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尹
閬中市三陳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放射科,四川閬中 637400
負重X線側位片在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復位評估中的價值
劉尹
閬中市三陳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放射科,四川閬中 637400
目的觀察負重X線側位片在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復位評估中的應用,評價其臨床價值。方法對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2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1例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均采用負重X線側位片進行評估,觀察負重X線側位片在評估中的表現,比較術前與術后患者踝關節骨折愈合情況。結果經各指標數據統計顯示,按照Takakura踝關節退變分級為Ⅰ級23例,Ⅱ級11例,Ⅲ級17例,根據患者骨折情況予以對應手術治療后,較之治療前,該組患者治療后負重X線側位片顯示中,患者脛腓間隙、脛腓間隙與脛腓重疊間距、內踝間隙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患者脛骨側面角、脛骨軸線與據固定關節面位移差、脛距關節面圓心位移差等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兩組患者在術前與術后踝關節與足部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負重X線側位片應用于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復位中具有顯著效果,通過對患者患關節測量可顯示明顯畸形,以此提示復位標準,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參考指標。
負重X線側位片;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價值
近年來有臨床報道表明[1],在臨床治療中,部分踝關節骨折患者經X線片顯示解剖與畸形愈合正位基本正常,但患者患關節仍出現踝關節周圍疼痛,且日常活動受限,鑒于此,該次研究對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2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1例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負重X線側位片在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復位評估中的應用,評價其臨床價值,為臨床關節愈合評估提供參考資料,現報道如下。
對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51例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均負重正位X線片顯示患關節正位與踝穴位X線片內踝間隙、脛腓間隙、脛腓重疊距離均正常,而主訴踝關節處明顯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顯示均超過7分。其中男27例,女24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39.3±4.1)歲。根據患者踝關節骨折手術方式分為: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者35例,行石膏或其他支具固定治療者16例;根據患者患者癥狀分為: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患者11例,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且呈內外翻急性患者40例。其中踝關節活動受限者13例,聚下關節活動受限者8例,踝關節外翻畸形者5例,腓骨短縮者19例,距骨半脫位者4例,高弓足畸形者2例。
對所有患者均采用PACS系統在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上進行測量患關節負重X線側位片與正位片。此外治療根據患者癥狀不同,給予其中11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者行切開復內固定術治療,通過術中行正位側位、踝穴位X線片下達到復位要求為準。給予40例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且呈內外翻急性患者行切開復內固定術+撐開截骨術治療,復位要求同上。
根據楊勇,陳維毅[2]中Takakura踝關節退變分級標準進行程度分級:0:關節呈平行樣,脛距無傾斜,關節處無明顯炎癥征象;Ⅰ:患關節呈平行樣,脛距無傾斜,但患關節處軟骨下骨表現硬化;Ⅱ:患關節脛距呈現傾斜、內翻或外翻樣,關節軟骨峽谷無接觸;Ⅲ:患關節脛距呈現傾斜、內翻或外翻樣,關節軟骨峽谷有接觸;Ⅳ:患關節松弛,且軟骨下骨均接觸。患者踝關節評分依據美國足踝外科協會(AOFAS)進行評估,總分為100分,優為>80分,良為60~80分,差為<60分。
該次研究數據統計采用非明珠[3]報道中STATA1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各指標數據統計顯示,按照Takakura踝關節退變分級為Ⅰ級63例,Ⅱ級36例,Ⅲ級52例,根據患者骨折情況予以對應手術治療后,較之治療前,該組患者治療后負重X線側位片顯示中,患者脛腓間隙、脛腓間隙與脛腓重疊間距、內踝間隙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患者脛骨側面角、脛骨軸線與據固定關節面位移差、脛距關節面圓心位移差等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兩組患者踝關節與足部評分術前為(45.6±14.8)分,術后為(81.9±9.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772,P<0.05),見表1。

表1 該組患者手術前后負重正位、側位與踝穴位影像學參數情況(x±s)
圖a~h為49歲女性患者;內踝骨折;經內固定術后10個月,主訴感踝關節疼痛,見圖1。

圖1 內踝骨折
踝關節主要由脛腓骨下端與距骨組成,此關節骨折是臨床常見疾病,多由間接暴力引起踝部扭傷所致[4]。在對該疾病治療中,其復位標準主要依據患關節正位與踝穴位 X 線片內踝間隙(MCS)、脛腓間隙(TFCS)、脛腓重疊距離(TFOL)等。據相關學者認為[5],患者踝關節正常時,正位與踝穴位X線片內踝間隙在X線片中寬度應在4 mm以下,脛腓間隙則在5 mm以下,脛腓間隙應不低于1 mm,正位不低于6 mm。
X線側位片檢測中TLS角度適用于對患肢脛骨內翻角度進行評估,但此測量角度存在一定變異性,可隨關節脫化情況出現一定差異。在該次研究中部分患者出現程度不一的踝關節退變癥狀,通過采用重建手術治療后,在X線側位片中TLS角度與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故筆者認為,在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患者治療中,X線片側位TLS角度需采用重建手術給予矯正后,方可對其患關節恢復正常解剖位置。從該次研究結果處可以看出,根據患者骨折情況予以對應手術治療后,較之治療前,該組患者治療后負重X線側位片顯示中,患者脛腓間隙、脛腓間隙與脛腓重疊間距、內踝間隙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患者脛骨側面角、脛骨軸線與據固定關節面位移差、脛距關節面圓心位移差等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兩組患者踝關節與足部評分術前為 (45.6±14.8)分,術后為(81.9±9.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負重X線側位片應用于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復位中具有顯著效果,通過對患者患關節測量可顯示明顯畸形,以此提示復位標準,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參考指標。
[1]黃崇友,陳萬.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截骨重建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6,35(12):196-199.
[2]楊勇,陳維毅,易興彪.負重X線側位片評估踝關節骨折復位情況的價值分析[J].創傷外科雜志,2016,14(8):479-481.
[3]非明珠.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的臨床治療觀察[J].繼續醫學教育,2015,22(1):94-95.
[4]劉卓華,劉文志,黃才平,等.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的臨床治療探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5,38(12):32-33.
[5]朱軍方,吳衛新,尚麗嫚.陳舊踝關節骨折的手術治療體會[J].醫藥論壇雜志,2015,40(7):118-119.
R683.42
A
1004-6569(2017)07(a)-0129-02
劉尹(1975-),男,四川閬中人,大專,主治醫師,研究方向:肺結核與社會效應。
2017-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