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愛珍
沭陽協和康復醫院兒童康復科,江蘇宿遷 223600
小兒腦損傷綜合征運用康復治療的效果探討
唐愛珍
沭陽協和康復醫院兒童康復科,江蘇宿遷 223600
目的探討康復治療運用到給小兒腦損傷綜合征患者予以治療期間的成效。方法抽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來該院就診的小兒腦損傷綜合征患者68例并分為兩組,試驗組34例予以康復治療,對照組34例單獨予以營養神經一類的藥品實施治療,并對比探究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前后GMQ、DQ的改進狀況、治療成效等。結果試驗組經過治療以后GMQ、DQ的改進狀況、治療成效都好于對照組(P<0.05)。結論康復治療運用到給小兒腦損傷綜合征患者予以治療期間具備十分優良的成效,值得醫學領域的大力推行及應用。
康復治療曰小兒腦損傷綜合征曰價值
小兒腦損傷綜合征即由于胎兒時期、分娩時期、新生兒時期內各種原因引發的非進行型腦部受損,以運動功能型障礙即重要體現的一種臨床方面的綜合征,會伴隨有智力發育低下、感知覺型障礙、精神行為不正常與癲癇發作一類的臨床表現。盡快對這一類患者實施標準化的康復治療,已變成了近幾年醫學領域愈來愈重視的一大問題[1]。2014年3月—2017年3月該文就探討并研究了康復治療運用到給小兒腦損傷綜合征患者治療期間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把來該院就診的68例小兒腦損傷綜合征患者根據不同治療方法分為兩組。所有患者都根據疾病歷史、臨床表現與頭部B超、蓋澤爾發育診治規定、耳聲發射及腦干聽覺誘發電位、頭部CT及MRI、腦電圖一類的檢測明確診治。全部患者都同有關小兒腦損傷綜合征的評判規定相符,沒有伴隨腦部積水、代謝系統類病癥以及腫瘤一類的病癥。這之中,試驗組內有患者34例,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13例;患者的月齡為1~11個月,平均月齡為(6±1.21)個月;有23例患者即足月兒,有11例患者即早產兒;有22例患者即正常出生體重兒,有12例患者即低出生體重兒;試驗組予以康復治療。對照組內有患者34例,男性患者有29例,女性患者有5例;患者的月齡為2~12個月,平均月齡為(7±2.09)個月;有20例患者即足月兒,有14例患者即早產兒;有25例患者即正常出生體重兒,有9例患者即低出生體重兒;對照組單獨予以營養神經一類的藥品實施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月齡、出生種類、性別以后,差異無統計這意義(P>0.05)。
對照組單獨予以營養神經一類的藥品實施治療,15~20 u的神經生長因子同20 mg的神經節苷脂針互換給藥,都是隔天一次,穴位注入,治療周期即20 d。試驗組予以康復治療,依據患者的檢查同腦部MRI成果匯編出有關的方案實施治療:①神經生長因子同神經節苷脂針實施穴位注入,運用方式及劑量與對照組一致;②給穴位實施按摩,選擇聽宮、百會、手足三里、頰車、肩髑、肩井、環跳與太陽穴一類的穴位,按摩2~3次/d;③運動功能鍛煉,包含了步行鍛煉、精細動作鍛煉、支撐站立鍛煉與爬行鍛煉方面的內容,借助“面對面”這一模式實施鍛煉,堅持35 min/次,1次/d;④腦部循環及導平一類的理療,1次/d,一共治療4個星期。
借助粗大運動發育商(GMQ)同適應商(DQ)記錄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前后的運動發育狀況;記錄兩組患者經過治療以后的治療成效,這之中:①顯效即患者的GMQ評價成果對比治療以前提升兩個標準差,DQ評價成果提升一個標準差(15);②有效即患者的GMQ同DQ評價成果對比治療以前提升一個標準差(10);③無效即患者的GMQ同DQ評價成果沒有任何變化。
數據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加以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資料用(%)表示,P<0.05 為差異統計學意義。
兩組經過治療以前GMQ、DQ的改進狀況加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經過治療以后GMQ、DQ的改進狀況加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參見表1。
表1 對比經過治療前后兩組GMQ、DQ的改進狀況[(±s),分]

表1 對比經過治療前后兩組GMQ、DQ的改進狀況[(±s),分]
組別GMQ治療前 治療后DQ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對照組64.77±10.98 64.11±9.21 77.38±7.89 70.22±8.56 41.44±7.56 41.55±7.46 57.99±5.33 44.33±6.88
兩組經過治療以后的治療成效加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參見表2。

表2 對比經過治療以后兩組的治療成效
當前,國內年齡少于14周歲的嬰幼兒內,智力狀況較低的大約占比1.06%,大多同發育時期腦部受損相關[2]。只要罹患了小兒腦損傷綜合征,患者就會出現語言及行為型障礙、癲癇與智力狀況較低一類的癥狀,且時間的逐步增加,會使得腦部障礙逐步加重,這時單獨借助藥品實施治療一般無法獲得比較理想的成效[3]。所以,力爭盡早發現、明確診治并開展治療,不單能夠提升治療成效,對提升預后、減弱并發癥的發生率同樣不可或缺。
胎兒從母體分娩以后6個月中即腦部發育的重要階段,于這一階段予以康復治療,可以最大程度地改進大腦本身的代償功能,增加患者的智力、運動一類的能力,能夠力爭臨床治愈的最大化[4]。康復治療開始的時間應在患者出生以后的3個星期開始,如此能夠很好地減弱治療的困難程度[5]。該次試驗研究內就證明了予以康復治療對舒緩小兒腦損傷綜合征的疾病狀況成效較優:①給穴位實施按摩、功能鍛煉能夠多次、依序刺激神經功能系統,加快智力的發育,同時增快運動功能的康復;②營養神經一類的藥品實施穴位注入,能夠直接作用在神經組織處,恢復損傷組織,并凸顯出調整腦部循環、營養神經組織一類的功效;③導平同腦部循環一類的理療即借助儀器以進行的,能夠凸顯出同中醫針灸、推拿相一致的功能。
綜上所述,康復治療運用到給小兒腦損傷綜合征患者予以治療期間具備十分優良的成效,同時也具備臨床方面的運用價值。
[1]洪文揚,何煜才,楊彬彬.神經發育療法對小兒腦癱的療效分析[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6,16(5):68-69.
[2]劉娜.早期康復訓練對小兒腦損傷綜合征及腦癱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8):201-202.
[3]蔣滔滔,高延,羅小杏,等.腦氧飽和度檢測對腦損傷綜合征嬰兒腦功能的評定[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5,23(5):460-462.
[4]李倩,吳躍偉.品管圈在1~4歲腦損傷綜合征患兒中康復護理健康教育中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4):16-17.
[5]徐朝文,張喆,于水,等.小兒腦損傷綜合征、腦癱經早期康復訓練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4):7-8.
R54
A
1004-6569(2017)07(a)-0066-02
唐愛珍(1988-),女,江蘇沭陽人,大專,康復治療師。
2017-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