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凱梅
黑龍江省農墾建三江人民醫院感染科,黑龍江佳木斯 156300
精細化護理干預在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護理中的作用
胡凱梅
黑龍江省農墾建三江人民醫院感染科,黑龍江佳木斯 156300
目的探究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護理中采用精細化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選取該院從2014年3月—2017年3月所收治的50例小兒手足口病感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并將患兒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每組25例,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而實驗組則采用精細化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兒的效果和家長滿意度。結果實驗組患兒的總有效率是96.00%,常規組是84.00%,實驗組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滿意度比較,實驗組(96.00%)優于常規組(8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通過精細化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提升有效率,同時家長的滿意度也極大提升,此時護理方法值得運用和推廣。
精細化護理干預;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護理;作用
在兒科臨床中,手足口病較為常見,它主要是由于腸道病毒進而引起急性的傳染病,這種疾病在嬰幼兒以及學齡期兒童中有較高的發病率[1],其主要的癥狀有:小兒的手部、口腔和足部出現異常情況,如出現皰疹等,而在臨床中的表現主要有:發熱、頭痛、皮疹和皮膚潰爛,對于嚴重的患兒而言,還出現嗜睡、心肌炎、肺水腫以及急性腦膜炎等[2],這對小兒的生命帶來較大的威脅。因此家長發現小兒出現異常情況時,就需要及時采取有效方式進行治療。該研究從該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所收治的50例小兒手足口病感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從2014年3月—2017年3月所收治的50例小兒手足口病感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并將患兒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每組25例。常規組中男性患兒12例,女性患兒13例,年齡10個月~5歲,平均年齡是(2.4±1.1)歲;實驗組中男性患兒11例,女性患兒14例,年齡9個月~6歲,平均年齡是(2.3±1.5)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比較的價值。
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而實驗組則采用精細化護理干預,實施方式如下。
1.2.1 切斷傳播途徑 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需要對已經確診的患兒進行隔離治療和護理,對患兒所在的房間進行空氣消毒,并保持房間內通風[3],通常情況下,房間的消毒時間大約是1 h/d,開窗通風的時間是2次/d,30 min/次。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需要用消毒液擦患兒周圍的物品,例如床、門把手、桌椅和地面等。
1.2.2 手部護理 對患兒的手部進行護理,此時,護理人員可以運用過氧乙酸(泡沫液)為患兒洗手,患兒用過的物品,如玩具、奶具以及毛巾等,需要用50℃熱水浸泡(大約是30 min),然后在太陽底下進行暴曬[4]。
1.2.3 發熱護理 這主要是針對患兒體溫上升的情況下,護理人員可以通過物理降溫法進行護理,例如減少患兒的衣物或者衣被等,并囑咐多喝開水;而當患兒的體溫在38.5℃以上時,護理人員需要實施藥物降溫,例如患兒口服布洛芬等。
1.2.4 皮膚護理 患兒患手足口病出現皮疹的情況,為了防止患兒撓抓,護理人員需要幫助患兒剪指甲。此外,還需要對患兒的手足臀部進行清潔,并保持皮膚的干燥,對于患兒中出現皮疹多的情況,甚至出現破潰的情況,則可以涂碘甘油,促進患兒皮疹愈合。
1.2.5 口腔護理 患兒在進食前后,護理人員需要用生理鹽水為患兒漱口,進而預防細菌再次感染,同時還需要指導患兒科學飲食,堅持少量多餐的原則,同時忌食刺激的食物。
結合兩組患兒的臨床狀況而劃分護理效果,其中患兒在實施護理之后,顯效:皰疹的數量減少,發熱現場全無,同時患兒能夠正常進食;有效:患兒的皰疹數量顯著減少,但是會出現發熱的現象,并且進食量增加;而無效則是患兒的病情繼續惡化,有的出現感染的情況,有效率=顯效+有效。家長護理滿意度則結合該院的調查問卷 (百分制)收集,8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60~79分為滿意,而60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
該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通過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其中計數資料運用百分號(%)表示,而組間差異則用 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平均值±方差s)表示,用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兒的總有效率是96.00%,常規組是84.00%,實驗組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兒的護理效果[n(%)]
實驗組患兒采用精細化護理之后,非常滿意19例(76.00%),滿意 4例(16.00%),不滿意 2例(8.00%),滿意度是92.00%;常規組非常滿意18例(72.00%),滿意 3例(12.00%),不滿意 4例(12.00%),滿意度是84.00%;實驗組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眾多流行性的傳染疾病中,足口病主要是由于腸道病毒而引起,這種疾病在小兒中較為常見。這種疾病的發病率較高,而且疾病的侵入的速度較快,同時還有較高的致死率。這已經成為人們需要重點防范的疾病類型[5]。結合其發病的原因可知,當前最常見的的發病源有兩種,第一種是腸道病毒類,即71型,第二種是柯薩奇病毒,即A16,這些疾病主要的傳播途徑有如下幾種方式:體液傳播、蚊蟲傳播以及皮膚接觸等。在臨床治療中,手足口病主要的癥狀有:在發病的初期,患兒出現口痛、潰瘍、發熱以及121腔黏膜發生皰疹等,有的患兒手部、臀部以及足部等逐漸出現丘疹,同時還會轉為皰疹;然而對于重癥患兒而言,他們的中樞神經會受到較大的影響,例如有的患兒出現嘔吐、嗜睡、昏迷以及精神差等。然而,在當前的治療過程中并沒有特效要藥物以及方法,主要是結合患兒的癥狀而將治療與護理相結合。該文主要分析精細化護理的干預方式運用在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中的效果。
精細化護理的起源和精細化的管理理念有關,在實踐運用中逐漸演變和發展為服務患者的一種護理方式,其宗旨是患者為中心,在護理過程中展示出精、細、嚴以及準的特點。結合該院從2014年3月—2017年3月所收治的50例小兒手足口病感染患兒,將患兒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進行對比研究,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而實驗組則采用精細化護理干預,實驗組患兒的總有效率是96.00%,常規組是84.00%,實驗組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護理滿意度比較,實驗組(96.00%)優于常規組(8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通過精細化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提升有效率,同時家長的滿意度也極大提升,此時護理方法值得運用和推廣。
[1]伍中華.舒適護理模式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20):214-215.
[2]張薇,羊玲,鐘麗花,等.血清降鈣素原對手足口病患兒伴細菌感染的早期鑒別診斷價值[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5):1143-1145.
[3]盧恩敏.腸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患兒Th細胞變化的意義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6,18(1):17-18.
[4]趙仕勇,林先耀,滕淑,等.腸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患兒的腸道排毒時間及傳播機制的初步探討[J].疾病監測,2015,30(1):23-26.
[5]王勇,方紅星,劉艷,等.康復新液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房,2016,27(20):2846-2848.
R248.4
A
1004-6569(2017)07(a)-0099-02
胡凱梅(1969-),女,山東日照人,本科,副主任護師。
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