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連山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中心醫院骨外科,內蒙古阿拉善盟 750300
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的康復治療分析
劉連山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中心醫院骨外科,內蒙古阿拉善盟 750300
目的探究在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時,使用康復治療的效果。方法針對40例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實施常規康復治療,并歸為對照組,針對另外40例患者使用個性化康復治療,并歸為觀察組;兩組共80例患者均為該院2015年2月—2017年1月間收治。結果對照組患者的HSS膝關節功能評分平均為(68.35±2.13)分,觀察組患者的功能評分平均為 (80.24±2.06)分;同時對優良率統計可見觀察組為9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的康復治療分析發現,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對應的個性化康復方案,和常規的康復干預比較,能夠提高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最終幫助患者及時恢復,提高治療效果,因此值得臨床中借鑒和使用。
脛骨平臺骨折;膝關節功能;康復治療
脛骨平臺骨折在骨外科臨床中較為常見,骨折發生后對于患者的膝關節功能產生嚴重影響,同時限制患者的正常活動,因此需要對患者實施有效的干預。目前通過手術治療能夠幫助患者的骨折復位,但是此后仍然有患者容易出現功能恢復不佳的現象,因此康復治療對于患者具有獨特意義。該次則針對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目的在于總結臨床經驗,分析2015年2月—2017年1月間該院收治的8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針對80例脛骨平臺骨折手術患者實施分組康復治療,首先針對患者或家屬說明研究概況,并需征得患者或家屬同意,此后遵循隨機原則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包括40例患者。對照組患者的年齡16.5~70.0歲,將其進行平均計算可得患者年齡均值為(43.26±3.02)歲,患者的骨折有21例位于右側,有19例位于左側,患者中男女各占24例和16例;觀察組患者的年齡17.0~70.0歲,將其進行平均計算可得患者年齡均值為(43.34±2.69)歲,患者的骨折有22例位于右側,有18例位于左側,患者中男女各占25例和15例;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可比。
針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康復治療,即指導患者保持充分休息,同時按照醫囑對患者使用相關藥物,包括消腫、止痛等干預,以期促進患者康復;此后在患者靜臥1個月時逐漸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屈伸、抬高等活動,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
觀察組患者則使用個性化康復治療,首先在干預前對患者情況進行評估,同時結合患者個人的實際情況制定康復干預計劃,手術后初期需要指導患者絕對靜臥休息,一周后患者可逐漸進行腿部抬高等活動訓練,減少其肌肉萎縮發生的可能,1個月后患者可逐漸進行膝關節的伸展活動,活動過程中需要密切結合患者的可耐受性,同時在2個月后逐漸指導患者負重干預,負重由輕到重[1]。康復鍛煉實施時需要考慮到患者的個體化差異,如果患者骨折恢復欠佳則需要股四頭肌的訓練和直腿抬高等訓練,此后再逐漸對患者進行屈伸、負重等康復治療,康復治療的過程中應該密切監護患者情況,避免摔倒、扭傷等意外事件發生,促進患者及時恢復。
觀察患者臨床情況,同時在手術后半年使用HSS膝關節功能評分系統對患者恢復情況進行評價,患者評分超過85分則定為優秀;患者評分超過70分但不超過85分即為良好;患者得分超過60分但不超過70分即為尚可;患者得分不超過60分即為差;其中優秀和良好兩項所占比例即為總優良率,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的干預有效率。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實驗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的HSS膝關節功能評分平均為(68.35±2.13)分;觀察組患者的功能評分平均為(80.24±2.06)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05,P<0.05)。同時對優良率統計可見觀察組比例明顯較高,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優良率比較
脛骨平臺骨折在臨床較為常見,由于脛骨平臺是人體的重要承重部位,因此骨折發生對于患者的骨折處功能影響較大,并且容易導致患者的恢復受到影響。目前臨床中對患者采用手術方法治療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手術后患者的康復仍然是中重點和難點所在,因此在手術中必須注重對患者實施康復治療,以期幫助患者得到良好恢復[2]。
常規的康復治療僅僅是按照臨床中理論知識對患者進行干預,雖然能夠起到一定效果,但是對于部分情況特殊的患者難以適用在,最終導致干預的效果不佳。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轉型,人們的生活水平均得到了明顯的提升,這使得其生活面臨的壓力更大、生活節奏更快,脛骨平臺骨折在臨床中也越發多見,而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必然會使其對于治療效果產生更高的要求和期許,常規的方法由于存在不足,因此對患者的恢復可能產生制約,最終無法滿足臨床需求,同時無法再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因此必須基于常規的康復訓練對其不足進行探究和完善,此時個性化康復治療和綜合康復治療等干預方法應運而生。個性化康復治療主要是將常規的康復知識和患者的實際情況結合,采取合理的方式對患者實施訓練,確保其具有規范的康復訓練基礎,同時結合患者軟組織的實際情況,骨折的穩定情況,最終對于患者的干預方法能夠達到與疾病、與患者的完美統一,利于患者恢復[3]。該次研究則針對80例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分組實施康復治療,最終對其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分比較,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的HSS膝關節功能評分平均為(68.35±2.13)分,觀察組患者的功能評分平均為(80.24±2.06)分;同時對優良率統計可見觀察組為9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充分說明觀察組所用干預方法對于患者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綜上所述,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的康復治療分析發現,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對應的個性化康復方案,和常規的康復干預比較,能夠提高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評分,最終幫助患者及時恢復,提高治療效果,因此值得臨床中借鑒和使用,意義在于通過干預促進患者恢復,并改善其預后情況。
[1]孫令芝.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0):96-97.
[2]梁健芳,胡煥嬋,周麗珍,等.循序漸進式康復護理聯合蠟療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康復的影響[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5,36(6):695-696.
[3]許艷春.系統功能康復治療對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術后患者康復的影響[J].河北醫學,2014,20(10):1604-1605.
R68
A
1004-6569(2017)07(a)-0142-02
劉連山(1968-),男,蒙古族,內蒙古阿拉善盟人,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創傷骨科及關節。
2017-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