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彬彬
丹陽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江蘇丹陽 212300
坐位和臥位持續性被動運動訓練在下肢骨關節術后的康復效果
邵彬彬
丹陽市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江蘇丹陽 212300
目的探析在下肢骨關節術后的康復中開展坐位和臥位持續性被動運動訓練的效果。方法隨機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該院接受下肢骨關節術治療的患者84例參與研究,隨機平均分成兩組,對照組42例患者接受傳統康復訓練,觀察組42例接受坐位和臥位持續性被動運動訓練,比較兩組效果。結果觀察組康復后6 min 步行距離、肢體功能評分分別為(220.86±50.69)m、(79.64±8.56)分,對照組為(154.72±34.63)m、(69.73±7.79)分;觀察組康復后膝關節屈曲以及伸展度均高于對照組。結論坐位和臥位持續性被動運動訓練有助于促進下肢骨關節術后的康復,值得廣泛應用。
下肢骨關節術;坐位;臥位;持續性被動運動訓練;康復
手術是臨床處理下肢骨關節損傷的主要方法,術后患者恢復所需時間較長,為了保證患者術后順利康復,需要開展一定的被動運動訓練[1]。該研究具體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該院將坐位和臥位持續性被動運動訓練用于下肢骨關節術后的康復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84例下肢骨關節損傷患者參與該次研究。將全部患者根據隨機抽簽原則平均分為觀察和對照組,42例觀察組患者中包括男23例,女19例,年齡 19~71 歲,年齡平均為(38.2±10.3)歲;損傷位置:22例為左下肢,20例為右下肢。42例對照組患者中包括男21例,女21例,年齡18~68歲,年齡平均為(37.5±10.1)歲;損傷位置:24 例為左下肢,18 例為右下肢。兩組基本資料中的性別、年齡各項內容相比較,存在良好一致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能夠對比研究。
對照組按照傳統康復方法開展康復鍛煉,主要為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主被動運動,術后早期在床上幫助患者進行下肢骨關節的被動活動,等到患者病情允許,指導患者下床進行下肢主動活動,前期可扶床行走,之后慢慢轉為獨立行走,另外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下肢的屈曲、伸展練習。觀察組借助持續被動活動機在臥位以及坐位下實施持續性被動運動訓練。手術結束后2~3 d,開展進行康復訓練,訓練前講解持續被動活動機的使用方法、作用原理、使用注意事項等,指導患者掌握基本訓練動作。①臥位:首先患者保持臥位接受持續性被動運動訓練,開始幅度為30°,在前3 d的訓練中,保持膝關節處在0~40°之間開展活動,活動要保持先慢后快,接著每天增加5°。同時依據患者耐受情況,慢慢增加訓練角度到90°,期間要保證不會對下一次鍛煉形成影響。每次訓練時間保持在30 min~2 h之間,進行2次/d訓練。②坐位:訓練中對患者患肢膝關節以及髖關節的活動情況進行觀察,在達到大約80°時,根據患者情況變換體位為坐位。坐位訓練時患者背靠墻壁,保持身體和床夾角為直角。屈曲髖關節為90°,患肢放在持續被動活動機上,叮囑患者保持身體放松,套牢腳套,保持和水平線為直角。完好固定患膝和機器活動桿,防止訓練期間發生兩者分離,使得關節活動度提升的假象。
手術結束后對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評定兩組患者主動關節活動度、步行能力以及肢體運動功能。
其中肢體運動功能選擇Fugl Meyer運動量表進行評價,包括患者平衡感、四肢感覺恢復、下肢、關節活動幾項指標,總分100分,得分越高,功能越強。
步行能力,進行6 min步行試驗測定,在一條平整路上指導患者行走,記錄6 min患者行走距離,行走過程中如果患者無法耐受可以適當休息。關節活動度測量,通過量角器測定患者膝關節屈曲以及伸展活動度。
采用 SPSS 19.0 分析數據,用(x±s)表示主動關節活動度、步行能力以及肢體運動功能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康復前兩組評分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康復后觀察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前后肢體運動功能比較[(x±s),分]
康復前兩組步行距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康復后觀察組步行距離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表2 兩組康復前后步行能力比較[(x±s),m]
康復前兩組膝關節屈曲以及伸展度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康復后觀察組膝關節屈曲以及伸展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康復前后膝關節活動度比較[(x±s),°]
持續被動活動機是臨床常用的持續性被動運動訓練方法,患者能夠在臥位以及坐位兩種不同體位下接受持續性被動運動[2]。通過開展運動鍛煉,可以加快局部血液循環,提升患者術后康復效果。鍛煉還能夠促使關節骨營養代謝加快,形成正向刺激,加快增生軟骨細胞,還可以防止避免出現多種康復并發癥[3]。
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通過接受坐位和臥位持續性被動運動訓練,康復后患者6 min步行距離、肢體功能評分分別為(220.86±50.69)m、(79.64±8.56)分,均優于接受傳統康復鍛煉的對照組 (154.72±34.63)m、(69.73±7.79)分,另外觀察組康復后膝關節屈曲以及伸展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結果證實坐位和臥位持續性被動運動訓練能夠防止關節攣縮,使關節活動度得到良好恢復。術后早期,由于手術受損的組織依舊在急性反應狀態,如果立即接受強直性被動訓練,會加重組織受損情況[4]。該研究在術后2~3 d開展進行康復訓練,確保在患者身體狀況穩定情況下開展運動鍛煉,同時在運動訓練中遵循從慢到快的原則,合理增加運動量,保持合適的運動幅度,這樣有助于保證訓練安全性,防止出現局部腫脹等不良情況[5-6]。
綜上所述,坐位和臥位持續性被動運動訓練用于下肢骨關節術后康復中能夠提升康復效果,加快患者恢復,值得推廣。
[1]董建梅,李偉偉,秦緒成,等.2002-2010年江蘇省連云港市甲狀腺疾病住院構成變化分析[J].中華地方病學雜志,2015,34(3):208-212.
[2] 康維明,吳戀,于健春,等.北京協和醫院 1986~2012年甲狀腺疾病手術患者甲狀腺疾病譜回顧性臨床資料分析[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13,35(4):386-392.
[3]劉曉林,林堅,黃雄昂,等.下肢肌肉鏈訓練與股四頭肌訓練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療效對比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8):2143-2145.
[4]李舍予,李蕓,周方勵,等.2011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內分泌代謝科甲狀腺疾病住院患者費用情況調查[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3,13(11):1298-1302.
[5]郭蔚,李運明,艾智華,等.該院近8年甲狀腺疾病住院患者兩性間流行病學資料比較 [J].西南國防醫藥,2014,24(2):151-154.
[6]趙海容.本體感覺康復訓練在腦卒中后下肢BrunnstromⅣ期膝骨性關節炎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6,30(6):758-759.
R683.42
A
1004-6569(2017)07(a)-0157-02
邵彬彬(1984-),男,江蘇丹陽人,本科,主治中醫師,研究方向:骨關節損傷康復。
2017-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