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飛
摘 要:《建筑給排水工程》是高職建筑設備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需要針對高職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結合教學實踐,優化課程建設體系。本文探討了社會發展對建筑給排水人才的新要求,并針對建筑給排水工程課程體系的建設措施進行分析。
關鍵詞:建筑給排水工程;課程體系;建設
建筑給排水工程屬于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的基礎課程之一,與水質工程學、排水管網共同組建成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建筑給排水工程中的“水”主要研究的是建筑、小區內部的給排水內容,對于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建筑給排水工程課程的雙重性特征以及社會對此類人才需求量的提升,各個高職院校都紛紛將建筑給排水課程作為重點建設內容。
一、社會發展對建筑給排水人才的新要求
建筑給排水工程這門課程的主要教學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建筑內部、建筑小區給排水工程的相關理論、原理、設計方法、運行管理知識,可以獨立參與建筑給排水、建筑消防以及建筑熱水供應設計,能夠解決工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關于建筑給排水工程這門課程,最早可以追溯至前蘇聯時期,目前,大多數國家都將建筑給排水工程與通風、供熱、供電、燃氣、空調內容集合起來。在經貿全球化的發展下,我國的政策也發生了深刻的轉變,隨著人們對于居住環境質量的提升,對于建筑給排水工程的育人質量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各類房地產企業、施工企業、物業管理公司的出現下,社會呼喚既懂管理,又懂技術的綜合性人才。
為了滿足新時期的育人要求,各個高職院校開始將建筑給排水工程與建設設備內容整合起來,增加了關于供電、燃氣、通風、供熱等設備知識,并補充了結構常識、建筑知識、管線布置等內容,在課程設置上,實現了與國際之間的接軌。
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建筑給排水工程的教學方面還存在一些顯著的問題。普遍來看,學生缺乏正確的思想認知,由于這門課程是在學習后期開展,這時,很多學生忙于就業、實習,沒有在思想上予以充分的重視,出現了上課散漫、敷衍了事的問題。此外,目前的課程教學體系也缺乏創新性,如今是一個倡導創新性人才的時代,在建筑給排水工程教學中,也必須要關注學生發散性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但是從現有的課程教學體系來看,很難真正從學生角度作為出發點來開展改革活動,導致課程教學產生了各類突出的問題。
二、建筑給排水工程課程體系的建設對策
(一)確定課程建設目標
在建筑給排水工程課程的目標定位上,需要緊密圍繞課程的核心內容與基本要求,市場調查顯示,近年來,社會對于建筑給排水工程專才的需求量持續增加,用人單位呼喚有經驗、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在教學期間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問題的解決方案,更好具備一定的工程技能和綜合素質。因此,在目標的建設上,要立足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需求,縮短學生與社會相接軌的時間。除此之外,需要為學生展開針對性的目標教學,讓他們對課程學習的目標產生深層次的理解,了解自己以后即將從事的職業,知曉在課堂中應該朝著什么樣的方向努力,積極將其踐行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只有學生將其深刻的落實到實處,這門課程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效。
(二)修訂課程教學大綱
要提高建筑給排水工程的課程教學質量,需要將知識分割、細化,強調知識之間的整體性與綜合性,對課程內容進行綜合化處理,根據課程內容的需求來修正教學大綱,制定合理的教學規范,明確課堂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提高課程內容的概括性與科學性,符合給排水工程委員會的相關標準。在教材的選用上,要注重對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的優化與整合,進行必要性的刪減和補充,引進新技術和新知識,提高教學的啟發性,從內容方面夯實基礎,充實學生的新知識,及時更新平面圖,讓學生能夠在圖形中達到強化基礎的目的,營造出生動的教學課堂,為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的整合奠定基礎。
(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建筑給排水工程課程體系建設中的難點與重點,這門課程具有抽象性的特征,教學難度較高,傳統粉筆+黑板的形式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為此,需要積極推行多媒體教學,增加教材中沒有的知識,展示建筑給排水工程中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與新產品,提高課堂的信息量,改善教學質量,精簡課程教學的內容,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在課堂上,重點推行研究式、討論式與啟發式教學模式,讓學生掌握學習要點、思路與方法,鍛煉他們的創新能力與思維能力,并在原有課程上補充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方式的多元化發展。
(四)突出課程的建設特色
工程性是建筑給排水工程課程的主要特色,為了突出這一特點,在授課時,需要將重點放置在管線平面布置、系統圖繪制方面,引進大量的工程實例與參考圖,將計算方法與工程實例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會圖紙的識別與繪制方式。此外,還要讓學生了解《規范》中的相關內容,將《規范》納入到各個章節學習中,為學生后續的實習和就業做好準備工作。建筑給排水工程課程這門課程涉及的知識點非常多,要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學生易于接受,還需要幫助學生理清課程學習的內容,明確不同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并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模式將其串聯在其中,幫助學生明確難點、逐步在學習中掌握重點。
(五)加強實踐與理論的結合
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創造性人才,建筑給排水工程這門課程本身就具備很強的實踐性,在實踐內容上,包括實地參觀、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多個方面,課程設計是其中的重點環節。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一般選擇對象是民用建筑,內容需要盡可能涉及到多個系統,時間以1~2周為宜,通過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掌握建筑給排水設計的基本方法與步驟,做到計算合理、方案科學,同時幫助學生掌握工具書的使用方式,學會如何正確查找資料和圖集。在任務實施工程中,需要理論聯系實際。以“建筑消防系統認知”這一教學任務為例,建筑消防系統內容較為復雜,學生在上這門課之前消防知識很少,很多人甚至無法辨別消火栓和消防水泵接合器。按照傳統理論教學方法,教師對著電子教案逐一條目講解消防系統的組成和特點,學生卻很難建立起完成的消防系統概念。這時如果以校區某安裝有消防系統的樓棟為載體,讓學生結合實例進行認知學習,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許可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現場答辯,對方案進行反復修改,將修改結果與學生的成績掛鉤,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顯著優化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時間效果。
(六)優化教學考核制度
考核是鞏固知識、檢查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個重點環節,對于建筑給排水工程教學的考核,需要建立與之相關的試題庫與習題集,推行教考分離的制度,考核結束后的試卷,要進行分析,找出問題,為后續教學內容的補充奠定基礎。與傳統的考核制度相比而言,該種考核模式更加注重考核的系統性,不僅考察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也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掌握,做到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和諧統一,讓學生意識到了實踐的重要作用,愿意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十分有益。
三、結語
建筑給排水工程這門課程有著較強的實踐性,要求學生可以創造性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建筑給排水工程》課程教學需要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重心。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應與時俱進,更多的引進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抓住理論與實踐各個環節,對學生開展系統的專業素質訓練,為社會的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專才。
參考文獻:
[1]高翔.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認識與實踐[J].商場現代化.2006(18)
[2]潘云鶴.論研究型大學工科學生的能力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4)
[3]岳秀萍.高等院校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課程的整合與教改探討[J].給水排水.2003(08)
[4]張應強.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反思與建構[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0endprint