例患者在接受了早期康復干預后,其在住院天數、臥床時間、生活自理能力能方面的改善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臨床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在患者的心理狀況變化方面觀察組干預后樂觀人數達到了33例(94.2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1例(63.6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上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臨床治療時,可采用早期康復干預方法,能夠顯著縮短患者的住院天數及臥床時間,促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進一步得到顯著增強,同時也可促進患者心理狀況的改善,可予以推廣應用。
急性心肌梗死曰早期康復曰干預曰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往往發病突然,病情緊急,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劇痛感,并常常伴隨有焦慮、恐懼、抑郁等負面情況,是一種致死率較高的疾病類型[1]。目前臨床上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時逐步引入了溶栓治療與心血管介入療法,因此針對急性心肌梗死在治療早期便進行下床活動與盡早出院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為了解早期康復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應用效果,選取了該院所治療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采取早期康復治療干預的觀察組取得了十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以2015年4月—2017年4月該院所收治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依據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35例)與對照組(33例)。其中對照組男17例,女 16例;年齡37~85歲,平均年齡(64.2±5.4)歲。觀察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36~86歲,平均年齡(65.6±5.8)歲,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統計資料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對照組:采取常規康復干預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早期康復干預及心理指導,依據患者病情進展與個體狀況制定并及時調整康復干預程序,具體包括3個階段:①急性期。在此階段患者還無法完全生活自理,需要由他人協助進行翻身、洗漱以及簡單的肢體性活動,可在患者入院第2天便進行肢體活動,每間隔10 min進行1次,2次/d,同時向患者講解一些相關的疾病常識,介紹一些成功治療病例以解除患者的恐懼、焦慮等情緒,建立起積極的治療信心,更加配合臨床治療及治療工作,通常在治療1周后患者便可基本達到生活自理的程度[2]。②恢復期。這一階段是患者由出院到回歸社會的時期,在此階段當中主要以步行作為主要的恢復運動方式,在患者出院以后的幾天可從事一些簡單的家庭勞務,參加一些較為輕松的文體活動,如閱讀、寫字、掃地等。③維持期。這一階段通常患者已經基本能夠回歸到正常的工作崗位上,但也應注意活動強度不宜過大,時間不宜過長。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康復干預方面可供選用的恢復方式多種多樣,應盡可能選用患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來開展恢復鍛煉,以促使患者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配合參與,并達到長期堅持的目的[3]。
①觀察并統計兩組患者的住院天數、臥床時間,采用Bathel指數評定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各項日常行為,即:大小便、洗澡、活動、吃飯、穿衣等。其中每一項內容依據所測試的內容進行分數確定,范圍在5~15分之間,滿分100分,分數越高即表示生活能力越好。②對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干預后的心理狀態分別予以評價,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平靜、樂觀、抑郁、恐懼、焦慮、沮喪等6項內容[4]。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取[n(%)]表示,以 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以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將兩組患者的住院天數、臥床時間及生活自理能力進行對比分析,觀察組的康復干預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住院天數、臥床時間、生活自理能力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住院天數、臥床時間、生活自理能力對比(s)
組別 住院天數(d) 臥床時間(d) 生活自理能力總分觀察組(n=35)對照組(n=33)t P 12.75±2.66 18.24±3.53 7.348<0.05 2.82±1.19 7.03±1.68 12.098<0.05 79.58±12.36 55.69±13.52 7.716<0.05
①兩組患者在接受康復干預前的心理狀態情況:觀察組平靜9例,焦慮11例,恐懼6例,抑郁6例,沮喪3例;對照組平靜8例,焦慮10例,恐懼5例,抑郁7例,沮喪3例;對比兩組患者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②兩組患者在接受康復干預后的心理狀態情況:觀察組樂觀33例,抑郁1例,焦慮1例;對照組樂觀21例,抑郁5例,焦慮4例,沮喪3例;對比兩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些年來大量的臨床研究均表明,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開展早期康復干預能夠促使患者的預后質量得以大大增強,促進患者心肌梗死的盡快修復;促使患者加強治療信息,改善不良心理狀況,且經臨床研究表明采取早期康復干預安全、有效[5]。
在該研究中,結果顯示接受早期康復干預的觀察組患者其住院時間、臥床時間均可大幅度縮短,從而便可促使患者所需承擔的經濟壓力大大降低,并且還可促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顯著改善,達到更好的預后效果。同時在心理狀況改善方面,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的樂觀人數達到了33例(94.29%),相較于對照組而言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臨床上在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臨床治療時,可采用早期康復干預方法,能夠顯著縮短患者的住院天數及臥床時間,促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進一步得到顯著增強,同時也可促進患者心理狀況的改善,可予以推廣應用。
[1]隋鵬,姜曉芳.早期康復干預對老年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3):136-138.
[2]舒麗瑾,許艷榮.康復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系統醫學,2016(7):22-24.
[3]宋金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效果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6(5):215.
[4]梁欣,何翠竹,楊蓉,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急診介入治療后早期康復的效果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1):93-95.
[5]李艷敏,牛敬雪.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復治療干預的效果分析[J].武警醫學,2013(4):340-342.
R49
A
1004-6569(2017)07(a)-0039-02
莫亞嵐(1965-),女,湖北荊州人,本科,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心血管內科工作。
2017-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