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趙晨,張黎,譚暢,蘆韜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一醫院內分泌三科,黑龍江哈爾濱 150010
糖尿病足的臨床特點及內科綜合治療的臨床分析
陳婧,趙晨,張黎,譚暢,蘆韜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一醫院內分泌三科,黑龍江哈爾濱 150010
目的探討糖尿病足(DF)的臨床特點及內科綜合治療的臨床情況。方法選取該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患有糖尿病足的患者進行分析,總結其臨床特點以及內科綜合治療情況。結果糖尿病足發生在70歲以上占比為47.7%,在10~15年糖尿病患者中發生率占比為48.9%,水皰是發生糖尿病足的最大誘因,占比為47.9%,發病多為單發,發生在足趾占比為52.2%,合并神經周圍病變占比為86.7%,神經缺血性潰瘍發生率為45.6%。糖尿病足級別越高治療效果越差。結論糖尿病足患者多為高齡、糖尿病病程較長的患者,伴發多種并發癥,給予內科綜合治療后效果顯著,建議臨床上對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多加注意,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糖尿病足;臨床特點;內科綜合治療
糖尿病足是常見的糖尿病患者并發癥之一,具有較高的病殘率,病情復雜,治療困難。引起該病的原因可能是周圍神經病變、外傷感染、足傷畸形以及周圍血管病變等,對患者的治療增加難度。糖尿病足治療后的并發癥有潰瘍、截肢,甚至是死亡[1],顯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近年來,因為社會生活環境的改變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目前已成為社會公認的重要健康問題,加強了對糖尿病足的研究。該文中對該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患有糖尿病足的90例患者進行臨床特點分析,并給予內科綜合治療,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90例患有糖尿病足的患者進行分析,患者經診斷均符合糖尿病足的診斷標準,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男性42例(46.7%),女性48 例(53.3%),年齡 20~83 歲,平均年齡(63.8±13.5)歲,病程 3 個月~41 年,平均病程(10.5±6.8)年,排除臨床資料不全、不配合醫護人員工作的患者。
1.2.1 臨床觀察 對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誘因、Wagner分級、周圍神經病變、好發部位、高血壓史、糖化血紅蛋白、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周圍血管病變、冠心病史、糖尿病腎病、腦血管病史以及治療轉歸。
1.2.2 治療方法 控制患者的血糖,改善患者微循環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給予患者營養神經和抗感染藥物。對有足部皮膚潰瘍的患者給予清創、換藥,潰瘍表面采用新型輔料覆蓋,有效吸收滲液,使創面環境保持濕潤,減少感染發生率,給肉芽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對肉芽組織面積較大的患者使用皮瓣覆蓋,有助于組織愈合,減少病程。每天定時對患者的血糖進行測量,若發現血糖升高及時給予藥物控制。
Wagner分級潰瘍[2]診斷標準:0級:出現潰瘍發生危險因素,目前無潰瘍;1級:表面潰瘍,無感染;2級:潰瘍較深,有軟組織炎,無膿腫或骨感染;3級:深度感染,有膿腫或病變骨組織;4級:出現局限性壞疽;5級:全足出現壞疽。療效評價標準:痊愈:癥狀完全消失,創面完全愈合,形成痂皮或疤痕;好轉:癥狀基本消失,創面顯著縮小,壞死組織基本脫落;無效:沒有達到以上標準。
文中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對比給予χ2檢驗,采用(%)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糖尿病足發生在70歲以上占比為47.7%,在10~15年糖尿病患者中發生率占比為48.9%,水皰是發生糖尿病足的最大誘因,占比為47.9%,發病多為單發,發生在足趾占比為52.2%,合并神經周圍病變占比為86.7%,神經缺血性潰瘍發生率為45.6%。見表1。

表1 患者臨床特點分比情況
Wagner分級中0級6例患者痊愈2例,好轉4例;1級16例患者痊愈9例,好轉7例;2級23例患者痊愈4例,好轉16例;3級18例患者痊愈4例,好轉14例;4級23例患者痊愈0例,好轉7例;5級4例痊愈0例,好轉1例。提示糖尿病足級別越高治療效果越差。
糖尿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可引起很多并發癥的發生,糖尿病足是其中一種最為嚴重的,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相關報告指出[3],糖尿病足的發生率和糖尿病有著密切的聯系,該文中研究發現,糖尿病足發生在70歲以上患有糖尿病患者的占比為47.7%,當糖尿病患者病程在10~15年時發生糖尿病足的占比為48.9%,提示兩者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即糖尿病患者年齡越大、病程越長,發生糖尿病足的幾率越高。糖尿病足發生的誘因中水皰占比最高,為47.9%,還有燙傷、外傷等,需要對患者足部進行仔細觀察,預防這些癥狀的發生,減少糖尿病足的發生[4]。患者糖尿病足的發生多為單發,但是常發生在足趾,占比為52.2%,還有足底、踝部、足背等。糖尿病足的發生可以引發其他并發癥,其中發生幾率最高的是周圍神經病變,占比為86.7%,糖尿病腎病發生率為66.7%,高血壓發生率為64.4%。糖尿病足發生潰瘍的性質中神經缺血性發病率最高為45.6%。以上結果表示對于糖尿病患者需要多加注意和觀察,提早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降低糖尿病足的發生率。按照Wagner分級對糖尿病足患者進行分類,該文結果顯示,糖尿病足級別越高治療效果越差,因此,當患者出現糖尿病足癥狀時及早給予有效的控制和治療,緩解病情,促進患者身體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
綜上所述,糖尿病足患者多為高齡、糖尿病病程較長的患者,伴發多種并發癥,給予內科綜合治療后效果顯著,建議臨床上對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多加注意,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1]李洋,門嵐,李冬梅,等.糖尿病足的臨床特點及內科綜合治療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5,32(32):6764-6766.
[2]李悅森.糖尿病足的臨床特點及內科綜合治療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8(24):135-136.
[3]康杰峰,張飛.糖尿病足的臨床特點及內科綜合治療的臨床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5,6(24):99-100.
[4]周焰,韓亮.糖尿病足的臨床特點及內科綜合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4,11(12):161.
R587.1
A
1004-6569(2017)07(a)-0078-02
陳婧(1977-),女,吉林榆樹人,碩士,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糖尿病血管病變,糖尿病足病。
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