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祥全
摘 要:養生是中國文化特有的詞匯,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在這棵充滿養生智慧的生命之樹上,季羨林的養生思想獨樹一幟,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結果發現季羨林的養生思想表現出自然而然、似無缺有的特點。這是一座思想的寶藏,值得我們重視。
關鍵詞:仁者壽 坐擁書城 自然而然 三不主義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12—0001—04
“養生,是只有中國人才說的”。[1]養生是中國文化特有的詞匯,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在這棵充滿養生智慧的生命之樹上,季羨林的養生思想獨樹一幟,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挖掘的寶藏。
季羨林(1911-2009),山東省臨清市人,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專家、歷史學家、翻譯家、文學家,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季羨林先生是一位高壽的“國寶級大師”,但他的先天條件并不好,身體一直體弱多病。他出生于貧寒之家,小時候缺衣少穿,以高粱米為主食,吃不飽肚子,營養不良。六歲到濟南后,患了天花,差一點死掉。痊愈之后,身體一直不好。在清華園讀書期間,經常患傷風感冒,流鼻涕、眼淚,還患了胃潰瘍。中年之后,季羨林的身體一直多病。哮喘病、冠心病、白內障,秋天還患枯草熱。經常過敏,凡是第一次吃的東西,大多過敏。[2]在德國留學時挨得餓更加厲害。他自己回憶時說:“我雖生也不辰,在國內時還沒有真正挨過餓。小時候家里窮,一年只能吃兩三次白面,但是吃糠咽菜,肚子還是能勉強填飽的。現在到了德國,才真正受了‘洋罪。……挨餓這個詞兒,人們說起來,比較輕松。但這些人都是沒有真正挨過餓的。我是真正經過饑餓煉獄的人,其中滋味實不足為外人道也。”“文革”中,季羨林受到殘酷迫害。晚年,又連遭人間不幸,老祖、老伴、女兒和女婿相繼去世。季羨林逝世的原因是心臟萎縮,但在這之前,他已經在2001年罹患了前列腺癌和膀胱癌兩種癌癥。季羨林的一生可謂多災多難,但季老笑對人生、以書為樂、美意延年而享得高壽。
1 以書為樂
唐代孫思邈轉述嵇康的話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無于胸中,則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在北大燕園住著季羨林、金克木、鄧廣銘、張中行四位老先生,人稱“未名四老”。四老之一的張中行曾說:“我沒有什么養生秘訣。要說有的話,就是我這一輩子,一不想做官,二不想發財,只是一門心思讀書做學問。除此之外,我別無他求”,[3]這句話也特別適合季羨林先生。
季羨林先后就讀于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附設新育小學、正誼中學、山東大學附設高中、省立濟南高中,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是德文。大學畢業后在山東濟南國立高中做了一年的高中教師。1935年,在馮友蘭的幫助下,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并于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1946年才回國。在德國的前后十二年,季老的生活就是學習、吃飯、睡覺,而與跳舞、晚會、旅游等無緣。回國后,經陳寅恪先生推薦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兼任系主任。為了專心研究學術,季老孤身一人16年才把家屬接來。真是“10余年中小學,4年大學,12年留學,再加16年獨身治學”,經過40多年的勤奮治學,季老不斷攀登學術的高峰,逐一超越了近人王國維所說的學問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而達到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第四境界”,[4]最終成為學界泰斗。
英籍女作家韓素音女士這樣評價季羨林先生:“我在他的身上發現的不只是博學,而且是睿智。不僅是睿智,而且還有非常地謙恭有禮和幽默。他的博識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使他是這樣地謙虛,可以讓人們跟他談論那些他其實比他們知道得更多的話題。與他談話,使我感覺鼓舞,而在我們的談話中,我總是期待著那種時刻,那是他用一個輕輕的微笑,以及在他眼神中的一個輕微的閃動,就會糾正我的一兩處說得不合適的地方”。[5]
季羨林先生之成為“成一家之言”的大家與他博覽群書是分不開的。在北京大學的教授中,季老是出了名的“藏書狀元”。他的“書齋是相當大的,大小房間,加上過廳、廚房,還有封了頂的陽臺,大大小小,共有八個單元”。[6]冊數從來沒有統計過,有人估計有六萬多冊。季羨林深信“開卷有益”這句話,他特別欣賞魯迅先生讀書的方法“隨便翻翻”。對于讀書,季羨林先生是樂此不疲的。在《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中,季羨林寫道:“人類千百年以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等等;二是書籍,以后者為主”、盡管“中國歷代都有‘讀書無用論的說法”,但“總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坐擁書城,季羨林有著自己的快樂。季羨林在《我的書齋》這篇文章中寫道:“我的藏書都像是我的朋友,而且是密友。我雖然對它們并不是每一本都認識,它們中的每一本卻都認識我。我每一走進我的書齋,書籍們立即活躍起來,我仿佛能聽到它們向我問好的聲音,我仿佛能看到它們向我招手的情景”,“我的書友每一本都蘊含著無量的智慧”,“我兀坐在書城中,忘記了塵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坐擁如此大的書城,心里能不沾沾自喜嗎?”季羨林的弟子蔡德貴對此有深刻的認識,他說:“季羨林生活中最大的情趣,一是看書,二是看書,三還是看書”。[7]
2 美意延年
經過幾千年的沉淀、積累,中國傳統養生不但形成了儒家養生、道家養生、中醫養生、佛家養生、武術養生五大流派,而且按照養生生活化的思路,構筑起包括心理養生、運動養生、起居養生(含房事養生)、飲食養生(含藥物養生)四大內容的養生體系。更難能可貴的是,中國傳統養生還特別強調因人、因時、因地“施養”三大法寶。可以說,三大法寶、四大內容、五大流派構成了中國傳統養生學的基本內容。
臺灣著名學者龔鵬程教授認為:“真正影響中國人養生觀更深者,應該是儒家”[8]“影響中國人養生觀更深、更大的,或許不是道家,而是儒家。在中國,文化上的許多方面,均是以儒家為主干,而道家為輔弼,養生亦不例外”。[9]
“祖述堯孫,憲章文武”的儒家養生學說建立在“德”的基礎上,其養生法門一言以蔽之就是《論語》中所說的“仁者壽”。這種思想在《易經·頤卦》中將之表述為“養正則吉”、《孟子》中表述為氣“以直養而無害”、而《荀子》則表述為“美意延年”。季羨林正是現代版“美意延年”的典范。
季羨林先生一生嚴于“修身”,饒宗頤先生認為季羨林“是一位篤實敦厚,人們樂于親近的博大長者,搖其筆來卻娓娓動聽,光華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帶從容不迫的齊魯風格和涵蓋氣象,從來不矜奇、不炫博,腳踏實地,做起學問來,一定要‘竭澤而漁”[10];臧克家在《長年貢獻多——賀季羨林老友八五華誕》中寫道:“你的人,樸素非常,你的衣著和你的人一樣。天天跑圖書館,習以為常,你珍惜每一寸時光。你學識淵博,對中西文化,最有資格比較衡量”[11];張中行先生稱贊季羨林先生具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三種難能之中,我以為,最難能的還是樸素,因為,在我見過的諸多知名學者(包括已作古的)中,像他這樣的就難于找到第二位” 。[12]在北京大學的校園里,他穿著極為樸素,就像一個老農。千萬別忘了,季羨林可是留德十年的學者,竟然毫無“洋味”,難道這不是一種“難能”嗎?
北京大學的一位新生,入學時把他當成校工,托他代為看管行李。而季羨林真的老老實實的當起了“看管員”,直到那個學生回來。這樣的大師,這樣的樸實無華,你說他能不長壽嗎?
先秦儒家人物多長壽者,如孔子七十三歲、孟子八十四歲、子貢七十一歲、子思八十二歲、子夏八十八歲,就連以“短命”著稱的顏淵也活到了四十一歲。而荀子的年齡,史書記載很明確,齊宣王時,他游學齊國,年已五十多歲。春申君死后,荀子終老于蘭陵。這樣算來,荀子活到了一百四十歲以上。今人有對此懷疑者,認為荀子五十游齊實為十五,即便這樣,荀子還是活過了百歲。況且,春申君卒后,荀子又不知活了多久。有的記載說他曾見過李斯相秦,甚至見過秦亡。如果這樣,荀子的年齡便是令人咋舌了。[13]先秦儒家長壽如斯,我們不得不驚嘆于儒家養生的神奇魅力。
德對于健康的重要性,我們還可以從現代健康內涵的演變中得到啟發。經過長期的發展,健康的內涵已從“無病”一個維度漸次增加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個維度。這也在一個側面說明了“仁者壽”的正確性。
3 三不主義
季羨林在《養生無術是有術》中提出了其著名的養生“三不主義”:“很多人總要問我有什么養生之術。有什么秘訣。我回答是沒有秘訣,也從來不追求什么秘訣。我有一個三不主義,這就是,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所謂‘不嘀咕就是,不為自己的健康愁眉苦臉,從不無病幻想自己有病。” 龔鵬程認為關心養生、努力養生的人常患三種毛病:一是東聽一法、西學一秘,學這學那,仿佛生命中唯此一件大事,結果喪失了生命的樂趣;二是只注重養生的那些細節、方法。不曉得應該在掌握大原則后發揮之;三是關愛自己太多了。[14]季老的“三不主義”與龔鵬程所言的“三種毛病”,可謂不意養生而養生之道俱在矣。
3.1 不鍛煉
季老專心學術,一般是凌晨四點就起床讀書寫作,晚上九點左右睡覺。由于時間緊張,加之不時有應酬纏身,季老很難抽出時間鍛煉。這正是季老說自己不鍛煉的原因,實際上他是沒有時間鍛煉。季老曾自己解釋說:“我沒有時間去探索養生、長壽之道,也從不刻意去追求鍛煉。我并不是反對體育鍛煉,而是反對那種‘鍛煉主義”。季老實際上也注意鍛煉自己的身體。當他工作疲倦時也會到未名湖畔走上幾圈,借以活動筋骨,調節身心。
實踐中我們發現許多長壽者實際上并不怎么運動,而堅持運動的人也多有不能長壽者。對此,漢代儒家王充早就有所論述,他說:“道家或以導氣養生,度世而不死,以為血脈在形體之中,不動搖屈伸,則閉塞不通。不通積聚,則為病而死。此又虛也。夫人之形,猶草木之體也。草木在高山之巔,當疾風之沖,晝夜動搖者,能復勝彼隱在山谷間,障于疾風者乎?案草木之生,動搖者傷而不暢,人之導引動搖形體者,何故壽而不死?夫血脈之藏于身也,猶江河之流地。江河之流,濁而不清,血脈之動,亦猶不安。不安,則猶人勤苦無聊也,安能得久生乎?” [15]
3.2 不挑食
在飲食養生方面,季老從來不挑食,他說“我的秘訣就是沒有秘訣,或者不要秘訣”。當季先生看到一些相信秘訣的人,禁忌多如牛毛,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嘗。以至于吃雞蛋不吃蛋黃、動物內臟也決不入口,因為膽固醇過高。吃個蘋果要消三次毒,然后削皮,削皮用的刀子也要消毒。更有的人吃飯要計算卡路里、維生素的數量。針對這種情況,季老說:“一個人到了這個地步,還有什么人生之樂呢?”“至于我自己呢,我決不這樣做,我一無時間,二無興趣。凡是我覺得好吃的東西我就吃,不好吃的我就不吃,或者少吃,卡路里、維生素統統見鬼去吧。心里沒有負擔,胃口自然就好,吃進去的東西都能很好地消化。再輔之以腿勤、手勤、腦勤,自然百病不生了”。[16]
他的早餐更是簡單,半個世紀幾乎沒有什么變化:為了不麻煩別人,他從來不讓家人或保姆陪他起早床做飯,一直都是烤饅頭片或面包,一杯清茶,一碟炒花生米。為此,季老曾風趣地說他的養生秘訣就是“每天飯菜必食七粒花生米二個西紅柿”。
3.3 不嘀咕
季羨林是一位智者,并且是大智大勇之人。他深深懂得順應自然,遵循自然法則和規律做自己最應該做的事。他從不為自己的健康嘀嘀咕咕。他說:“我是曾經死過一次的人。……從1967年12月以后,我多活一天,就等于多賺了一天,算到現在,我已經多活了,也就是多賺了三十多年了,已經超過了我的滿意程度。死亡什么時候來臨,對我來說都是無所謂的”。
在名利方面,季羨林頗具陶淵明式的灑脫。他說:“金錢富貴等同浮云,要多為下一代操心,少考慮個人名利,寫文章絕不剽竊抄襲,欺世盜名。等到非走不行的時候,就順應自然,坦然離去,無愧于個人良心”。[17]
季羨林的養生思想博大而精深,除上述所列之外,季老所總結的《老年十忌》,即忌說話太多、倚老賣老、思想僵化、不服老、無所事事、提當年勇、自我封閉、嘆老嗟貧、老想到死、憤世嫉俗[18]以及轉述周一良的老年四“得”(吃得進,拉得出,睡得著,想得開)[19]等均有深意。另外,季先生還善于用寫散文的形式來疏導感情,排解心中的郁悶;他還特別喜歡小動物(尤其是貓)、且“微有顛意”寄木石并連及花草,北京大學未名湖的“季荷”與宋代周敦頤《愛蓮說》遙相呼應,別具意境;季老的家庭溫馨、個人生活特別有規律,他一般每日三四點鐘起床進行學術研究或寫作,中午小憩一會,晚上十點則準時睡覺。所有這些都是我們研究季老養生思想時要特別關注的地方。蔡德貴教授認為季老的長壽“是因為他創建了一套長壽的思想體系,包括善待人生、珍惜時間、慎守善德、讀書有用、珍愛自然、家國和興、陶冶性情、頤養天年和長壽秘訣”[20],可謂一語中的,是為精論。
注釋:
[1]龔鵬程:《仁者壽:儒門養生法要》第182頁,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年版.
[2]蔡德貴:《大師養生的智慧》第1頁,見季羨林:《季羨林談養生》,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3]余開亮,李滿意:《國學大師的養生智慧》第248頁,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版.
[4]第一境界語出宋代晏殊《鵲踏枝》,第二境界語出宋代歐陽修《蝶戀花》,第三境界語出南宋辛棄疾《青王案·元夕》,第四境界語出唐代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5]韓素音:《談談季羨林教授》,見《人格的魅力——名人學者談季羨林》第13頁,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6]季羨林:《我的書齋》.
[7]蔡德貴:《大師養生的智慧》第12頁,見季羨林:《季羨林談養生》,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8]龔鵬程:《出版后記》,見龔鵬程:《仁者壽:儒門養生法要》,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年版.
[9]龔鵬程:《仁者壽:儒門養生法要》第3頁,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年版.
[10]饒宗頤:《<季羨林傳>序》,見蔡德貴:《季羨林傳》,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在該序中,饒宗頤先生認為“竭澤而漁”四個字正是表現季羨林上下求索的精神,如果用來作為度人的金針,亦是再好沒有的;在《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這篇文章中,季羨林寫道:至于哪幾部書對我影響最大,幾十年來我一貫認為是兩位大師的著作:在德國是海因里希·呂德斯,我老師的老師;在中國是陳寅恪先生.兩個人都是考據大師,方法縝密到神奇的程度.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個人興趣所在.我秉性板滯,不喜歡玄之又玄的哲學.我喜歡能摸得著看得見的東西,而考據正合吾意.
[11]見《人格的魅力——名人學者談季羨林》第1頁,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12]張中行:《季羨林先生》,見《人格的魅力——名人學者談季羨林》第8頁,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13]龔鵬程:《仁者壽:儒門養生法要》第3-4頁,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年版.
[14]龔鵬程:《仁者壽:儒門養生法要》第41-43頁,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年版.
[15]王 充:《論衡·道虛篇》.
[16]季羨林:《老年談老》,見《季羨林談養生》第374-375頁,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17]季羨林《老年談老》,見《季羨林談養生》第376頁,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18]季羨林:《老年十忌》,見《季羨林談養生》第378-392頁,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19]季羨林:《老年四“得”》,見《季羨林談養生》第395-396頁,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季羨林先生認為這四句話對老年人至關重要,尤其是“想得開”.
[20]蔡德貴:《大師養生的智慧》第3頁,見季羨林:《季羨林談養生》,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