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紅
2015年4月,住建部和科技部確定了84個城市(區、縣、鎮)為國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新增試點,青海格爾木市、貴德縣、共和縣列入其中,成為我省首批列入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地區。
一、智慧城市的內涵與發展模式
(一)智慧城市的內涵
智慧城市就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其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進而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成長。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未來城市將承載越來越多的人口。目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時期,部分地區“城市病”問題日益嚴峻。為解決城市發展難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智慧城市已成為當今世界城市發展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智慧城市經常與數字城市、感知城市、無線城市、智能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等區域發展概念相交叉,甚至與電子政務、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等行業信息化概念發生混雜。對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讀也各有側重,有的觀點認為關鍵在于技術應用,有的觀點認為關鍵在于網絡建設,有的觀點認為關鍵在人的參與,有的觀點認為關鍵在于智慧效果,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設的先行城市則強調以人為本和可持續創新。總之,智慧不僅僅是智能。智慧城市絕不僅僅是智能城市的另外一個說法,或者說是信息技術的智能化應用,還包括人的智慧參與、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等內涵。
自國務院批復了國家八部委聯合制定的《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正式列入國家級產業發展戰略。截至2015年底,我國確定的智慧城市已經達到386個,其中副省級以上城市比例達到100%,地級市建設智慧城市比例達到74%,縣級城市建設智慧城市比例達到32%。
(二)智慧城市的發展模式
分析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展思路,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1.城市發展戰略全面提升模式。該模式涵蓋了城市各領域和運行系統的智能化發展,包括產業經濟,城市基礎設施和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城市事物管理體系,水、電、氣等資源的高效利用,人文環境打造等。經濟水平較高、信息化發展較好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均是這種模式的代表。
2.優勢產業拉動模式。該模式側重對當地人文特色、優勢產業的拉動與牽引。比如揚州市提出“建設具有現代化國際旅游城市特色、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輝映的智慧名城,成為國內中小城市智慧化的典范”;無錫則側重智慧應用對優勢產業的帶動作用,提出感知環保、感知交通、感知電力等一系列應用示范工程,使之盡快形成產業規模。
3.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升級模式。建設借助新一代的物聯網、云計算、決策分析優化等信息技術,整合城市運行的各個核心系統。
二、格爾木智慧城市建設現狀
格爾木市確定為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不斷深化各領域改革,加強頂層設計,創新建設和運營模式,推進信息資源共享和社會化開發利用,取得積極進展。
強化組織領導。迅速成立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啟動智慧城市創建申報工作。研究確定全市智慧城市建設政策措施、目標規劃、工作任務和重點項目,協調解決智慧城市建設的有關問題。召開了智慧城市專題會議,開展“智慧城市大講堂”、“信息化應用創新和智慧城市建設”等專題講座,組織相關人員赴河南省濟源市、浙江省溫州市、寧夏銀川市等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有先進經驗的地區參觀學習。
加強頂層設計。結合格爾木市的總體發展定位,分析未來智慧城市建設的需求,委托專業咨詢機構積極開展格爾木智慧城市前期研究工作。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信部電信規劃研究院)編制完成的《格爾木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經征求各相關部門意見后,于2014年12月在西寧組織召開評審會并順利通過審查。委托上海郵電設計咨詢研究院有限公司初步編制了《格爾木市智慧城市一期工程項目技術規范書》《格爾木天網項目一期工程技術規范書》,委托國信招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初步編制了《格爾木智慧城市主數據庫及主平臺等工程(一期)招標方案》,為盡早啟動智慧城市一期工作奠定了基礎。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已完成門戶網站群、協同辦公系統優化升級(含移動辦公)、電子政務數據異地災備系統等建設工作,并依托市電信公司IDC機房建設完成市電子政務設備管理中心;市住建局完成了《格爾木市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實施方案》,目前正在進行中心城區(包括昆侖經濟開發區)50平方公里內的城市地下管網普查,即將開展城市地下管線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市國土資源局智慧格爾木時空信息框架3D航拍以及正射影像已完成,后續工作正在開展;格爾木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正在進行內部調試;藏區平安城市治安視頻監控系統一期工程(格爾木區域)即將實施(省公安廳主導)。
推進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所需資金量大,涉及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市民家庭等多元主體。傳統的政府自建自營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投資需求,引入市場機制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成為必然選擇。格爾木市確定建設項目融資采用PPP模式,成立格爾木市智慧城市項目合資公司。選擇PPP模式,即可解決智慧城市建設資金量大、而財政投入不足的難題,也可通過引進專業公司運營,解決本地專業人員不足、后期運營維護難的問題。
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進信息科技體制改革,積極推進“寬帶青海” 、“光網城市”建設,不斷完善光纖寬帶、無線寬帶以及3G/4G技術構成的移動通信網等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由公共基礎數據庫與公共信息平臺共同構成格爾木智慧云服務中心。加快發展物聯網絡、電子商務、網上教育培訓、數字娛樂等網絡服務。積極謀劃面向新疆、西藏以及西亞、南亞的格爾木大數據中心。endprint
明確網絡建設目標。到2020年,城市家庭20Mbps及以上寬帶接入能力達到100%;農村家庭20Mbps及以上寬帶接入能力達到99%;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到60%;4G及以上移動電話人口普及率達到100%;20Mbps及以上寬帶用戶滲透率達到80%。
三、格爾木智慧城市的建設目標和模式選擇
(一)建設目標
按照海西州十二次黨代會確定的格爾木“以建設青藏高原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目標,重點發展鹽湖、油氣、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加快推進西部自貿區建設,形成全州最具活力最有牽引力的增長極。”的發展定位,凸顯青海工業基地品牌、區位位置優勢、發展空間潛力、生態環境資源等城市特色和優勢,將“建設泛在網絡[1]的基礎設施,打造青藏高原區域融合的智慧樞紐、新興產業的智慧基地、青藏高原四化融合的智慧城市、和諧幸福的智慧典范”作為格爾木智慧城市建設目標。這個目標由基礎支持、應用體系和戰略三個層面構成。
1.基礎支持目標。加快智慧城市云計算中心、無線寬帶網絡和光纖網絡建設,推進“三網融合”;建成遍布全市的傳感網絡,形成全面感知的格爾木城市物聯網;建成廣泛匯聚城市各項信息的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庫,支撐信息資源和應用靈活控制和配置的智慧城市綜合支撐平臺。
2.應用體系目標。以智慧服務為著眼點,以提升格爾木青藏高原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樞紐服務功能、促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增強中心城市的凝聚力為導向,以“以人為本、智慧服務”為發展愿景,將“一卡(市民卡)、一頁(市民網頁和企業網頁)、一網(網上辦事大廳)、一號(12345市民服務熱線)、一庫(智慧格爾木信息資源庫)、一平臺(智慧格爾木綜合服務平臺)”六大綜合性基礎平臺和系統建設作為核心,構建智慧格爾木的目標體系,為社會帶來全方位的智慧體驗。
3.戰略目標。智慧化應用進一步融合和普及,“智慧格爾木”的各項建設內容全面推進,并逐步形成統一的整體,智慧化服務全面普及,宜居城市、營商環境、幸福城市、和諧城市構建達到新的高度,達到國內縣級智慧城市一流水平。
(二)模式選擇
1.采用優勢產業拉動模式,打造高原特色智慧城市品牌。格爾木是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重點開發區。要以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轉型升級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按照“3+5”的產業發展思路,即以鹽湖化工、油氣化工、金屬冶金等傳統支柱產業為基礎,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如枸杞、福牛、藜麥等特色生物產業)、信息產業、現代服務業(以旅游業為支柱)五大新興產業。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打造青藏高原特色智慧城市品牌。
2.把“互聯網+”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優化擴展經濟格局的持續動力。如把電子商務與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等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商+網商+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的商業模式,構筑了信息時代的縣域經濟發展道路。中糧集團我買網2016年與烏蘭縣吉仁生態農牧業有限公司就中糧生態養殖基地合作項目簽約和授牌儀式舉行。今后烏蘭縣茶卡鹽湖核心產區將成為中糧集團的綠色生態養殖基地,通過我買網生鮮電商強大的生鮮物流配送網絡,茶卡羊將搭上互聯網平臺,走出省門,走向世界。同時,海西州政府還與京東集團就電商扶貧項目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今后,在京東的280余個大中型城市內都能遍布茶卡羊的身影。茶卡扶貧產業示范園,依托企業銷售體系發展,帶動了當地兩千多戶牧民養殖“茶卡羊”。園區規劃集成全產業鏈基地和餐飲、住宿、休閑、娛樂為一體,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2016年12月7日,烏蘭縣的“茶卡羊養殖助牧民實現穩定脫貧”項目,榮獲人民網新媒體智庫與北京師范大學社會治理與公共傳播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首屆“電商精準扶貧2016年度論壇”“2016年度電商精準扶貧十佳案例”。
3.創新驅動,探索切實可行的投資運營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政府應對各類項目的影響因素進行科學評估,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投資運營模式。除PPP模式外,對于民生服務類、收益類項目,只要在政府允許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交由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對于社會管理類、基礎類、公益類項目,創新投融資模式,積極推動政企合資共建,鼓勵政府通過委托、承包、采購、租賃等方式向企業購買服務;對于產業類項目,政府投入少量引導資金,制定激勵和扶持政策,重點吸引社會資本進行投資建設。此外,針對一些建設周期長、市場利潤率低的項目,應探索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對參與建設企業發放適當補貼。
4.以人為本,著力提升民生服務智慧化水平。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推進實施智慧的交通運輸、智慧的產業支撐、智慧的城市管理、智慧的政務服務、智慧的社會服務(如智慧教育、智慧社區、智慧醫療等)、智慧的文化傳承六大主題平臺系統建設,為社會帶來全方位的智慧體驗。切實提升面向城鄉居民的公共服務智慧化水平,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服務差距,最終實現信息技術在全社會的普及應用,助推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區域結構。同時,積極引導企業對社會公眾需求進行深入調研,真正了解公眾核心需求,創新商業模式,向公眾提供種類豐富、質量優良、價格實惠的產品和服務,拉動信息消費需求持續較快增長。
注釋:
[1]泛在網絡:就是人置身于無所不在的網絡之中,實現人在任何時間、地點,使用任何網絡與任何人與物的信息交換,基于個人和社會的需求,利用現有網絡技術和新的網絡技術,為個人和社會提供泛在的,無所不含的信息服務和應用。實現從人和人之間的網絡到人和物、物和物之間的網絡;從單一的網絡到融合的網絡。
(作者單位:中共海西州委黨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