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延波
濱州市濱城區市立醫院,山東濱州 256617
老年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麻醉處理探討
孫延波
濱州市濱城區市立醫院,山東濱州 256617
目的探討和分析老年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麻醉處理方式。方法選取該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間實施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80例老年患者為該次的研究對象,將所有的患者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研究組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方式,并且在術中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并加強患者的呼吸管理。對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和對比。結果研究組患者在術中的出血量與手術時間均明顯的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進行人工股骨頭手術的老年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并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加強患者的呼吸管理。能夠減少患者在術中的出血量,并發癥發生情況較少,在術中發生并發癥應給予及時的處理。
老年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麻醉處理方式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比較適合骨頭頸頭下型骨折的老年患者,同時由于老年患者的機體特征,通常會合并各種心血管類疾病和循環系統疾病[1],在實施麻醉時會增加患者在術中的風險[2]。因此,在對于老年患者手術前應當做好充足的準備,選擇較為合理的麻醉方式,并對麻醉藥物的劑量進行嚴格的把控,手術中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對麻醉并發癥做好預防工作,確保老年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安全。該次研究將對該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間實施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80例老年患者的麻醉管理進行分析和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在該院實施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80例老年患者為該次的研究對象,將所有的患者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所有患者中有48例患者為合并冠心病,24例患者為合并高血壓,8例患者為合并糖尿病。研究組患者中有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在61~77歲,平均年齡為(68.21±3.65)歲,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齡在 62~76 歲,平均年齡為(68.36±3.58)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臨床上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使用咪唑安定 0.1 mg/kg、 芬太尼 4 μg/kg、1~2 mg/kg 琥珀膽堿與0.2 mg/kg的依托咪酯進行誘導,手術過程中以靜脈滴注的方式向患者注射維庫溴銨和芬太尼[3],以便維持麻醉,手術過程中在患者的血壓降低20%的時候以靜脈滴注的方式向患者注射5~10 mg的麻黃堿,當患者血壓升高至基礎血壓的30%的時候,為患者使用硝酸甘油滴鼻進行降壓,當患者的心率<55次/min的時候為患者靜脈注射0.5 mg的阿托品[4]。研究組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方式,確定適合的穿刺點,等到穿刺置管成功之后,再將3 mL的利多卡因與丁卡因選為試驗量,等待5 min之后如果沒有出現全脊麻征,則分兩次持續注入利多卡因與丁卡因,劑量為5~10 mL,手術中需要每隔60 min持續追加1次,同時注意阻滯界面上界應當維持在T10以下。
將得到的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的統計學軟件對其進行分析研究,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 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并發癥癥狀包括腦血栓、腦栓塞和肺栓塞,并發癥發生率=(腦血栓例數+腦栓塞例數+肺栓塞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中出現了2例腦血栓,1例腦栓塞,并發癥發生率7.5%,對照組患者中出現了3例腦血栓,2例腦栓塞,3例肺栓塞,并發癥發生率20.0%,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在術中的出血量與手術時間均明顯的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與手術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與手術時間比較±s)
組別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研究組(n=40)對照組(n=40)253.34±14.43 365.34±25.38 61.35±20.86 73.65±25.26
硬膜外麻醉可以使患者交感神經組滯,從而促進患者的下肢動靜脈擴張,使下肢血液循環加快,鎮痛效果較好。該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中出現了2例腦血栓,1例腦栓塞,并發癥發生率7.5%,對照組患者中出現了3例腦血栓,2例腦栓塞,3例肺栓塞,并發癥發生率20.0%,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在術中的出血量與手術時間均明顯的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硬膜外麻醉的效果相當顯著,但應當注意的是在選取硬膜外麻醉方式的時候需要在麻醉效果得到完善之后,患者在圍術期應當注意使用適量的升壓藥物維持患者的血壓水平。全身麻醉的方法適合手術時間較長,手術中的創傷較大,或者穿刺較為困難的患者[5]。雖然全身麻醉對患者的呼吸循環的管理比較容易進行調控,能夠減輕患者的心臟負荷,一定程度上還可以維持心肌氧供需的平衡,術后有利于患者鎮痛,但同時全身麻醉也存在一定的欠缺,患者在術后的蘇醒時間較長,會出現抑制呼吸等一系列的并發癥,并且對患者的近期認知功能造成的損害比較大。
老年患者在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時候由于手術對患者的機體會造成嚴重的創傷[6],連同麻醉的風險一并增加,而相對來說,硬膜外麻醉方式較適合老年患者,該次研究在手術中術中注意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7],并加強患者的呼吸管理,效果良好,同時不會對患者的呼吸循環系統造成過大的影響。有效的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在進行手術麻醉時的安全性得到大大提高。此外,對于術中出現的并發癥應當盡早治療和預防,術中對患者的血糖水平變化和呼吸循環進行密切的監測,隨時做好應急準備,確保手術順利進行。
綜上所述,對進行人工股骨頭手術的老年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并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加強患者的呼吸管理。能夠減少患者在術中的出血量,并發癥發生情況較少,在術中發生并發癥應給予及時的處理。
[1]高云春.輕比重腰麻用于老年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療效觀察[J].臨床醫藥實踐,2017(1):16-18.
[2]姚素春.對接受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老年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6(10):122-123.
[3]鮑紅.兩種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患者術后認知功能影響[J].陜西醫學雜志,2015(10):1363-1365.
[4]何國安,童生元.輕比重腰麻與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5(7):920-921.
[5]姜燦紅,馬愛兵,毛英麗.全麻與脊椎-硬膜外麻醉對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老年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發生的影響分析[J].中國療養醫學,2015(4):403-404.
[6]周娜,趙志英.用低濃度的鹽酸羅哌卡因對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老年患者進行麻醉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8):137-138.
[7]倪洋林.全身麻醉、脊椎—硬膜外聯合阻滯麻醉在老年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山東醫藥,2014(45):77-78.
R614
A
1004-6569(2017)07(a)-0144-02
孫延波(1973-),男,山東濱州人,本科,主治醫師,主要從事臨床麻醉工作。
2017-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